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宝成关同志的新著《奕訢慈禧政争记》,是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学术著作.该书以奕诉的生平为范围,以奕訢与慈禧的联合、矛盾、斗争、决裂、再联合为线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从咸丰初年至光绪中叶的历史.读过之后,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奕訢和慈禧是晚清统治集团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奕訢是道光之子,咸丰之弟.咸丰即位,就被封为恭亲王.北京政变后,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衙门事务、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是清王朝对内对外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慈禧是咸丰之妃,同治之母.北京政变后,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  相似文献   

2.
奕訢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当权人物之一,他为晚清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关于奕訢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很多,相关史料更是多不胜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史料学情况。  相似文献   

3.
倭仁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晚清的学界与政界都有重要影响。但迄今为止,有关倭仁的史实讹误之处甚多,甚至以讹传讹。本文拟就所见略作两点考证。一、同文馆之争中的倭仁与慈禧关于1867—1868年的同文馆之争,有人认为是慈禧支持倭仁反对奕?..  相似文献   

4.
奕訢是晚清朝政中一位资深人物。在他当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议设立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对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是开了晚清外交近代化风气之先。以奕訢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开明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并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演变。本文旨在通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讠斤被受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的渐变,探究其在《北京条约》签订前后外交思想渐变的深层原因和种种表现及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德辉 《江淮文史》2011,(6):148-155
晚清新政是辛亥革命前主要由慈禧主持的10年改革。这一段历史颇具争议。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晚清新政的缘起晚清新政是慈禧在庚子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前决定推行的。慈禧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一手扼杀了"百日维新"。时隔3年,她为何一反常态,按照维新的乐谱  相似文献   

6.
张军 《满族研究》2006,(3):128-128
奕訢,封爵恭亲王.关于奕訢封恭亲王的时间,多种辞书和著作说法不一,或说是1851年,或说是咸丰时封为恭亲王.通过查阅《清实录》和奕訢诗抄,奕訢的封爵时间问题得以清晰,著封是在道光三十年,册封是在咸丰二年.  相似文献   

7.
慈禧家世考     
西太后慈禧(叶赫那拉氏)是晚清政治舞台上赫赫有名的铁腕人物,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动统治阶级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重要代表。她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伙同东太后慈安勾结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实行垂帘听政,执掌朝政大权,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患病死去,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之久,使我国论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因此,慈禧这个人物,自然成为研究我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课题。自清末以来,关于慈禧生平事迹的评论和传记,国内外已刊印发  相似文献   

8.
慈禧在奕訢的配合下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从而真正地掌握了清廷的最高领导权。这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又下令连斩何桂清和胜保文武两大臣,引起朝廷内外的极大震动。史家对慈禧何以连斩两大臣评说不一,本文拟对此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9.
丁宝桢杀慈禧宠信太监安德海是晚清轰动朝野的大事,因事涉宫闱,在史实与传闻(包括野史小说、民间故事、鼓词戏剧)之间有很大差异.本文根据清实录、清史稿、丁宝桢本人奏稿及了解此事原委的薛福成、翁同龢等日记记录,勾勒出此事经过:杀安一案是同治、奕、慈安的宫廷密谋,丁宝桢不过是执行人;安案发生,慈禧开始是被动的,但绝不可能发布赦免安的"懿旨",丁宝桢更没有抗旨行为,慈禧通过安案处理,转为主动,赢得盛誉;丁宝桢杀安是遵旨执行,不是密谋者,因其才干反得到慈禧重用,自然丁在杀安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也是得到慈禧信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宁 《收藏家》2007,(8):51-54
恭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为清朝贪官和珅的居所。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贪情败露被抄家并赐死,嘉庆帝遂将和宅赐予其弟——乾隆十七子永磷,成为庆亲王府。咸丰元年(1851年),奕訢被封恭亲王,1852年入住府中,改称恭王府。此后将近40多年,奕訢历经三起三落,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恭王府去世。  相似文献   

