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巴林左旗发现辽统和铁钱罗树坤,陈文彦山乡蒙古营子村各发现了一枚辽统和元宝铁钱。其中一枚径25、穿7、厚2毫米,重5.15克,钱文较浅,文字不清晰,外轮不规整,锈蚀较重,光背,钱碎为两半(图1);其二径25.2、穿7.5、厚1.7毫米,重4.35克...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对东夫余的地望以及馀城所在,作初步探讨。金毓黻先生曾指出,所谓东夫余,即是《晋书》之夫余,也即是《后汉书》、《三国志》等书中所记的古夫余国。  相似文献   

3.
4.
1979年夏,常州市新坊桥小学校长丁正培在修缮市内兴隆巷47号住房时,在第三进第一间南花窗下半墙内,发现太平天国木质官印一方,1985年10月,捐献给常州市博物馆收藏。木印完好无损。印长21、宽10、高3厘米。宋体印文,文为"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开朝勋臣璇天豫黄学德"。印文周边刻江山云龙纹,线条流畅(见图)。印文背面上  相似文献   

5.
6.
湖北恩施发现的古代官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位于鄂西南崇山峻岭,中,地处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聚居区。秦汉到宋,因其地处蛮荒,朝廷鞭长莫及,故实行羁縻政策。让其土著自相统领,朝廷不直接参与管理。元、明及清初,这里实行的是土司制度,以当地首领为土司,朝廷颁给印信,世代相袭。土司,又称土官,实为土皇帝,对其子民有生杀予夺之权。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这里才正式纳入朝廷的统一领导之下。  相似文献   

7.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官印是古代历朝各级官吏的权力象征。它始于春秋、战国,以后各朝政权延用。古代官印是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汉代官印是我们研究汉代官职制度、人文地理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其造型、质地、官级、文字以及篆刻风格都有独特的时代风格。现对河南发现的几方汉代官印作以简要分析。西汉,“归德尉印”。此印质地为铜质,印面呈正方形,印边2-3厘米,重49-2克,印钮为瓦形,印文为阴文篆刻。其印文笔画刚劲有力,布局严谨,字体宽厚。此印是西汉县级以下的官印,西汉归德…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以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先后在盟内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及盟公安处征集到金代官印1颗、元代官印3颗、清代官印16颗、民国官印6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1颗明代官印,共计27颗。现将这批官印介绍如下。一、金、元、明代官印(一)金代“都统之印”。此印是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东苏木敖伦诺尔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布恩金于1973年在嘎查西南4.5公里的好里堡南岸100米附近的草原上发现的。“都统之印”(图一,3)为铜铸,印面方形,印纽长方形,边长6.2厘米。印面铸阳文汉字九叠篆书“都统之印”,铸造十分粗糙。背面无刻款。这颗“都统之印”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藏的金代贞佑五年(1217年)正月行六部造的  相似文献   

9.
华夏族起源于商周之际的历史变革时期,华夏族的族称出自周人对自己建立的反商部族联盟的称呼。人们崇拜的黄帝原只是周人奉祀的祖先,后随着周人主导的民族融合才演变为华夏族共同祖先。周人出自白狄,与作为白狄祖先的黄帝一脉相承。这些史事的一些重要环节,由于近年来陕北神木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而逐渐得到证明。石峁遗址是古代黄帝部族的居邑,石峁一带同时是姬周族人最早发祥地。周人以后辗转迁徙到渭水流域,与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有关。石峁先民将宫室及其他建筑修建在山梁高处,反映了他们对天的崇拜,这与以后周人对于天、天命的信仰一脉相承。史载黄帝"以玉为兵",周的氏名亦反映周族出自以治玉为业的氏族,凡此种种均可与石峁出土的大量古玉器相印证。  相似文献   

10.
元朝统治中国时期,曾先后在内蒙地区设置许多城邑,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据文献记载,在内蒙地区设置的路,计有上都路、德宁路、净州路、大宁路、大同路(一部分)、集宁路、全宁路、应昌路和砂井总管府等等。现在以几个路的所在地为中心,对于近年来发现的元代文物,简略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东部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街的南方二公里,是著名的辽代上京临潢府古城的所在地。在林东街的北山坡上,早知道有些辽代和近代的墓葬,而没发现大规模的遗址。1954年夏季以来,林东街的建筑工程需要很多黄土,用户在北山坡上挖土,在黄土里发现灰堆,因为不可使用,留在地面越来越多。1954年5月我到林东街时,地面上留下的灰堆已经约有15处了。  相似文献   

13.
主要对嫩江流域诸民族,即黑龙江古代三大族系中秽貊族系诸族,特别是对其中秽貊民族复合体与夫余族的源流、迁徙与分布作以梳理性研究,并就嫩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各族生存、发展的影响略作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走进省级历史化名村、闻名遐迩的客家侨乡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风尘中、化的慰藉里。只见一座座高大雄浑、气势恢宏的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土楼,串成一个个优雅、温馨、祥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1998年2月6日,载着贵州瓮安发现胚胎化石、海绵化石的无线电波由纽约辐射至全球各地,引起了全世界古生物学、地质学家、新闻出版界、科技部门的领导人的惊震,各地的报纸纷纷予以报导,特别是我国台湾、大陆的报纸冠以醒目、动人的标题,诸如“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五千万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可能会被推翻”、“两个小时越过寒武纪”等,报导了海峡两岸科学家─—台湾清华大学李家维教授、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在瓮安北斗山5亿8千万年前的称作为陡山沱组的地层中发现的动物胚胎化石及海绵化石,这个重要发现以“具…  相似文献   

16.
殷代不但殷王在宗庙中祭祀先公、先王,各族也有宗庙作为祭祀本族祖先的场所。文中列举了十一条非王卜辞在宗庙内进行祭祀活动的记载,还分析了殷墟发现的二处族宗庙遗存:一是小屯F29,它可能是与王有密切关系的某一子族的宗庙;二是大司空村C区建筑群中的F22,可能是马危族的宗庙。  相似文献   

17.
2001年2月,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在上海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记——《詹庆良本日记》,日记本身并不起眼,但日记的主人却在无意间描述了一段处于历史和地理边缘的人生世态。日记中记述的那个被称为水岚的村子,五十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在这个村子还存在吗?当年那个写下日记的少年今在何处?让我们跟随本文作者,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相似文献   

18.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综合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石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徐峰 《文博》2014,(1):18-22
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两个区域性文化在用玉、彩绘、暴力等文化表象层面有很多相似。石峁和陶寺离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都很近。在龙山时代晚期,两地很可能借助峡谷地带进行过较为密切的远距离互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1994年6月,浦城县公安局宿舍翻建时.在院内清理出一个长期作垃圾箱用的大石盆,除去污垢,壁上现出镌刻精美的文字和花鸟。笔者到场察看,又查资料考证,认定这是出自宋代且经梁章钜镌文的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