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明代早期的首都位居今江苏南京,历洪武、建文、永乐(1421年前)三朝达54年,使南京一度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朱元璋实际上从1356年即占有南京,1367年拥有江苏全境),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又成为地位仅次于北京的南都所在,仍设有中央百官建置。由此,不少开国功臣、皇亲贵族和文人士子在这里终老,遗留下大量珍贵墓葬。1949年以来,江苏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明代墓葬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体说来,可以把有关工作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60年代。这一时期,明代贵族墓葬发掘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2.
(一)南京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首都天京,是当年的政治中心;从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起,直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止,太平天国政权在南京有十一年又四个月之久,比在其他地区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3.
南京是名的十朝都城。南京地方化在中华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的50余年间,有关南京地方化的图书已经出版不少,如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南京市志丛书》(近100种)、南京市党史办主编的“南京历史三部曲”(3种)、南京市社科联(院)主编的《南京化研究丛书》(3种)、  相似文献   

4.
<正>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明代统治者视南京为祖宗根本之地,留下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机构,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南京守备官员,包括由内臣担任内守备,勋臣担任的外守备,文臣担任的参赞机务,共同负责南京的安全。内守备通常称为守备太监。《仁宗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命太监王  相似文献   

5.
李良玉 《百年潮》2003,(9):77-79
《百年潮》2002年第8期发表了吴雪晴同志的《1976年“南京事件”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一文,详细介绍了1976年3月29日爆发的南京人民反对“四人帮”的群众政治运动,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好文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5年第,1期上发表了刘建国、徐铁城《明代绢本南京(部分)府县地图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刘徐文),介绍了镇江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绢本南京(部分)府县地图,并作了考证。其中对《徐州图》的研究似尚有诸多问题需作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奠都南京后,南京就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也是统辖全国宗教的中心。洪武元年(1368年),京师(南京)在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司掌全国佛教;在朝天宫设立元教院,司掌全国道教。朱元璋在南京大力征招高道,寻觅方术,广设斋醮,并敕建特有的道教宫观,建立了一支特有的道教国乐队伍。  相似文献   

8.
最近为了整理《可园备忘录》,接触到不少记载同治、光绪两朝南京(包括江宁—府七县—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文化和文化世家的资料。整个近代(以1949年新中国诞生为下限)历时109年,同光两朝(1862—1908)共历时46年,在时间上占整个近代的40%。南京地区,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区,南京本身又是近代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其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同光两朝南京文化,不论从时间上或是地区上,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皆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同光两朝南京文化概貌 就所接触到的资料,这里分文学、经学、史学、舆地、水利、数学、天文和历法、医学、民俗、绘画书法、教育、图书、新闻、出版等十个方面,简要地讲一讲同光两朝南京文化概貌。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历代货币史》记载,"南京造币厂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曾开铸当二十铜元。自1912年到1924年(民国元年至十三年),该厂铸造铜元数额如下表……民国十三年当二十铜元(枚)58500000"。(1)民国十八年三月财政部钱币司制"辅币铸造数目一览表",其中列:"当二十铜币南京造币厂58500000系民十三年份铸数,在此前后,该厂均未铸此铜元。"(2)民国十三年(1924年)南京造币厂铸造什么版式的二十文铜元,未见资料。试作臆测,权供商讨。  相似文献   

10.
今南京朝天宫,相传是古代冶城遗址。关于冶城的设置时间颇有争议,盛行的说法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设置,时间是公元前495年,即吴王夫差元年。主张此说的有蒋赞初先生《南京史话》(中华书局,1963年版)、殷维翰先生《南京山水地质》(地质出版社,1979年版)。蒋先生认为:“由于南京地区富有铜铁等矿,所以到了吴王夫差时期,就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冶城,作为冶炼青铜器的地方。这也是南京最早的一座土城,位置在今城西的朝天宫附近。”殷先生认为:春秋时代,“南京是介于吴、楚两国之间的军事上的争夺要地。  相似文献   

