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族源流研究之一——论越族的起源、越方和越裳氏金岳(辽宁省考古学会)越族研究是古民族问题研究中较复杂的课题,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越族的历史文化和起源。春秋时史伯提出“芈姓夔越”说;战国时墨子主张“越王翳亏出自有遽”说;汉代的司马迁认为“越王勾践其...  相似文献   

2.
1960年至1965年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拣选的文物中,有十六件铜钺,形制、纹饰都显得特殊。1974年长沙树木岭1号墓和1975年长沙南塘冲15号墓中分别出土一件铜匕首和一件褐釉陶三足罐,在数千座楚墓的出土物中也属仅见。这几件文物很可能是东周时期居住在两广地区的越族的文物,特介绍如下。 (一)钏钺:共十六件,分别来自道县、  相似文献   

3.
柳洋 《江汉考古》2024,(1):138-140
信阳长关台楚墓M1遣策10号简“一□□□,长六■(寸)”中“一”后三字当释为“■(友)要(腰)遶(绕)”;10号简末“<巠-径>四(寸)□■(寸)”中未释字当从刘国胜先生隶定为“■”,训为“半”;11号简“二彫(雕)□”中未释字当从商承祚先生隶定为“■”;28号简末三字“茖■(炭)□”中未释字当释作“■”,读为“盏”,为该墓葬所出烧火铜盘的专字。  相似文献   

4.
释■——兼释续、渎 窦、(卖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印文里有一个写作■、■等形的字: (1)长■ 汇 0860 (2)□■ 汇 3461 (3)■■ 汇 3264 (4)梁■ 汇 1703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文编》均入于附录。按这个字可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何平 《民族译丛》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一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谢冬荣 《文献》2004,1(3):277-281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清同光时期著名的学者.先生出生于越中名门显贵,性喜读书、藏书.每读一书,先生往往会在书里写下批校题跋,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内容或校一字一词之误,或释一字一词之义,或评其人其书之得失.  相似文献   

7.
不对称形铜钺在古代是遍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种典型青铜器,学者一般认为不对称形铜钺是古代越人所制造和使用的。其中云南青铜时代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不仅数量多、纹饰精美,而且种类繁多,但对于云南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的来源和演化莫衷一是。本文综合云南六十年考古所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试对云南不对称形铜钺的类型和来源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披露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古临安城(杭州市)发现的一件刻有“‘进’‘■’”字款的越瓷残片,论证其为南宋皇宫坤宁殿的用瓷,产于南宋初年古银锭湖寺龙口窑。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金文馘(■、■)字与其所从■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等字即■字。  相似文献   

11.
曾侯乙之前的曾侯有曾侯[舆辶]和曾侯[戉阝]。二者的年代关系,通过比较曾侯乙、曾侯[舆辶]和曾侯[戉阝]三位曾侯的青铜器铭文格式、铭文字体、青铜簋形制以及青铜戟形制的变化,观察曾侯[舆辶]和曾侯[戉阝]在相关因素中的系列关系,最后推测曾侯[舆辶]的年代早于曾侯[戉阝]。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资兴西汉墓的越文化因素进行识别,讨论了资兴西汉墓越文化因素的源流。在此基础上,将资兴西汉墓与平乐银山岭汉墓、广州汉墓进行比较,初步分析了湖南越族与两广越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曾侯乙之前的曾侯有曾侯(與辶)和曾侯(戉阝).二者的年代关系,通过比较曾侯乙、曾侯(與辶)和曾侯(戉阝)三位曾侯的青铜器铭文格式、铭文字体、青铜簠形制以及青铜戟形制的变化,观察曾侯(與辶)和曾侯(戉阝)在相关因素中的系列关系,最后推测曾侯(與辶)的年代早于曾侯(戉阝).  相似文献   

