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两朝对流通钱币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自明朝起对本朝钱币有了制钱的专称。《明史·食货志》:制钱者,国朝钱也。明朝制钱专指本朝官铸钱币,相对于明前历代钱币,则统称古钱。明朝开国时已有大中通宝五等钱铸行,洪武元年颁行洪武通宝钱制,也为五等制,故明朝制钱包含各等折值国朝年号钱币。  相似文献   

2.
李建清 《中国钱币》2008,(4):36-40,F0003
机制制钱是清代晚期出现的用机器铸造的新式制钱,是传统的翻砂铸钱向先进的机器铸钱过渡的产物.机制制钱中有一种"宝苏"机制制钱(封三图1),其多数版式比较常见.但是,这种钱的铸造地一直以来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宝川局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清代西南地区的铸币大局.光绪年间,宝川局较早地开始铸造制钱,因为使用黔省土铅的缘故,长期铸造枚重一钱二分的制钱,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遵铸八分制钱.未几,川省又引进近代造币机器,设立银元局,生产近代银币和制钱.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光绪时期的铸币,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文献,这...  相似文献   

4.
制钱按《辞源》的定义,“是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的钱,因形式、文字、重量、成色都有定制,故名”。就有清一代来看,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钱。作为日常交易手段的制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关清代制钱的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铜钱自产生后与黄金、布帛、纸钞、白银相结合,构成了不同朝代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建清 《中国钱币》2012,(1):3-8,F0002
<正>我国近代的机制制钱从诞生到消亡仅历时二十多年,这个时期距今也不过百年左右。然而,由于对机制制钱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错误认识比比皆是,不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福建省铸机制制钱的争议主要涉  相似文献   

6.
新疆钱币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只要我们拿可比性比较强的清代铜钱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新疆钱币极少有像内地制钱那样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部颁样钱来铸造的,极少有像内地制钱那样精雕细刻,工整规范的,极少有像内地制钱那样“千币一面”的。新疆钱币往往不是部颁样钱的翻版,而是对样钱采取“依葫芦画瓢”的办法铸造出来的。它不拘泥于陈式,与样钱“神合貌离”,从而形成了新疆钱币特有的稚拙古朴、蛮荒自然、苍劲刚健、热辣豪放的风格特点。如果把内地制钱比作工笔画的话,那么新疆钱币就是一幅具有阳刚之气的写意画。  相似文献   

7.
明代前期钱法是宝钞与制钱并行,制钱虽是贱金属货币,但在朝贡贸易体系下,"世界货币"的属性导致其大量外流,而明代制钱的东流又对流入国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津门炉房考     
有清一代,沿用银两与制钱,政府税收及大额交易用银两,民间零散交易用制钱。清政府对制钱管理较为严格,全部官铸,打击私铸。而对于价值高于制钱的白银,政府却采用放任自流的政策,允许各地方铸造及民间铸造。由于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各地方有各地行用的平与色,各地银两仅能在本地流通,而不能到外地行用。如甲地银两运到乙地,必须经炉房熔铸成当地通用的平色标准银后方可流通,反之也如此。  相似文献   

9.
制钱是明、清两朝按其本朝定制(如形式、字、重量、成色等都有规定)并由官炉所铸的铜钱。制钱为黄铜质,其金属成分为铜六铅四,每枚重约为一钱二分。  相似文献   

10.
<正>银钱票是银两票与制钱票的统称。银两票,是指自清末到1933年废两改元前,以银两为单位发行的可兑换纸币。在华外国银行,各省官银钱局(号)及私营银钱业等都曾发行过银两票,且种类繁多,名目纷杂。制钱票,就是指清末公、私所发行的以制钱为兑换单位的纸钞及兑换券。本文所谈银两票、制钱票,是指甘肃官银钱局在光绪三十三年发行的银两票、制钱票。  相似文献   

11.
拜读《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的《“宝苏”机制制钱铸地探寻》(下简称“探寻”)一文,该文结论是“江南制造局才真正是‘宝苏’机制制钱的唯一铸造地”。笔者据现有史料和钱币实物研究,对“探寻”的结论不敢苟同,“宝苏”机铸制钱应该是多地铸造,“探寻”指为唯一铸地的江南制造局并非是“宝苏”机铸制钱的主要铸地。  相似文献   

