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旦萍 《世纪》2020,(3):20-24
我1924年12月出生于上海,14岁参加由党直接领导的秘密学生组织——上海市学生协会,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赴苏北参加新四军,长期在军队工作。"文革"中调陆军第12军参加安徽省军管工作,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在地方工作了10年。我的军管工作1967年3月,遵照毛主席"三支两军"的指示,我奉命赴安徽省参加军管工作,先后任安徽省军管会文卫办公室主任、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面包等主食,预计到2020年,50%以上马铃薯将作为主食消费。这也使得马铃薯将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外,中国人的四大主食之一。马铃薯,又叫土豆、山药蛋、荷兰薯、地蛋、薯仔等,我们贵州人一般叫洋芋。上述新闻,使我不禁回想起1968年带学生上山下乡,到我省洋芋重要产地威宁插队落户的一段往事。1967年9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66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要成立江汉大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了,当时各行业人才奇缺,武汉市也不例外。虽然武汉名为教育大市,高校林立,但高校毕业生的分配由国家统一进行,当时湖北省每一年分配到武汉市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只有300—500名。而且这些分配来的毕业生专业比例极不协调.有的专业只有1—2名,个别专业甚至没有,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师范生。  相似文献   

4.
珍贵的纪念     
大约在1960年秋季,几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中国画报》社工作。一位分配在经济组的人大新闻系毕业生,几次在楼道或食堂见到我时,总是一面点头,一面盯着我看几眼,弄得我莫明其妙。我想,也许我当时是画报社里唯一的女记者的缘故,所以才引起他的好奇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吴敏 《炎黄春秋》2006,(6):62-65,43
在新中国的编年史上,作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高、初中在读学生简称的“老三届”,是一个同幼稚、盲从、狂热、不幸、磨难、倔犟等字眼,同“红卫兵”、“大串联”、“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等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着的一批人。而在这一批人中,作为1966年高中毕业生简称的“老高三”,因为在“老三届”中届次最高、年龄最大,是当年的一群正在“跳龙门”而又被全部重重地摔到了无底深渊的“鲤鱼”,其经历更坎坷、更具有悲剧性,在心理上遭受的创伤更明显、更严重。就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在绝大多数“老高三”的心目中,1966年都是一道渗透着殷殷血迹的深刻刀痕,都是一个使人生轨迹骤然转向彷徨、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招生走过一条曲折之路,1966-1970年5年没有招收新生,1971—1976年6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1977年才恢复正常高考。、在这之前,1958—1965年的8年中,高校招生还有“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的政策。笔者是1959届高中毕业生,同学中有不少是新中国教育史上这一极“左”招生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相似文献   

7.
李佳俊身上重合了很多身份:编辑、记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以及6年的从政生涯。李佳俊说其中他最看重的,一是记者,另一个是文艺评论家。 1960年,李佳俊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工作去向“一切听从党安排”,在全校600多名毕业生的集会上,校长李广田先生——也是他最尊崇的诗人亲自宣读了每个人分配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   我是1962年从石家庄考入北京铁道学院的(现在称北京交通大学),学制5年.按正常规律.应该在1967年7月毕业分配.但是1967年正是文革的高峰期,上面乱成一团,谁还管得了大学生的分配?而下面也打成一团,就是分了也没法安置.所以包括应该1966年分配的66届大学毕业生都留在学校继续闹革命了.……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档案,是人才的主要信息源,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高校毕业生档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日后考核任用的重要凭证和主要依据,因此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和完善已是必要的工作,要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陈正言 《湖南文史》2014,(12):44-45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了一个重要的批示。这个最高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其实在这之前的1968年9月,我们江苏如皋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最初两年后,已经在农村去插队了,我当时就在本县东陈公社插队。  相似文献   

11.
赵亮 《神州》2010,(6):34-35
又到一年毕业时,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了解到毕业生找工作的真实情况,记者以新闻学院毕业生为代表,分别采访了研三和大四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调研,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经验,分析高校在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3.
插队读书记     
张刃 《炎黄春秋》2010,(9):69-73
我们1969届初中毕业生,实际只接受过6年的小学正规教育,插队时许多同学还不满18岁,实在算不得“知识青年”。渴望读书,是我们当中许多人的追求,即使在穷乡僻壤,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也没有放弃。  相似文献   

14.
我是当年上海市杨浦区重点中学吴淞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说是67届初中毕业,其实,因为1966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实际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在学校“逍遥”了两年,1968年到农村当了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几乎所有的知青一样,此时我的“大学梦”早就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本文拟针对当前高校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3,(44):16-17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明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比今年更多,达到727万人。不过,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从人才供给的角度看,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也是—件好事。”  相似文献   

17.
张永春  马晓娟  陈超  康雪 《神州》2012,(36):250-25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从国家、高校、学生和社会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方法,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四益 《世界》2007,(3):66-66
一公务员考试,门庭若市。有人说是因为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有人说是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有人说是因为都想报效祖国。或许是吧,也或许未必。  相似文献   

19.
1966年12月20日,从没出过远门的我和另外五名同学(二男三女)踏上了去韶山的征途。当时我们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也不过16岁,我刚满14岁。从常德安乡三岔河镇出发时,我们把小棉被打成行军背包,挂在肩上。一位姓龚的同学举着一面红旗走在前面,  相似文献   

20.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10,(11):18-18
“儿子,拿上钱快跑。”——政法专业毕业生亲手将53岁的父亲砍死,这是父亲在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