14.
■攸从鼎铭文中的“且”字,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金文说》中都释为“租”.一些史学著作据以立说,认为地租在周厉王时期就已出现.这就从文字的考释,进而涉及到我国地租,货币地租以及地主阶级出现时间的重要历史问题了,问题这样重要,值得我们继续认真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峰 《江汉考古》2022,(1):116-121+28
楚简屯、毛、丰、屰四者字形相近,尤其在合体字中,极不易区分,书手存在误写,学者存在误释。弄清四者之间的详细区别可以释读相关文字。如《清捌·邦家处位》简1■当释为“逆”,简7和8的■可能为《说文》“■”字异体,《上八·志书乃言》简3■似也当释为“■”。它们所从的“屰”有时可以简省最下一横笔,故《上九·灵王遂申》简4的■也应释为“逆”,《上八·命》简2的■也可能释为“■”。这种形体的“屰”是楚简常见写法,与毛、丰、屯,尤其是毛、丰字形基本相同,需要结合辞例辨别。另外,《清柒·越公其事》简32的“■足见”可能读为“指挛足蹇”,指的是手指屈曲、足跛。  相似文献   

16.
■徒考     
■钖生先生在《谈■·隨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一文中说。“左■徒,右■(徒)—左(?)徒疑即见于《史记》的《楚专家》《屈原列传》等篇的左徒。”在■说的基础上汤炳正先生撰有《“左徒”与“登徒”》,一文■结论是:■即升的本字.升、登二字通用无别.■徒即登徒左■徒即左徒。左徒与登徒是一个官职的两种简称。以上两说笔者均表赞成。拙文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对“■”“登”二字的本义。以民■徒,登徒的职掌所作的撰时。  相似文献   

17.
■公簋及其铭文对研究晋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认为■公所属族是作为殷商遗民而随唐叔虞封唐迁徙而来,并随晋侯燮夫迁徙于晋。族为商代重要族氏之一,与商王朝联系紧密,其地望近于戈族地望,在陕西泾阳附近。■公簋中的唐伯和■公均非爵称。  相似文献   

18.
商周至两汉时期,在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着“百越”民族。百越非止一族,古来学者已多有述及,凡言及百越,则异口同声,可做信史。 东瓯、西瓯,均属百越,而其族源关系却向无定论。两者族称中以地望东西对举,而其用一“瓯”字,有无渊源关系?梁钊韬先生据古籍史料及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铜鼓上的船纹考证:东瓯是西瓯的先民之一,而东瓯之西迁是在秦汉之际乘双身船浮海南下,进珠江口,而又“溯西江西迁至贵县地方。”此论已得到学术界一些同志的肯定。笔者曾在浙江省博物馆见到鄞县石秃山出土的一柄铜钺(见图1,材料已发表于《考古》1984年第八期)。该钺与贵县罗泊湾出土铜鼓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上述东瓯西迁之说绝非子虚乌有:浙桂两地,山海相隔,千里迢迢,而东瓯西迁之迹依稀可辨。  相似文献   

19.
刘思镯 《南方文物》2022,(2):226-233
青铜钺分布于殷墟遗址的各个区域,主要出土于墓葬中,随葬铜钺1至7件不等。殷墟青铜钺有夹内钺和銎装钺两种,夹内钺分为A型无阑钺和B型有阑钺两大类型,年代从殷墟文化一期延至殷墟四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铜钺是墓主人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物。使用者包括4个等级:高等级、中高等级、中等级、低等级。其中高等级和中高等级使用者的身份可与商代军事系统中的“亚”、族军队首领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日本山口大学铃木满男教授发起、建议中日学者合作“越系文化的比较民俗学调查研究”.项目,拟调查福建、长江中下游、台湾和日本、朝鲜的越系文化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地,这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将探讨中、日、朝的文化民俗渊源关系、对研究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对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处,有着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福建地区是这个调查研究项目的第一站,从考古和文献记载,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后期以来,已有古人类的踪迹和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秦汉以来,福建又是闽越族的活动地区,作为古越族一部分的闽越,正如“百越”包括有众多族团一样。必然也包括有若干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