12.
光绪制钱背“千字文”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长期困扰古钱币爱好者并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中国钱币》、《陕西金融》等刊物,都发表过关于光绪制钱背添加“千字文”问题探解性文章。我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通过几年收集、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特别是读过《中国金融货币史资料》后,对清代金融混乱有了更深一层理解。光绪制钱背“千字文”问题是由钱荒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光绪钱荒又是同治钱荒的延续和发展,至光绪时期又加重了。当时私毁、私铸、私运、私收制钱成风,京城小平钱流通不畅,当拾制钱日渐稀少,造成市场交易受阻,物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铜元的兴衰与收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中国铜元的兴衰我国自有金属货币以来,多采用钱范浇铸,在钱币学中称之为“范铸钱”,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方孔圆钱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清朝末期,在中国维持了近两千年的制钱制度已濒临崩溃,嘉庆、道光年间,铜价上涨,铸钱逐渐减少,咸丰年间的大钱出笼更使钱法混乱,同治、光绪年间,除京师宝泉、宝源两局及部分省局铸钱外,多数省局都已停铸,因而市面制钱日见短绌,各地不时出现钱荒。在经济困乏,民用日紧的情况下,朝野人士有的主张购买外洋机器制造银元、制钱,有的建议铸造减重的制钱,以解决钱荒。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两广总督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币制是银两和制钱混用,且没有主辅币的关系,清政府曾规定银两一两折合制钱一千文,但实际上两者比价随市场变化而波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各朝制钱重量常有变化,清初顺治时,制钱的法定重量最重为一钱四分(5.11g)。清末光绪时,最轻的制钱法定重量为四分(宝奉局1.44g),在此范围之上,为超重大制钱。在此范围之下,则为薄小型制钱。本人收集的清代薄小型制钱,除顺治和雍正没有外,其它八年年号均有。其中,以乾隆和咸丰为多。所以说,清代在康乾盛世,货币政策已是问题不少。  相似文献   

16.
制钱铸造在庚子之变中遭受重创,此后经历了一个艰难规复、地方实践、观念转型、民间转向与最终解体的复杂过程。面对庚子后的钱荒危机,清政府通过批准开铸铜元、重建中央铸钱局、改铸新制钱、推广粤式制钱等钱法改革,于光绪三十三年初步规复传统的制钱铸造体系。但随着各省对铜元余利的倚重与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推进,朝野人士对主、辅币关系形成新的认识,铜元超越制钱被纳入主辅币方案,一文铜元亦在光绪三十四年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国的一文新钱。由此,钱法改革从属于本位制改革,政府币制改革观念亦由银钱并行、分层开展转型为统筹划一、建立银本位,故制钱被排除在新币制之外,长期亏赔的宝泉局最后亦被撤销。同时,民间私钱历经泛滥与衰落之后,在宣统朝转入消亡期。至宣统三年,虽然官私制钱仍在广泛流通,但相关铸造活动已全面停止,这标志着自秦代以后运行两千余年的传统铸钱体系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7.
中华货币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自秦始皇统一货币、专用半两秦钱始,外圆内方的钱制便成为定制,在中国流传了两干多年之久。晚清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浸淫和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经济基础,并由此从根本上触发了中国传统制钱制度的生存危机。面对日益恶化的制钱流通环境,清政府也曾试图挽救,却仍然无法阻止制钱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和脚步,最终为新生的铜元制度所替代。  相似文献   

18.
邵明志 《中国钱币》2012,(1):62-66,I0002,I0003
中国近代机制铜元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广东省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其间历经晚清与民国两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机制铜元在广西等个别边远省份和地区仍有局部流通,直至50年代后。铜元作为传统制钱的替代品,近半个世纪来  相似文献   

19.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货币制度一直很紊乱,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的,既有封建性的银两、制钱和银钱票等旧的币制,又有资本主义性(也是殖民地性)的银元、铜元和银行兑换券,而银行兑换券既有银元票、铜元票,又有银两票、制钱票.即便是银元和铜元,因时不同、因地各异,也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而且纸钞、铸币皆是中外混用.如此五花八门、杂然并存的货币现象,实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特有.由于晚清政府没有统一的货币,因此,湖北武汉地区的货币也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下面仅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旧时代武汉币制的紊乱现象.首先是货币发行的渠道多.在旧中国,货币的发行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专利,银元、铜元、制钱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都可以铸造,纸币也是一样,除中央、地方可发行宝钞、官票外,各地票号、钱庄也可发  相似文献   

20.
经总制钱是南宋时期一种无名杂敛,一种特殊的附加税,是南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显现在银两上被称作经总制银。“经总制银”银挺的出土发现,说明在南宋时白银已广泛应用于赋税等领域。研究经总制钱(银)的成因、种类及收缴情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