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访举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雏形。古文献记载,舜当部落联盟首领时,就设置了“纳言”的机构,就是让纳言之官深入民众之中,听取采纳民众的讽谏和对官员行为的不满。夏商周时,民众们多以诗歌反映社情民意,对此,专门设置了采诗官,让采诗官“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相似文献   

2.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萨苏 《文史月刊》2013,(6):78-78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采诗官。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  相似文献   

4.
一、詹事设置的原则詹事官起源于秦。《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掌皇后、太子家”。这个解释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了此官的性质,是宫官;另一是概括了此官的职掌,即主要是掌管宫内太子、皇后及皇太后的私事务。汉承秦制,设置了詹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即分别设置了太子詹事、皇后詹事、皇太后长信詹事.詹事设置的原则是:第一、未有太子不设詹事。太子詹事,不常置。“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当然詹事也省。其实,影响太子之预立,除了“凡初即  相似文献   

5.
“河内工官”的设置及其弩机生产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发现和出土的汉代“工官”铭文弩机,仅见河内和南阳的产品,其中又以“河内工官”弩机的数量最多。《汉书·地理志》虽记河内郡的怀县有工官,但对其设置时间及产品制造等不见记载,因而引起学界长期争论,莫衷一是。近年来,随着多件“河内工官”铭文弩机的出土,为考证“河内工官”的设置及弩机生产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考证前,我们先将见诸著录和建国以  相似文献   

6.
吕微 《民俗研究》2001,(2):23-43
一发现中国革命的民众基础 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作为愿望的表达从来为执政者、研究者所重视,一般常识也认为,与作家作品不同,来自民间的口头文学往往传达了民众的群体声音,因此从周代以来,天子就有"采诗"之举以"观风知政",于是有了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也记录俚语小说,于是有了"稗官"(<汉书·艺文志>).晚明的文人和五四学者都在时调俗曲中发现了足以"发名教之伪药"的"男女之真情"(明·冯梦龙<叙山歌>);而共产主义者则在民间文学中确认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民众思想基础--反抗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7.
吴飞 《炎黄春秋》2015,(3):90-93
从设诽谤之木到百家争鸣据古书《古今注》记载,尧曾经"设诽谤之木"。这种木制品是用一根横木交叉在柱头上,"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既可以在上面书写对政府的意见,又可作为路标。远古传说,尧为了鼓励人民提意见,曾设置了木鼓。谁有建议或不满,可以击鼓示意。到舜的时候,这种以诽谤之木采纳意见的方式,形成了政治制度。舜设有专司通信的官。司马迁的《史记》说,舜曾设置22名"纳言"的官,"明通四方耳目"。这些官员"夙夜出入",到各地听取民间意见,并把舜的意  相似文献   

8.
首领官是元代中央、地方官府主要属官的统称。其制发端于金代,形成于元代。金代首领官分布于尚书省、枢密院及其派出机构行尚书省、行枢密院等官署,但这些机构的都事等吏职则不属于首领官。首领官系“首领吏员”之义,产生于官吏界限模糊、吏员地位提升的背景之下。“首领官”称谓的出现不晚于金代中期,但至金末才具有制度化趋势。金代首领官的设置大抵局限于中央机构,未及地方官府。元代首领官制度的确立以忽必烈称帝、推行汉法为背景,继承了金代首领官职位,同时受金朝吏制和大蒙古国汗廷必阇赤及地方幕僚制度之影响,都事等升为官职,都目等吏职亦同其一道称为首领官。由此,元代形成了系统的首领官制度。首领官制度对宋代以降的中央及地方僚属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改变了传统四等官制的外在形式及内部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9.
一、铸钱监和冶场考中国古代冶金铸钱之职官,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当数《周礼·地官》中的(通“矿”)人,其职责是“掌金玉锡石之地”。赋中也提到“人申其厉禁,九牧修其贡篚”。秦汉时设铁官,专营冶金铸钱。秦在产铁之地设铁官。西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五十一处,东...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在筹办湘军时,由于看到官兵奸淫掳掠,广大民众深恶痛绝,因此提出“不扰民”为“治军之根本”,并亲自编了一首《爱民歌》,歌云:  相似文献   

