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耕 《炎黄春秋》2006,(5):16-24
引子 《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吴晗为马连良新编的历史剧,于1960年8月定稿,1961年初开始公演。由于是历史学家写京剧剧本,所以当时廖沫沙写的评论文章《史与戏》,称赞吴晗“破门而出”,说他破了历史学的本行门户,跑到戏剧行当里面去了。但是,从戏剧创作和演出效果上来看,此剧在当时并未受到戏迷的热烈喝彩,更未引起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傅谨教授的《中国戏剧发源于祭祀仪礼说质疑》是对拙著《中国戏剧史》的批评,但也是一种明显的误读。中国戏剧学界存在着“禁忌民俗学”的传统偏见,忽视乡村祭祀戏剧的研究成果,漠视民间祭祀文化在中国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剖析中国戏曲研究禁忌民俗学偏见之特色和由来,再一次阐明《中国戏剧史》提出的“宋元戏剧在从祭祀到戏曲的过渡阶段的关键作用”。在讨论戏剧的起源时,民俗学的眼光与田野调查必不可少;而讨论戏剧的发展时,社会经济史学也成为主要的理论方法,如此才能解决祭祀性戏剧和欣赏性戏剧之间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春杰 《神州》2008,(10):70-70
国家一级编剧,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张晓亚,从事戏剧创作20多年,创作,改编了大、中、小型戏曲剧本近40部;创作电视剧和戏曲电视剧200多集。近年来,他所参与策划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先后有数十部,其中包括广为熟知的《亮剑》和《狼毒花》等。  相似文献   

4.
傅谨 《民俗研究》2009,(3):239-245
田仲一成教授发表在《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上的《再论民间祭祀文化在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一文,是对拙文《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的回应。我想再次申明,有关中国戏剧史的起源,我没有什么新见解,也无意多做纠缠,只想就田仲教授的回应,做三点简单的应答。  相似文献   

5.
李芳 《沧桑》2012,(2):122-124
在倡导文化大繁荣的今天,戏剧舞台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反思雄踞舞台的精品剧目,何以成为精品,本文试从戏剧精品剧目《雷雨》《白毛女》等成功之作来探讨它们长期屹立于戏剧舞台的艺术魅力,以期实现对戏剧舞台上"人性"的召唤。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报,看到戏剧、报纸创新各有一例,印象颇深。先看戏剧创新。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洛阳牡丹”、以8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马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是“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带上《穆桂英挂帅》进京,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戏剧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进行了宣传和评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领导、专家观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成绩。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种行当?”马金凤一下子被问住了,她思忖片刻后说:“我演的是帅旦!”在戏剧的行当中,有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等,从没有听说过“帅旦”。但仔细一想,这个叫法也挺贴切。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程式,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行当。这个新行当的创造是她虚心好学、不断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韩路 《神州》2013,(32):217-217
近年来,李碧华的作品纷纷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登上荧屏。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戏剧性因素,这些元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戏剧场面等等。这样的作品既可以让读者享受戏剧般的矛盾和立体感,又可以让导演有的放矢。本文就以李碧华的经典之作,也是几部被搬上荧屏之作为例,探究李碧华作品中的戏剧元素的形成原因以及这些戏剧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创办伶工学社、更俗剧场、梅欧阁、《公园日报》,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了包括剧场建设、人才培养、表演艺术等方面一系列的革新,对于戏剧改革,他的主张与思想都付诸于创办戏剧事业的行动中,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9.
何文珺 《神州》2012,(4):98-102
从1982年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到现在,小剧场戏剧在我国已走过了30个年头。回望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不外乎是戏剧文学三部曲:80年代发轫于西方实验  相似文献   

10.
曹飞燕  孔丹丹 《神州》2013,(4):185-185
自古以来,艺术都与人们共同存在,古人们留给了后世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完美地将音乐与戏剧融合,留给我们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本文就结合《仲夏夜之梦》在音乐与戏剧上的成就阐述艺术带给人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又举办了《地质师》、《一人头上一方天》、《大森林》、《梦断关山》、《魂断五国城》、《大荒的太阳》6台戏剧进京演出。这些戏剧都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黑土特色相结合而得到领导与专家的称赞,很多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评选中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2.
1962年,全国各地各类剧团争相排演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戏剧,其中由空政工团排演的歌剧《江姐》风靡一时。其实,在此之前,武汉话剧院已推出了定名为《江姐》的话剧,据说此剧曾受到名剧作家夏衍的赞赏。话剧《江姐》公演时,还在武汉的交通要道武圣路挂出了  相似文献   

13.
围绕历史剧《屈原》的一场国共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年4月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海报:五幕历史剧《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艺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全国第一的空前阵容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五个“空前”以先声夺人之势震撼了山城,轰动了整个国统区,而随后该剧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更可谓空前绝后。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诞生不仅是抗战文坛、剧坛上石破天惊的传奇,在国人的心中,它更如同一道刺破政治阴霾的耀眼的闪电、一声炸裂浓重黑暗的惊雷,它将“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里去了”。由于该剧冲破了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禁锢,痛击…  相似文献   

14.
对生命说是     
正西哈诺,这个戏剧人物形象自诞生以来,在其诞生地法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长着一只突出的大鼻子,有人夸张地说,"他的鼻子总是比身体先到达十五分钟。"五幕剧《西哈诺·德·贝热拉克》以其无懈可击的戏剧效果,睿智诙谐的诗意语言,诚挚无比的浪漫情怀,上演后即被誉为"法国人的骄傲与希望",至今仍是法国乃至欧美各国最常演出和最受人欢迎的戏剧作品之一。此剧由法国诗人、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创作,它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建树 《丝绸之路》2012,(20):32-34
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印度梵语戏剧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类是佛教内容的,一类是非佛教内容的。佛教内容的印度梵语戏剧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播,通过海路传播的主要是以《沙恭达罗》为代表的非佛教内容的梵语戏剧。本文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二者不同的传播路径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丝绸之路上西域佛教戏剧的情况,很少有人涉笔,历代文献亦不见详载。有关中国戏曲起源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定为宋元时期,这与他们不熟悉西域历史有一定关系。研讨西域佛教戏剧,可以从张骞出使西域与《摩诃兜勒》曲、丝绸之路上佛教节日中的戏剧活动、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和《舍利弗传》与目连戏等方面着手。从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来看,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源于唐代,其设想并不是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18.
谢振东(1929年2月——2004年10月),江苏南京人,笔名周秦、萧获、白昼寒。全国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戏剧史学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中国傩戏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中国民俗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会员;贵州省政协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戏剧学校剧目组组长,退休前任《贵州戏剧》副主编、副编审,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9.
<正>读完朱雪艳所著的《新时期戏剧发展研究》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此书如作者本人一样,都是那么质朴、丰厚。我与朱雪艳既是同学,又是同行, 平日里经常在一起谈文论艺,畅抒己见,故而对她的做人作文非常熟悉。手捧这本专著,感觉真是沉  相似文献   

20.
清代贵州戏剧文学,除民族戏(布依戏、侗戏)、地方戏(贵州梆子、傩戏)外,传世的作品仅存乾隆时贵州籍作家的两部:一部是傅玉书的《鸳鸯镜》,另一部是任璇的《梅花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