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冬,我们在旬阳县关口乡江北村“禹穴”外的石壁上,发现了唐黄土摩崖刻石。刻石位于风景秀丽的汉江北岸古道旁边。倚东面西,距地约30厘米,广207厘米,高约129厘米,楷书五十四行,行间有细线相隔。行约三十字,字径约3厘米。因刻于不耐风蚀的页岩之上,下半已剥落殆尽,上半也多有漫漶,能辨认出的,仅三百五十余字。其中前三行和倒数第三、四、五行全部磨泐,中间断文极多,甚难成读(图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刘平国摩崖刻石上之"秦人"当释为"秦地之人","谷关"即沟口所设之关,"乌累关"似为"乌垒关"之讹",乌垒"即"轮台"。  相似文献   

3.
天井山东汉摩崖刻石名辨●王培忠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除了上述遗址中出土的帛书之外,还有些是在墓葬中出土的帛书。这些帛书的性质与功能同上列帛书明显有别。它作为当时丧葬习俗的遗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其中对墓主人籍贯的记录,又是历史地理研究的极好材...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题词、邹鲁书丹摩崖刻石在广州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化机系。该系范围内有座小山,土名大石山,山巅横卧一方颜色青苍的巨石,题词就刻在巨石之阳。 题词正文十五字,字大如栲栳,楷体,分五行,行三字,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文之后有跋语五十六字,字大如拳,行体,连抬头作十行,曰:“本校成立时,总理以《四书》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贻本校。今当新校舍落成,照书其文,用志遗教。邹鲁敬书。民国二十三年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的考证,从结字、笔法、章法几方面深入分析,探讨该刻石为西汉之物的必然性与充分性,其奇特性、稀缺性,是迄今发现在晋南乃至山西境内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重要石刻文物。  相似文献   

6.
7.
吉堆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洛扎县,调查确认墓葬68座,殉牲坑36座,石墙1道,是洛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吐蕃墓地。墓葬平面呈梯形,夯土包石砌筑。墓地附近的两处古藏文刻石提供了墓地营建、管理及相关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表明吉堆墓地是吐蕃王朝时期敕封到洛扎东岱的高级贵族得乌琼及其家族成员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8.
景竹友 《四川文物》2000,(6):46-49,74
东山,位于三台县城涪江对岸。《方舆纪要》载:“在州东四里,涪江之左,修阜如长城,下顾州郭”。唐人侯圭在《东山观音寺记》中云:“梓州浮图大小共十二,慧义居其北,兜率当其南,牛头据其西,观音距其东。(观音寺)而上临绝壁,下瞰长(涪)江,青霭属天,纤尘莫及,瞧岩险峭,孤标势胜,诸寺逊焉!”可见唐时三台四大佛寺中的观音寺秀丽而清寂,所居的东山雄伟而险峻。  相似文献   

9.
呼啸 《中原文物》2020,(5):109-115
武惠妃为唐玄宗开元年间宠妃,开元二十五年薨,追封贞顺皇后,葬敬陵。2004年,该墓被盗,后经考古发掘,出土哀册残块,并结合文献记载得以确认。墓中虽经盗扰,仍出土了大量精美壁画,对研究唐代墓葬壁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中对于敬陵中的壁画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墓花鸟题材壁画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波 《四川文物》2003,(1):38-42
本从唐墓花鸟题材壁画出现、发展的过程,分期和表现题材及风格的演变,以及绘画技法与审美情趣的转变等方面,对唐代花鸟题材壁画作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宝中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当推石鼓文。即闻名于世的“陈仓石鼓”(杜甫:《赠李潮八分小篆歌》)。唐以前,未见著录。《元和郡县图志》初载:“石鼓文在县(天兴县,即今凤翔县)南二十里许。……贞观中,吏部侍郎  相似文献   

12.
姬翔月 《文博》2008,(4):42-43
2006年,榆林市文研所征集到一块任君墓文字纪年刻石,其上铭文记述墓主任君生前官至平原郡乐陵侯国相,卒后归葬故里,以及入葬具体时辰.本文即是对铭文的释读,兼考证地理职官与史书记载相佐证.  相似文献   

13.
秦刻石新论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14.
秦刻石新论     
陈宁 《黑龙江史志》2009,(3):33-34,38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梁勉 《文博》2010,(3):86-91
本文以西安地区出土的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入手,指出不同时期乐舞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梁玮 《丝绸之路》2012,(16):101-102
初唐楷书在隋代融合南北朝书法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以"初唐四家"即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楷书风格,为世人树立了楷书"法"的典范,为唐代楷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楷书在唐代走向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时期藩镇孔目官随着节度使府体制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职能逐渐增强,由藩镇低级僚属过渡到高级僚属的行列,对这一时期幕职官制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6,(3)
在昭陵已发掘的19座壁画陪葬墓中,有7座遗留有乘舆壁画。本文通过对这些乘舆壁画内容与布局的分析,认为昭陵陪葬墓乘舆壁画反映的主题,摆脱了自东汉以来贵族墓葬乘舆壁画反映墓主地位尊显、生活跋扈的窠臼,而专事反映唐代文武官员和内外命妇遵守封建秩序的乘舆制度;提出昭陵壁画陪葬墓中凡夫妇合葬的,墓道东壁乘舆壁画反映官员乘舆制度,西壁乘舆壁画反映命妇乘舆制度的观点;同时,依据乘舆壁画内容,辑出八种不同品阶、不同身份官员及命妇所对应的四条乘舆制度,并结合史料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9.
2002年3月,陕西省杨陵示范区发现了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出土了一套组合完整、雕刻精蔓的石墓门。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李无亏石墓门上的图像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图像内容中涉及丰富的中西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特征;石门扉上的天王形象是胡人的典型面貌;构图采用了唐代佛教流行的护法形象,是佛教文化渗透于唐代丧葬文化之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摩崖就是在天然崖壁上镌刻的文字或图形。从贵阳城南行约35公里到高坡苗族乡石门寨的公路边高山上,有一陡峭石壁,人不能上,叫二顿崖。崖顶刻有横书“永镇边夷”四个大字。上款刻“弘治庚申”,下款刻“洪边兵临”两行直书小字。弘治庚申即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距今整整五百年了。为贵阳现存最早的一幅摩崖。此摩崖为何人所刻,几百年来经过若干专家学者的探索,均未得出正确答案,至今仍是个谜。“永镇边夷”一看即知其意,不用解释。但题字人不署姓名,只刻“洪达兵临”,令人难解。洪边指明代贵州立司宋氏管辖的地方,元代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