11.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规模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自始至终贯穿着整部封建社会史,中国的民众似乎具有十分强烈的叛逆心理和反抗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民众的心理又是安于现状的,具有很强的惰性,正统观念如同毒蛇一般紧紧地缠绕在民众的身上,“反贪官不反皇帝”这种畸变的造反心理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2.
祁建 《湖南文史》2014,(1):29-29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山东菏泽等地考察时,给菏泽市、县委书记们念了这么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3.
衙门八字开     
李日 《湖南文史》2010,(5):47-47
“官司”一词,本意为“让官员掌管、判定”,后来引申为诉讼。封建官场中,能秉公执法的“清官”固然有之,但是许多贪官污吏多有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的秽行。许多民众求告无门,于是就有了一种请求、委托他人帮助或者代理进行诉讼的社会需求,“律师”便应运而生。(画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供奉官内涵自唐至五代的变化 ,指出 :在唐代前期 ,狭义的供奉官指中书、门下两省官 ,这也是供奉官最广泛的用法 ,广义的供奉官则还包括御史台官。高宗、武则天时期 ,出现台谏官“内供奉” ,是在法定名额之外所置谏官、御史等官的名目 ,“内供奉”的含义是“在某处服务” ,属唐人惯用法。玄宗“尊重宫闱” ,供奉官之名始加于宦官 ,出现宣徽供奉官 ,属加衔性质 ,职在为皇帝“备顾问”。五代时 ,供奉官成为属于武人的专有官名 ,其常规职司是在皇帝身边充当武官侍从 ,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奉命出使 ,使命多与军事有关  相似文献   

15.
高虹 《收藏家》2008,(6):75-80
京派与海派曾发生过激烈之争,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过《“京派”与“海派”》一文。他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以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当时对“京派”及“海派”的议论,会觉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6.
东汉持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国家使官员持节是实行统治的重要方式。当时国家一般通过诏令和委任官员参与国家重要活动的方式来授节。东汉国家设置的持节官有长期待节官和临时持节官。临时持节官主要参与国家的礼仪、军事、外交、安抚等活动,他们参与这些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更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统治意志。东汉末年,将军持节的形式开始出现变化。在将军可以持节的同时,已出现了使将军“假节”的情况。将军“假节”,可以加重其地位和参与地方的军事事务,因而,同将军持节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实际上,这已经开了魏晋时期将军具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持节方式的端绪。  相似文献   

17.
有着“南张(謇)北周”之誉的周学熙(1866—1947),青年时期于科场屡试不中。二十二岁时,凭借其父周馥“捐饷”,也就是买官,为周学熙在京城谋得“候补郎中,工部都水司主稿上行走”一职,成为一名“准中层”干部。  相似文献   

18.
一、图书序言源渊探微图书序言起于何时?志书序言起于何时?笔者不敢妄断,仅根据手头资料试述之,以求指教。殷周时期,学术在官,典籍在官,图书即王者之言,因此,也没有正文和辅文之分。春秋时期,“士”阶层形成之后,学术在官,典籍在官的一统天下开始打破,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士”阶层大量收集诸国典籍,并根据自己的解释和需要加以编排。经“士”阶层代表人物编排的经书,不仅增加了编者的见解,而且在《经》首附有文字说明。如孔夫子编“六经”时,均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文字,可能就是图书序言的发端。图书序言问世后,得…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官银号设立于日俄战争之后 ,其发展过程经历几起几落 ,分分合合。因此 ,黑龙江官银号的名称也多次变化 ,表现在其发行的纸币上就有多种 ,如“黑龙江官银分号”、“黑龙江省卜魁官银分号”、“黑龙江省卜魁官银号”、“黑龙江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等。由于名称的不统一 ,致使钱币界对黑龙江官银号发行的纸币至今还理不出头绪 ,不知“官银分号”和“官银号”纸币各自归属。如已故著名纸币收藏鉴赏家柏文先生在谈到黑龙江官银分号铜元票时 ,就曾提出疑问 :“何地分号不详”① ;最近著名纸币收藏家徐枫先生也曾专门向笔者询问黑龙…  相似文献   

20.
"三事"考     
“三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职官。周初的“三事”泛指管理职事之官、管理司法之官、治民之官,“三事大夫”是这些官员的总称。西周晚期的“三有司”指司徒、司马、司空,其为“三事大夫”之长。春秋战国时期,“事”、“吏”字型相近而易混,故“三吏”应为“三事”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