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宦官使职制度对唐代后期政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唐代的宦官借助内诸司使体系中的关键性使职,即神策护军中尉和枢密使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并不断地对唐廷发起冲击。而宦官本身的权力则来自于皇权,实为皇权的一种变态。此外,高级宦官之间的权力沉浮与争斗也是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中不可不察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苗书梅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宗室、外戚和宦官是集于专制君主周围的特殊阶层,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权,又能对皇权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宗室内乱、外戚擅权、宦官专政而引起王朝衰微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继唐末五代割据混战局面...  相似文献   

3.
试析东汉末年太学生离心倾向之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静波 《史学集刊》2001,(1):89-92,40
东汉末年太学生与官僚士大夫结党谤政.对抗皇权及宦官势力,这种离心倾向源于皇权提倡儒学意识形态与维护权力平衡的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皇权提倡的儒学本位的教化政策.导致以太学生为代表的“通经”之士的增加;但同时皇权又扶植宦官势力进入官僚队伍,以抗衡外戚及士大夫势力.皇权的两种努力结果相互冲突.太学生向上流动的通道受阻。由于皇权不能有效地解决太学生的“致仕”出路问题,引发了太学生的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4.
明代皇权与宦官关系论略李渡宦官作为历史上一种畸形政治势力而言,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与高度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所谓“阉宦之祸”在中国封建社会迭出不穷,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代为烈。黄宗羲论之曰:“奄宦之涡,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  相似文献   

5.
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明清时期宦官的研究 ,以往史学界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入手 ,探讨宦官干政及其与皇权的关系。本文从黑山会这样一个宦官的祭祀组织出发 ,探讨他们塑造刚铁这样一个宦官祖神的意义 ,从新的角度理解宦官政治 ,并进而探索宦官与京师民间社会的关系 ,以及他们在宫廷与民间社会之间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6.
陈晓龙 《丝绸之路》2014,(22):21-23
宦官专权是封建政治的一大毒瘤。在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汉、唐、明三朝之中,唯有唐代的李辅国一人平步青云,官拜宰相之职。他的出现开启了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混乱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而正是肃宗加强皇权的需要、官员监察机制的崩溃以及李辅国个人品行的恶劣和贪欲的膨胀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李辅国的专权。  相似文献   

7.
明代宦官之祸最烈,无论权宦如何揽权干政、欺君蠹国,最终还是在皇帝的一纸诏令中败亡,权宦之荣辱皆出自皇帝之意,即"爱憎惟帝意"。明代权宦始终撼不动至高无上的皇权,反而却成为皇权的牺牲品。何以出现此种情况呢?笔者以权宦冯保为个案进行剖析后,认为权宦之间的矛盾斗争是明代权宦不能颠覆皇权反成为皇权牺牲品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代宦官政治与景德镇的陶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涛 《南方文物》2006,(2):114-120,111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封建皇权的进一步提高,中央对地方统治的日益强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它的副产品,即宦官专权继汉唐以后达到了新的高峰. 如同其它一些封建王朝一样,明王朝在建立之初也曾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力图改革政治弊端.朱元璋以其特有的雄才大略,君临天下,取消了沿袭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将相权并入皇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防止外戚、藩镇、权臣、宦官之祸,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结果,终明之世,在防止外戚、藩镇、朝臣的专权方面,基本上没有超出朱元璋的“祖训”和开国定制,没有女后临朝的事件,外戚的力量“最为孱弱”,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权臣专政的局面.但在防止宦官专权的问题上,却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成为明代摆脱不掉的魔餍.在明王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七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宦官的势力极度膨胀,全面介入了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务,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的又一次宦官专权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正宦官一向是皇权社会的烫手山芋。一方面,皇帝与宗室大量需要这种职业的人,宦官是仆人,可以替自己煮饭、烧菜、刷马桶、跑腿,没有他们,皇宫内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老爷们日子一天也过不舒坦;另一方面,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主人与仆人相处久了,假如仆人会看主人脸色行事,将该做的事做得令主人满意,主人又可能对他们生出非同一般的好感。正因为如此,历代皇帝都不喜欢宦官干政,但在许多朝代,宦官干政甚至乱政的现象却屡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明朝皇权转移之际种种关涉政治合法性的博弈进行考察,透视明代皇位继承的文化和心理条件,对帝制体系运行中传统、实力、社会心理、人事关系间的纠结进行剖析。明代除曾发生建文、永乐间武装争位情况外,其他过渡较平稳的皇权转移仍常伴随围绕政治合法性的博弈,皇帝、士大夫、后妃、贵族、宦官都在其间扮演角色。皇权转移关乎国运、政局、民生,由此形成具有制度、文化、时局综合含义的更替规范和社会期待。这种期待,具有一定程度上降低皇权随意更迭的约束作用,凸显合法性构建的必要,但总体而言,明代皇权转移仍在传统政治范围内,没有发生“转型”的明确迹象。  相似文献   

