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惜别五道口     
今年五月,电影<刮痧>在五道口举行观众见面会.电影放映完毕,中外演职人员集体上台,星光熠熠,台下轰轰.让人意外的是,明星们个个谦虚得离谱,口口声声说去了那么多地方,就来五道口才感到诚惶诚恐,台下每一位都比我们知识渊博什么的.还真有个学者模样的主儿兴冲冲地跑到台前,张口就提了一连串高深莫测的问题.五道口就是这样,挺有学问也挺媚俗的.  相似文献   

2.
惜别五道口     
五道口是个地名,地处北京西北角的学院区,专供外国人学汉语的语言文化大学就在它的中心位置,就冲它毗邻北大、清华、中关村,证明这儿并非等闲之地。走在五道口的主干道成府路上,你会看到各色人等。此外,这里还是北京地下音乐的大本营、北京“朋克”的发源地、“韩潮”席卷中国的前沿码头。总之,五道口街巷之间的很多东西都与正统无缘。眼下,五道口正在改头换面,它被纳入了旧城改造的规划之中,要不了多长时间,那些破屋烂摊将被一扫而光。但它是否将变得更有意思,现在还说不准。  相似文献   

3.
2013年6月,在中关村物流大厦的办公室里,龚海燕和团队为了glib教网的产品细节和课程编排正忙得热火朝天。此时,距离她第二次创业已经6个月,团队从几个人扩充到四十几个人,办公室也从五道口搬到了中关村。和原来在世纪佳缘时宽敞明亮的独立办公室比起来,她仿佛再次回到了十年前:格子间,大落地玻璃,一扯嗓子,员工就跑了过来。  相似文献   

4.
吕途 《文史月刊》2014,(2):64-69
1978年是中国里程碑性的一年,它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2008年是中国里程碑性的一年,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从经济角度来评价,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从人口结构角度来讲,中国完成了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转移。过去三十年的发展理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发展虽然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从效率的角度看,一个社会越能唯才是举,这个社会就越有竞争力;从公平的角度讲,教育的公平给了穷人靠自己奋斗改善生活的机会,自动缓解了贫富分化,从而减少了政府救助的必要。微博上,一张房地产中介的价目表正在广为流传。因靠近一所全国重点小学,北京五道口的一处37平方米学区房,竟挂出了"10万元1平方米"的售价,被网友评价为"住不进学区房,上不起重点校,秒杀了未来梦"。而因尘肺病打了3年维权官司的矿工蓝田忠,几天前刚刚拿到7.3  相似文献   

6.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4,19(1):27-31
近一、二十年来,以英美地理学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聚出现于国际主导地理刊物和国际会议讨论之中。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引进这些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实例作了一些可喜的探索。这种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推动着上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但是,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角度考虑,还应该探索其他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背景,有一些在世界十分独特,如最大的且近20多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一致,体制变革、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地位的特殊性等。根据这些背景,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冷静地审视国际学术动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国际交流,凝练解释中国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观点,逐渐培育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中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是表述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定义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第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通常是联动的,在这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是否也有一种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及其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肯定,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方向和中国道路的要义。一、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全球视野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9~2012年国内生产总  相似文献   

9.
一、战后始于日本的“亚洲奇迹”战后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亚洲奇迹”的出现。20世纪50~60年代,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用20年的时间从一个后进的工业国迅速成长为亚洲唯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66年赶上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和德国,此后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60~70年代,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开始腾飞,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亚洲“四小龙”,在1960~1996年的36年中,韩国只有一年经济负增长,新加坡有两年,而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经济增长均为正值,又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地区”。80年代,中国和泰国、马来西亚、菲律…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农抑商”问题是本世纪讨论最多的史学课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70年代形成了两个讨论高潮。因为至少有三个重大理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重农抑商”问题,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入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史学课题的丰富和更新,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似乎有了减弱的趋势,但仍不失为一个“拳头”课题。据笔者粗略的统计,从1979年至今,关于这一问题至少有80多篇文章发表,而且与此前的讨论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本文即对20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交替之际,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世纪系列丛书。我有幸受从书编委员会之约,从1994年开始为丛书撰稿,由于撰稿多,且有份量。1997年被授予《中国世纪行》全国十佳作者称号,2001年授予《中国世纪坛》全国十佳作者称号并颁发奖杯。因此,我有幸享有与布赫、帖木尔·达瓦买提两位副委员长合影的殊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1405年至1433年,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活动,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读《专制主义与中国封建经济》柯言孟繁清、葛志毅、霍俊江、邢铁四人合著《专制主义与中国封建经济》一书,是198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1995年9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综览这部70万字的学术专著,感到有三个鲜...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已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马国川: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了,回首过去的10年我发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也异常频繁。从2008年以来,就围绕着"普世价值"、"中国模式"等话题有过多次争论,您怎么看待这些争论呢?吴敬琏:和"万马齐喑、一声独大"的局面比起来,各种思想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文史书柜     
正《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定价:42元作者的初衷,想从历史的角度探寻当代中国经济变化崛起的原因,但无形中却打开了一扇研究中国历史精神的大门。解释中国历史精神的路径有很多,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比较常见,却鲜有从经济运行的层面出发,以  相似文献   

17.
转轨与摩擦:1979-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1979-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转轨,亦即从单一指令性计划的、封闭的传统经济向市场化、开放化的现代经济转轨。20年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过程。其先导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转轨。其主体或实质,是由传统经济向现...  相似文献   

18.
<正>一、黄宗智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黄宗智先生开始进入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在一次讲座中他曾说起:"从1988年开始,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法律史研究,转眼已经二十年了。"[1]在这二十年里,黄先生在中国法律史领域做出了卓著的成就,主要著作有《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论文集《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以及不胜枚举的相  相似文献   

19.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30-31
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10个年头了。经济改革的重心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启了全面改革的历史。此时的中国经济,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又未能摆脱"过热—紧缩"循环的怪圈。1984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社会需求过旺、工业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物价涨幅过高、经济秩序混乱的苗头,被称之为"四过一乱",尤其是价格双轨制和"官倒"现象比较严重。在1988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对"官倒"现象猛烈开火,引起高层的关注,并下决心对价格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我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旧中国广播电台最集中的城市。数量繁多、形形色色的上海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对上海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本书汇编了从1923年1月上海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的中外文档案及报刊资料,计53万字。本书为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史以及中国新闻史、广播史、档案史提供了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