11.
南京的毁灭     
本文泽自乔治·费区(George Fitch)自传《在华八十年》(My Eighty Years in China)一书第十章。费区(又名费吴生)于1883年1月出生于中国苏州,后回美国,本世纪初复来中国,长期服务于青年基督教协会。1937年12月间在日本占领南京时,被推举为南京国际安全区副总干事,并任代理市长。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淫等暴行,同时以安全区干事长的身份与日本大使进行了多次交涉。“南京的毁灭”是以当时的日记和书信为根据写成的,文中反映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华八十年》一书是乔治·费区的孙女唐亚·肯登(Tanya Condon)于1991年11月赠送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同时还赠送了“南京大屠杀纪实”资料录像片一盘。书和录像均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佐证材料。谨此对唐亚·肯登女士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年代,相关史料的记载或有疏漏、或相矛盾、或语义不详,造成了后世对明南京城墙建造年代的多种说法。本文根据史料并结合实地勘察,提出南京城墙建造的起至时间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前后共计39年。  相似文献   

13.
程晓中 《收藏家》2000,(9):34-37
自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止,南京有五十多年时间作为国都,其间有许多王公贵族埋葬于此。永乐十九年以后,虽然都城北迁,但应天府仍然作为留都被称为“南京”。许多皇亲国戚与开国功臣的后代仍然落叶归根,埋葬南京。所以从五十年代起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6年与新成立的南京市博  相似文献   

14.
<正>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竖有一方明代石碑,碑额题为《佥都督李公神道碑》,碑主明代开国功臣李杰,凤阳府寿州霍丘县(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元末跟随群雄起义,后归附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战殁,洪武二年(1369)八月归葬南京聚宝山。其墓前所立之碑,即为此《佥都督李公神道碑》。此碑原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乡,1995年迁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  相似文献   

15.
<正>在历史上,江宁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江宁与南京的关系从古至今可分"合—交错—分"三个层次的关系,在民国时期,据《江宁县志》载:"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江宁、上元两县。民国二年,废南京府,设江宁县。民国三年5月,江苏省置金陵等五道,金陵道辖江宁等县,治所在江宁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金陵道。6月1日正式成立南京市政府,6月6日命名南京为特别市,江宁县隶属江苏省政府。"1由此可看出  相似文献   

16.
1946年10月我任《新湖北日报》(湖北省政府机关报)总编辑时,曾赴南京、上海,协调驻南京特派员和上海通讯员的工作.南京特派员林欣本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中英语文兼擅,非常活跃.初到京、沪,自然要拜访一些曾经熟识和对报社有过帮助的师友、同行.如在南京的萧同兹(中央社)、龚德柏(救国日报)、程沧波、马星野,上海的潘公展(申报)、马树礼(前线日报)等多人.其中三青团中央副书记长郑彦棻,1945年在重庆时,他兼任国际反侵略会中国分会执行部主任,我与他同在枣子岗垭的一座院内办公,常常见面,感情甚笃.这次我特地找了个星期天,和林欣登他的私宅拜访.落座不久,刚从美国回来的魏  相似文献   

17.
宁(南京)常(常州)、镇(镇江)溧(溧阳)高速公路是江苏省在建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经南京溧水,镇江丹徒、句容、常州金坛、武进、溧阳等地,是上海至洛阳国家重点公路和江苏省“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条公路全长约150公里,计划2007年通车。其所穿越的南京、镇江和常州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1978年5月,南京中央门外燕子矶附近发现了一座南朝残墓,出土梁普通二年(521年)墓志一方,为南朝墓葬断代提供了重要的纪年材料。另外,1974年2月,我会在南京尧化门外对门山清理的一座南朝墓,墓葬形制与上述普通二年墓大致相同,其中出有青瓷莲花壶等重要文物。现将两墓的清理结果一并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宪文 《民国档案》2011,(3):136-139
经盛鸿教授继2008年出版《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与2009年出版《西方新闻传媒视野中的南京大屠杀》(上、下册)以后,最近又推出新著《战时中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上、下册)。此书系前两书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的杨大清在《中日研究》第三卷第一期(1990年11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南京暴行史实的中日论战》文章,叙述了关于日本军国主义南京大屠杀问题的不同意见,今将其要点摘译并作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