11.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宦官王振与内阁阁臣曹鼐、张益等辅政成员身死于役,致使明朝皇权和辅政群体的格局发生剧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即皇帝位即明景帝,于谦和王文成为辅政群体的重要成员,内阁阁臣陈循发挥一定的辅政作用,高层宦官金英、兴安也是景泰朝辅政群体成员,王直、胡濙等部院大臣则是辅政群体的外围成员。景泰朝辅政群体内部关系复杂,辅政地位差别大。在景泰朝辅政群体的这些变化中,皇帝和皇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是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历史中一个重要节点,其间有前后承袭,也有转变。从庙堂政治差异角度考察,突出表现包括清代的皇权强化、贵族政治回潮、后妃干政复活、士大夫政治退化,以及宦官政治止息。这些差异,相互牵连,具有结构性变动的含义,且都与清朝的满洲贵族政治主导地位有关。从中国社会发展与世界大势关联角度看,这种变化虽一度增强政府行政效率,也为晚清弊败局面留下远因。  相似文献   

13.
李文玉 《史学集刊》2023,(4):113-124
明清之际有关宦官话题的讨论,既是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反思,也构成了对明代宦官政治,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集中检讨。在明朝灭亡后,人们虽然指出宦官参政的种种弊病,但“宦官亡国论”并不是当时的唯一声音,甚至难以构成主流观点,更多人并没有将明末宦官视为亡国的全部责任者。将视角扩展至有明一代,时人思考宦官政治的落脚点也不只在于其对国祚久暂之影响,而是更多关注宦官合法、长期、广泛的参政所带来的对于明代士大夫精神意气的摧折,从而使得有明一代难以建立理想的政治生态。在此基础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整个中国古代宦官政治的总体检讨,是将宦官制度视为君主“以一人之疑敌天下”的必然产物,从而最终推演至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研究清朝皇权,对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珍研究员的《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①是一部研究清朝皇权的创新成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从多个视角探讨清朝皇权。作者从清朝皇权发展历程、若干宫廷制度的建立与变革、皇权发展历程和宫廷制度建立、变革中皇室及宫廷人员的遭遇等方面考察清朝皇权,使皇权研究这一政治  相似文献   

15.
宦官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物,宦官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朝是宦官干政最长的时期,对明朝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反思明朝宦官专政,时至今日,对当今时代仍有着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膨胀,直至明朝中后期时达到顶峰。本文将以明代宦官的家庭组织关系为着眼点,对其家庭主要成员的构成进行探究,分析宦官背后的家庭力量和宦官专权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展现宦官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宦官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产物 ,虽然他们自身失去了生育能力 ,但传统等因素又很难容忍其无后代 ,因而宦官养子亦势所必然。为了保障宦官队伍后继有人 ,宋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既要限制其人数过分增加 ,又要保障宦官集团的既得利益。其中允许宦官荫补子孙便是其重要特权之一。应该说 ,宋代宦官荫补的法律条文相当严密而烦琐 ,除特殊情况外 ,多按章办理 ,这也是宋代无汉、唐、明等王朝出现的宦官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东 《史学月刊》2000,(3):123-132
中国宦官制度的研究,历来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进入90年代以后,学术界于专及综述章、阉割研究、秦汉至南北朝、唐宋及明清五个方面对有关中国宦官制度及相关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秦至清两千多年的中国帝制社会中,无论是以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为基本体制的中央官僚制度,还是以皇权为中枢的郡县官僚制度,都是皇权的派生物,其职能都在于保障皇权控制社会的绝对性。官僚体制运作中的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等,在制度设计上有着某种合理性成分,但这些制度设计的主旨都在于保障皇权体制的正常运转,而不是皇权的对立因素,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任何限制皇帝权力的制度化规定。判断秦至清中国社会的皇权专制主义属性,可以得到历史论据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20.
刘蓉 《史学月刊》2007,(10):27-33
汉末名士群体与外戚宦官及其所代表的皇权的抗争,是汉末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期间,李固、杜乔在立桓帝问题上与梁冀的对立,李云、杜众对于桓帝封五侯外家的指责,李膺、杜密在桓、灵之际党锢事件中的表现,均具有典型意义。三"李杜"在汉末名士群体中乃至在民众间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的行为、气节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立身持正,与黑暗政治作斗争。三"李杜"最终都死于非命,预示着东汉皇权与作为政治精英的名士群体的背离,从而也预示着东汉政权的崩解覆亡。同时,三"李杜"树立的道德价值理念,在名士阶层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