11.
乐朋 《文史天地》2004,(1):57-58
电视剧《走向共和》打破旧说的人物塑造,如对晚清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政坛大腕的新诠释,引出诸多争议。我以这篇小文,谈谈慈禧的面子说。  相似文献   

12.
1884年4月,中法战争正在进行之际,慈禧太后突然罢免了以恭亲王奕沂为首的全体军机大臣,对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这是继1861年辛酉政变之后晚清政局演变中的又一重大事件,很值得认真研究,本文谨就其发生原因、经过及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一慈禧对军机处的突然改组,表面上看是由于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连连失利,山西、北宁相继失守,作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军机处难  相似文献   

13.
恭亲王奕訢曾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议和退敌军受重用,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一跃成为左右朝政的朝廷中枢首脑,后又因失和于慈禧太后屡遭黜斥,引起中外时人的猜测。本文力图就二人失和的脉络及其起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光绪与慈禧帝后矛盾的演化对晚清政局影响殊大,二者政争在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变时达到高潮。此间,慈禧以凌厉手段一举粉碎帝党集团,使皇帝成为囚徒,帝位虚设,徒有其名。其后,慈禧仍未甘心,试图稳底废黜光绪。为此,历戊戌、己亥、庚子三年,清朝出现了严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物质文明成果的铁路从1860年代开始以技术形态输入中国,是否建设铁路成为清政府朝野讨论的议题。从1860年代到1880年代,英、德、美、法等国先后有过针对晚清皇室的铁路"实验"活动或设想,使晚清皇室的重要成员对铁路的态度有所松动。在1880年代时断时续地出现了6次铁路"试办"活动,第六次"试办"活动进行时还伴随着皇室游玩铁路的兴建。唐胥铁路的建成及其延展和津沽铁路的完工,是6次"试办"活动的成果。当铁路准备进一步向通州延展时引发津通铁路争论,经过争论,清政府定计兴办芦汉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得以起步。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皇室成员如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郡王奕劻和慈禧西太后等人对铁路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是晚清政府铁路问题决策的前提。铁路建设事业起步的过程反映着某种历史规定性。  相似文献   

16.
道光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他共有9个儿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五阿哥奕誴 ,六阿哥奕訢,七阿哥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  相似文献   

17.
张公政 《满族研究》2007,72(4):122-126
奕是晚清朝政中一位资深人物。在他当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议设立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对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是开了晚清外交近代化风气之先。以奕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开明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并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演变。本文旨在通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被受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的渐变,探究其在《北京条约》签订前后外交思想渐变的深层原因和种种表现及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晚清政坛上,翁同和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其父翁心存曾为同治帝师,官拜体仁阁大学士,兄翁同书、翁同爵均官至巡抚,侄翁曾源高中状元,和谓家世显赫。他本人也是状元及第,先后为同治、光绪二帝师傅,两任军机大臣,兼差总理衙门,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官高位等。在翁同和的宦海生涯中,可说是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即使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因慈接太后借故罢斥恭亲王奕诉,搞了军机大换班而被免去军机大臣差事,但工部尚书本职仍得以保留。十年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翁同和又与奕诉一同入军机。大致说来,在此之前,翁同…  相似文献   

19.
华尔嘉 《纵横》2009,(12):45-48
在近代史上,庆亲王奕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继恭亲王奕沂、醇亲王奕谖之后出掌枢垣的满族亲贵,身膺要职,位高权重,对近代史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府邸在今北京西城定阜街3号,是一座房屋近千间的豪华王府。他的发迹显贵与晚清政局的波谲云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慈禧,清咸丰皇帝之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巡狩热河”病死承德,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去世,其实际执掌清朝权柄达四十余年.纵观慈禧一生,对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着缜密的心计和极强的政治手腕,不少权臣均被其操弄于股掌之上.但对于洋务,慈禧却不甚了了,因此在该问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