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健敏 《满族研究》2007,(4):98-104
元末,女真皇族完颜氏后裔——粘博温察儿自山西避居福建泉郡。清初,部分粘氏族人浮海渡台,成为闽南地区规模性移民的一部分。粘氏在台湾扎根发展,繁衍至今,台湾的粘氏在人口数量上竟远超福建粘氏。探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婚姻因素在台湾粘氏的族群发展中甚为重要。以渡台粘氏的主要扎根区域彰化福兴粘氏为例,粘氏婚姻的多样性包括了正常的婚娶、养子养女的婚姻、养女转换为儿媳、童养媳以及招赘、招婿等多种形式,尤其是他们大量采用收养养子养女的方式延续香火、增加劳动力。这些构成福兴粘氏宗族迅速繁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1月16日,东北第一个市级满族联谊会,沈阳市满族联谊会成立。沈阳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研究满族问题的基地,全市现有满族同胞20余万人 二、2月1日,广州市满族联谊会举行敬老会,向80岁以上满族“老寿星”赠送了慰问金。 三、2月10日,巳故著名满族画家溥心畲画展在吉林省博物馆展出,共展出国画作品90件。 四、2月20日,是台湾的粘姓满族同胞在台湾定居200周年。“台湾粘氏宗亲会”在台湾彰化县福兴乡《粘氏宗词》举行渡台200周年庆典。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晋江县龙湖乡粘氏满族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晋江县〔包括石狮市〕的粘氏满族主要分布于龙湖乡、深沪镇、金井镇、永宁镇共950多人,而龙湖乡的衙口村及粘厝埔村则有781人,占总人数的81.8%。最近笔者前往衙口村及粘厝埔村调查,在晋江县满族联谊会和闽台粘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的支持帮助下,查阅了一些《族谱》及有关资料,与一些粘氏族民进行座谈,现将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舒萍 《民俗研究》2016,(6):126-134
台湾萧氏宗亲会到大陆的寻根祭祖团显示出以下特征:团员间的层级性、团员与祖地宗亲的分隔和谱系上的包容性。这些特点是台湾萧氏宗亲会的层级和结构特色的投射。活动的领导层和一般参与者各有其目的,形成了一种"战略式"寻根祭祖。宗亲会的领导者是为了联合不同地方和不同群体的台湾萧氏,而对于一般参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谱牒看海峡两岸闽南人的渊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在台湾一移民社会中因谱牒文化衍生的寻根谒祖、宗亲睦族的民俗活动,缔造着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谱牒在探究闽台姓氏渊源和寻根谒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晋江县龙湖乡衙口村和粘厝埔的粘姓满族群众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在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有较大改变,但至今未能完全脱贫,症结何在呢。最近。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 衙口村粘姓满族群众46户251人,粘厝埔93户530人,他们及其祖辈主要以农为业,纵观其历史发展过程,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6年4月30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一批来自广东省鹤山市的特殊客人引起了人们关注。这一行人全部姓"源",共有19名,组成了"源氏恳亲团"来参加这里的开园盛典。据他们讲,广东省鹤山市的源氏家族正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直系后裔,他们至今?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5年11月28日上午,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雄珠玑巷后裔代表、海内外嘉宾1700多人和南雄人民的数千名代表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以来,南雄珠玑巷再次为世人所瞩目,并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世人似乎只知道宋代以来南雄  相似文献   

10.
李细珠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2):159-172+216-217
乾隆末年台湾林爽文事件爆发,清朝认识到百余年来对台湾的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惩官抚民的措施,并逐步调整理台政策,如改御史巡台制度为福建军政大员巡台制度、改革官制、整顿班兵、改建城池、增开两岸对渡正口与开放移民携眷、清查“番界”以强化汉“番”隔离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台湾治理与开发的进程,从而进一步证明所谓清朝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闽台往来首先是人民往来,闽人或单身渡台耕作,或携眷赴台定居;单身赴台的,一般在开春后渡台,耕作一年,于年终返乡过年。其次是兵员往来。清代驻台防兵都由福建派遣,三年一轮换。再次是物产互通有无。台湾的米谷内运,供福建兵粮之不足;福建的木材、陶器、纺织品、烟、纸等运台,供台民日用之所需。又次是军用物资、台饷运送及公文函件邮递往还。这些都促使福州与台湾航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13.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石狮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石狮的商业文化、卫城文化、民俗文化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尤其对家庙、家训、家风的传衍教化更是独树一帜,获得世人的普遍认同。2017年11月3—4日,"2017年全球李氏宗亲恳亲大会"将在石狮举办。为此,本刊特刊载石狮李氏祖训家训,以共襄盛典。  相似文献   

16.
5月,中原腹地卫辉洗却了最后一缕春的愁绪,以火一样的鲜花和热情迎接远方的游子。这是全球林氏后裔的盛大节日———以“亲情、联谊、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林姓人联谊大会于今年5月20至23日在河南卫辉举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社团及中国内地的林氏宗亲会代表一千余人聚首河南卫辉,参加林氏始祖比干诞辰3096周年纪念活动。据悉,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了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卫辉市古…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1 0月 3 0日——— 1 1月 1日 ,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及牛氏文化研究会 ,举办了海内外牛氏宗亲代表寻根谒祖活动。一牛氏祖根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这里是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微子建宋国的国都所在地。牛姓远祖是黄帝 ,先祖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 ,得姓始祖是宋国司寇牛父。司寇牛父是宋国第九代国君宋戴公的孙子 ,牛父为保卫国家英勇作战 ,牺牲在战场。司寇牛父的孙子以祖父的字“牛”字为氏 ,而有牛姓。今商丘市有微子墓、微子祠 ;还有“三陵台”即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陵墓所在地。这是源于宋国多个姓氏的祖根纪念地 ,也是牛姓的祖根…  相似文献   

18.
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台湾历史学家连横的《台南连氏家乘》手稿。手稿中写道;“余姓连氏,名允斌,字雅堂,号慕陶,乳名重送,行四;系出连山氏,望出上党”:“先世有居于福建省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即今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马崎社——笔者注)二十七都。至大清康熙来台.居于台湾府城内凌南坊马兵营境:来台始祖兴位公,始祖妣翁氏”。连横明确指出,其祖先来自漳州龙溪县马崎社连氏,入台始祖是连兴位。  相似文献   

19.
中华张姓文化联谊会于 2 0 0 2年 4月 16日至 18日在濮阳举行。大会主题旨在姓氏文化研究与交流 ,增进了解 ,促进民族团结 ,繁荣地方经济 ,让濮阳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濮阳。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山西、河北、河南等 2 0个代表团的 15 0多位张氏后裔、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新加坡、泰国、江西等 8家张姓宗亲会向大会发来贺电、贺信以示祝贺。会议期间 ,与会来宾出席了在挥公陵园举行的“首届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及祭祀活动 ,并植树、合影留念、互赠纪念品。参观游览了中心阁、御井、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耐高…  相似文献   

20.
唐景崧历任清朝吏部主事、福建台湾道台、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败,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朝廷被迫与日本侵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命令唐景崧“内渡”回大陆.唐景崧回到大陆后,旅居桂林,在桂林寓所潜心研究桂剧,亲自编写40多个剧本,并组建桂剧戏班,进行桂剧改革,成为桂剧第一个剧作家、桂剧最早改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