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变革必然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每一个成员,不管他意识到或不意识到,其实都成了文化变革的参与者.近些年,关于文化的研究几乎成了学术理论界的热点,新的文化理论,新的文化学术语不断涌现,有的如 花一现,转瞬即逝,有的却因为和中国的历史、现实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企业文化”属现代文化范畴,和文博单位的关系也不密切,但我们觉得它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它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一种社会机构的作用,仍然有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为此,1988年,我们编辑部发起组织了“企业文化”讲习活动.活动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本专栏发表的就是这次活动中收到的部分论文.发表这批材料,一方面是尊重专家学者的劳动,反映他们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表明,《东南文化》固然是一份主要刊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但编者并没有忘记现实,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一部分博物馆人士近些年提出“博物馆文化”的研究课题,我们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学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同,企业文化是把企业的经济活动与职工作为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它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心转移到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上,将企业的计划、指令和要求转化为有序的自组织系统,强化企业的动力、激励机制,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职工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70年代末,美国管理学界发现,20多年前曾拜自己为“师”的日本企业在管理的有效性、持久性等方面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各种探究和揭开日本成功之谜的著作如雨后春笋,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3.
张立平 《神州》2012,(2):180-18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三流企业靠人才,二流企业靠管理,一流企业靠文化”,可见企业界已普遍认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自觉的理论渊源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而阐述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其主要内涵是处理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种子”的过程.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深刻认识自身文化历史传统的最根本的种子.并为这个种子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同时将这个文化传播于世界,参与全球新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敏 《南方文物》2012,(2):43-52,42
“考古学的区系类型”与“考古学文化系统”都是考古学的重要理论. 提出“考古学的区系类型”与“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中国考古学导向更广阔的空间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都是具有超前意识的考古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重要内容,引起了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这一现象是以“日本何以超过美国”这一问题为背景的,所以,日本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和美国企业文化的“理性主义”特征的比较,成为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名列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京瓷公司的考察,批评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讨论思路的简单化,指出“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融和,才是京瓷持续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是京瓷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刘璐 《东方收藏》2023,(1):77-79
古代造物法则是不同时代精神文化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而在中国诸多的传统造物思想中,“宜”是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经典名家思想和具体人造物规律,从六大方面探究“宜”的人造物规律,包括文质相宜、与人相宜、与法相宜、与时相宜、因地制宜、与礼相宜。从而指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自然,体现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特质和实用技艺。希望通过对“宜”的造物法则的梳理及阐述,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连爱红 《神州》2013,(15):255-255
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而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浙江乃“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这是清代初叶,人们对浙江的赞誉.文物之邦也就是文化之邦,文化发达的地方,实际也是对浙江历史发展的总概括,对浙江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总评价.因为当时的浙江,确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一种典型地区.当时的浙江是现代浙江的昨天.弄清“文物之邦”因何而云然,对研究中国的昨天与关注浙江明天的人,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战后40多年来,日本国内外对日本人及其心理、文化、社会的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而每个时期又都曾出现过具有时代特征的“日本文化论”。“日本文化论”一般亦称“日本论”、“日本人论”或“日本社会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日本文化论”因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11.
廖玲 《敦煌学辑刊》2012,(1):113-120
中国西南的羌族与彝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两个民族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都是古羌人后裔,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宗教都以信仰鬼神、崇拜祖先、注重仪式、巫祭杂糅等为基本内容,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羌族“释比”和彝族“毕摩”都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处理人们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人员,他们对各自社会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渗透于本民族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其极高的地位.因而,二者有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各自也有其特点.此文试从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宗教活动与传承惯制及经书等诸多方面,对“释比”与“毕摩”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民族宗教学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把“文化”分为可数与不可数两个大类,认为国内学术界有关“文化”概念和文化学科研究对象的模糊认识主要起因于对这两类文化的混淆.“文化”和文化科学都是从比较中产生的,比较研究是文化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文化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可数文化,即特定社会、特定民族、特定社群在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里的文化系统和文化要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文化学科要研究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燕行使基于“满汉差异”之比较,形成有关清代盛京满洲群体的族际认知,其对满洲人“满洲本色”的捕捉折射出盛京满汉社会文化的交融与张力。相较满洲群体,由于“华夷”意识与“异质”文化的冲击,燕行使站在“汉本位”立场,对盛京蒙藏群体的质疑与批判更为强烈,并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燕行录”叠合“他者”与“异域”的历史镜像不仅呈现出跨族际的文化汇聚与碰撞,同时亦对思考清代边疆民族带来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以人本思想为指导,以企业价值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支柱,规范企业行为,净化企业道德,协调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增强内聚力和外昭力,最终在市场竞争中以文化力取胜。搞好企业文化是强化企业管理,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晓红 《神州》2012,(21):18
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一直未受到重视,但企业文化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基础。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的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一论断充分阐明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先导性作用,阐明了文化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特殊重要意义。在当前高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金钥匙”。为此,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运用好这把“金钥匙”,对于进一步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于乳品行业而言,什么是老大?是不是卖出最多的牛奶,获得最高的利润,那就是老大呢?伊利的想法并非如此。伊利认为:老大就是常青树,是保持长期、稳健成长的企业;老大就是风向标,是能够带领整个行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企业;老大对社会要有一种绿叶对根的情意,是能为社会承担责任并为国家创造财富的企业。”——潘刚于2006第二届中国商业思想论坛上的讲话身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中国杰出青年企业家的代表,潘刚掷地有声的宣言无疑为中国的企业界评定了一个全新的标准,而就在此时央视2006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标准也正式推出,2006年的评选标准为“责任、创新、影响力、推动力”,俨然与潘刚的想法不谋而合。随之而来的,是由此引发的经济学专家和国内各大企业对“领导力”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企业在2006年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否真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做贡献的巨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即个人理性 ) ,那么究竟人们为什么要去设计并创作出于自身利益不甚吻合甚至背道而驰的法律 (即“法律悖论”) ?在假定了“法律→人类选择→经济结果”之间的唇齿关系之后 ,这个问题的提法就变成了如下形式 :为什么部分民族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要去选择 ,或干脆默认长期停滞或趋向衰败的法律 ?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及积累效应魏特夫曾推出一种说明 :农业灌溉的需要引起了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要求有管理集团 ,当管理集团最后从授权于他们的法律安排或结构中获得特权并要…  相似文献   

19.
留意或者关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同志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呈现出由内向型向社会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中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情况,许多用人单位使用其人才但却不管理其人事档案,出现了大批所谓的“人档分离”现象。对此,有些同志提出如下的不同见解。例如有人认为“人档分离”是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人档统一”原则的否定;有人认为“人档分离”是人事工作和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更有人认为“人档分离”不便于用人单位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这些见解的存在充分说明我们有些同志对“人档分离”的历史及其科…  相似文献   

20.
作为管理科学的重大发展——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与应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企业文化与其说是大文化理论发展的需要,不如说是发达的生产力对文化的一种渴求,是经济与文化两大社会系统碰撞融合的结果。在人类征服自然的社会生产中,企业是提供物质产品的微型社会,其物质本身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内部组织与外部协调所形成的制度文化、表现在具体劳动中以及由特定的物质产品所辐射的精神文化,成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更显示了文化与经济的互相渗透以及文化作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