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开创的个别制度既奇怪又残酷。《汉旧仪》记载,如果有“天地大变”,皇帝就派使者给丞相赐十斛酒、一头牛。使者一走,丞相就要拟一道告病的奏折,迅速送达尚书。尚书一旦见使者回宫,会赶在使者开口之前向皇帝禀报,说丞相已经病人膏肓了。文献的记述到此为止,实际上接下来还有一个夺人性命的环节,即丞相的自我了断。这个程序繁琐的杀人制度在汉成帝以前是没有的,开创这一先例的是汉成帝后期的丞相翟方进。  相似文献   

2.
陈雍 《文物》1989,(11)
在《新发现的"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一文里,我们曾作出这样的推论:"疑监造戈的‘丞相启’即‘史失其名’的昌平君。‘丞相状’,很有可能是隗状。"胡正明同志对"丞相启"可能是"相国昌平君"的说法提出了商榷意见。胡同志的文章建立在下面这段经他重新标点的史料上:  相似文献   

3.
王爱军 《环球人物》2013,(21):87-89
深受唐玄宗赏识预测安禄山叛变广东省韶关市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风度路",是为纪念唐朝丞相张九龄而命名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唐玄宗的丞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担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称赞他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张九龄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官集团,总数约为2万人,京官约占十分之一。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经过层层会试殿试,突出者可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因文渊阁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在不设丞相(明太祖洪武皇帝杀过三位丞相后,下令不再设丞相一职)的情况下,文渊阁事实上承担着政府内阁的职责,首席大学士也就几近总理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正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西汉末丞相改称大  相似文献   

6.
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官集团,总数约为2万人,京官约占十分之一。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经过层层会试殿试,突出者可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因文渊阁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在不设丞相(明太祖洪武皇帝杀过三位丞相  相似文献   

7.
李辉 《文史月刊》2010,(3):M0002-M0002
<正>北宋宰相王旦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但凡遭人诋毁,既不辩解,也不记仇。王旦任丞相不久,寇准就被罢免了丞相职务,因为王旦极力推荐,真宗皇帝起用寇准为枢密使,挂宰相衔。寇准有时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不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拣选、入藏秦戈一件,戈内刻铭文四行共十九字,文曰: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郃阳。《文物》1986年第3期刊载田凤岭、陈雍同志《新发现的"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一文,考证此戈铸于秦王政十七年。关于戈铭中的"丞相启",文章认为:"(秦始皇)十年至二十六年之间的丞相,《史记》失载。值得注意的是秦王政九年平定嫪毐的相国昌平君,《史记》未言何时免相,只说‘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介绍芜湖的书中有“文丞相督师芜湖”、“文天祥在芜湖的抗元斗争”之说,但我们却未见过这项史料。关于文天祥生平事迹的记载,主要有下列几种:第一是本人自己的记述,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都是可靠的材料。其二是正史和杂史的传记,有刘岳中的《文丞相传》、《宋史·文天祥传》、明胡广《文丞相传》。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临行前,这位曾显赫多年的丞相,回头对儿子伤感地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东门去打猎又怎能办得到呢!"接着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  相似文献   

11.
《汉旧仪》所载"令丞相设四科之辟",标志着辟除四科开始出现,在辟除制度演进历程中具有坐标意义。辟除四科出现于元狩六年,《通典》杜佑自注将其系于董仲舒奏议之后的做法不甚准确。察举四科及丞相在除授秀才职务时所依据之"三科",是对辟除四科标准的借鉴和发展。"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法令形式,规制出掾史选用标准,是对以往辟除掾史标准的总结。辟除四科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及实用性。辟除制度尤其是丞相辟除在西汉大部分时期是制度上较为完善的选官用吏制度。  相似文献   

12.
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大都督府,分丞相和中书省的权力归六部,分大都督府的权力属新设的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为了防止统军将领专权,太祖又规定五军都督对军队无权调动派遣,  相似文献   

13.
巫盅之祸 征和元年(公元前92),汉朝公安部A级通缉犯、大侠朱安世被丞相公孙贺缉捕入狱。武帝一朝,“吏治皆以惨刻相尚”,朱安世自知不能幸免。笑着说:“丞相祸及宗矣。”于是在狱中举报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使用巫蛊诅咒当朝天子刘彻。  相似文献   

14.
刘基在洪武三年春应明太祖之命,对其提及的3位丞相候选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进行了评论,认为他们分别为"有相才无相器"、"褊浅"、"将偾辕而破犁"之"小犊",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明太祖基本上没有采纳刘基的意见,而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刘基所论甚是,此3人无论是否在丞相位置,其表现皆如刘基所论。刘基这一直言不讳的评论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伤及生命。作为一个非常聪明之人,刘基对这一后果当是能够清楚预见的,而他毫不犹豫地明白道出,说明刘基是一个不计个人安危、正直而忠于明朝新政权的人。关于丞相候选人的这番谈话,是了解在明初建国中立有大功的刘基之品德和见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三公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三公学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代学者将秦代与汉初中央的三位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也泛称为三公,但其时这所谓的三公不管地位还是权力都是不相等的,尤以丞相职权为重,直到绥和元年成帝采纳廷尉何武的建议设三公,并"正三公分职",三公制度才成为继丞相制度之后重要宰辅制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汉末年三公制度的形成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君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政治儒学化的泛滥以及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东汉的平当是个老实人,因为他德行好、水平高,做官做到了御史大夫、丞相。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帝王执掌朝政的官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但在历代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并非如舞台戏曲所反映的宰相只是一人、一个称呼,而要复杂得多,宰相的称呼也就多种多样了。殷代、西周把替君王家管理内外事务的人称为宰,而真正总揽百官的则称冢宰,冢是最大的意思。春秋时,正式设立左右相的是齐景公。战国时,各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宰相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相国,或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司”,共同处理国务。东汉不设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冯官屯张守常1853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之后不久,决计北伐、西征。北伐军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领。林、李是自出广西以来,直下两湖,横扫三江,一路打先锋的虎将。其所统率的北伐军有九个军,约2万人,也是以老弟兄...  相似文献   

19.
公元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分封百官。张士诚当了小皇帝,私欲便膨胀起来。他把朝廷的事儿全部交给丞相张士信,自己日日笙歌,夜夜狂欢。张士信是张士诚的亲弟弟。张士诚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张士信,而张士信却把这些"烦心"的事儿不负责任地交给了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自己大兴土木,建起了宏大气魄的丞相府。又从各地选了  相似文献   

20.
赵恺 《中华遗产》2020,(4):44-54
《封神演义》进展到第二十九回时,姬周领袖文王病了,且病势有加无减,曰日沉重。这一天,周文王宣丞相姜子牙入内殿。文王说:“吾命不久矣。我死之后,纵使君王恶贯满盈,也切不可听诸侯的唆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我言,冥中不好相见。”文王口中的“君”,乃商讨王帝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