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美国的媒体和学术界出现了大量有关“美利坚帝国”(American Empire)的研究和讨论,“帝国”(empire)、“帝国的”(imperial)、“帝国主义”(imperialism)等概念一时成为时髦用语。学者们公开谈论美利坚帝国,刊物出版专刊讨论美利坚帝国,学术会议也以“帝国”为主题,大量学术和时事评论的著作更是从各个方面对美利坚帝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俄罗斯史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帝国热”倾向。这一热潮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学科发展趋势,其中也包含通过政治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性别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的综合研究。在此背景下,史学研究的帝国化视角可以理解为脱离先前单一的民族国家桎梏,转向突出帝国的后殖民时代背景。新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研究以“帝国范式”为主要分析工具,突破了原有的不适用于帝国研究的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帝国的“古老”叙事也在本质上突破了旧有的对历史上某一个时间节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碎片化理解,进而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将帝国史研究置于多学科视角下。  相似文献   

3.
环境史视野下的英帝国史研究关注英帝国殖民扩张活动的环境基础与生态影响,其问题意识和路径转向与英帝国史学和环境史学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该领域学者最初侧重论证全球环境主义的帝国起源,后来转向分析英帝国环境话语、殖民活动的物质前提及其对殖民地环境的影响。其研究主题也从环境观念与殖民科学延伸至资源开发、商品边疆、城市规划、疾病卫生等内容。近来有学者提倡采用“生态—文化网络”视角,从空间网络、物质与文化联系以及能动性三方面重新思考英帝国环境史。既有研究展现了帝国语境下全球环境观念的演变,也揭露了殖民主义深远但隐蔽的环境影响。它们使学界对英帝国的认识从“仁慈帝国”转向“自然帝国”,超越了所谓“帝国文明传播论”或“帝国和平论”。未来学界仍需从帝国权力结构、时空范畴以及历史能动性等方面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木清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的一位有名哲学家。1897年他生于日本兵库县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这个家庭笃信“真宗”,他自幼即受了“真宗”的影响。在中学时期他曾受了人道主义的感染。后来因慕西田几多郎之名于1917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深受西田的影响和感化。1922年他作为京大哲学科的“空前秀才”留学德国,受  相似文献   

5.
李满星 《文史天地》2013,(12):47-51
重同大唐,是华夏子孙的中国梦。唐太宗李世民执政23年,正如台湾柏杨先生评价的:“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6.
在十九世纪初叶拉丁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玻利瓦尔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是委内瑞拉人,却胸怀整个南美大陆,他不但为委内瑞拉的独立英勇战斗,更为大陆的团结联合殚精竭虑。他的“大陆主义”思想,滋养了一代拉美人民,形成了拉美人民团结斗争的传统。他的“大陆主义”并不是美国鼓吹的“泛美主义”,而是“没有帝国的民主的美洲主义”。 本文作者对玻利瓦尔“大陆主义”产生的根源、意义和影响作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刘明翰 《世界历史》2002,4(3):74-83
在我国,人们对但丁、莎士比亚、马丁·路德比较熟悉。但是对伊拉斯莫却很陌生。即使在文化教育界对他也知之较少。其实,伊拉斯莫在欧美的知名度与上述人是类同的。他曾被人们誉为“西方的明灯”、“人文主义的泰斗”、“文艺复兴的纪念碑”、“科学之王”……。伊拉斯莫在世时,德皇查理五世曾表示要在帝国议会上钦赐他一个固定的席位;英王亨利八世希望他在英国永久居留;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盛邀他访问巴黎,并且要他出任新设立的法国皇家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8.
周全华 《世界历史》2005,(1):142-142
苏联解体后不久,“前苏联”一词大行其道,无论行还是言说,都使人觉得“前苏联”三字既富历史沧桑感,又颇具后现代味道。但细究起来,这“前”字的用法颇值得商榷。凡冠“前”字的国名,都是历史国名;但历史国名并不都冠“前”字,如:1.迦太基帝国、2.波斯帝国、3.马其顿王国、4.蒙古帝国等。  相似文献   

9.
成吉思汗,这位800年前征服过世界的英雄,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创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奇迹。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后人的眼里,他超越了人,也超越了神。他于1227年7月攻灭西夏的前夜,病逝于军中。在他身后,关于他的“死地”和“葬地”,同样神秘得不思其解,至今牵动着中外学者们以各种方式孜孜不倦地探寻和研究着。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长达二十年(1871—1890)之久。这期间他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使德国迅速跨入强国之列,史称“俾斯麦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外交,史学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王鹏飞同志认为俾斯麦为了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采取联俄,阻止法  相似文献   

11.
1206年,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河源召开帝国成立大会,铁木真被正式推选为大汗(皇帝),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战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将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战术推进至鼎盛时期,他创造了以“大鱼鳞”为代表的骑兵战斗队形和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支专业炮兵部队。《元史·太祖本记》盛赞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卷土重来了。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之时,天是下的诏书中就说,他所以接受《波茨坦公告》是“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而称日本发动战争是:“希求帝国之目存与东亚之安定。”至于接受投降,乃因如继续抵抗“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因此他呼吁全国臣民“发扬国体之精神,勿后于世界之潮流。”把一个投降诏书,写得如此悲天悯人,而埋下众多优笔,实属罕见。当时欧美人士,不理会东方文字的深澳,而我们又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把敌人的暂时停战,当作…  相似文献   

13.
肖璇 《民俗研究》2012,(4):135-143
以“九州”、“九服”划分世界的“天下观”为中华帝国行政之基础。族群杂居的岷县(古岷州)地处远离中华帝国政治中心之“雍州”,从异域到边疆,中央王朝以卫所、屯垦、赐姓、羁縻等手段管理之。此外帝国统治者深谙意识形态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作用,利用本地民间信仰——十八湫神崇拜的民间基础和“日常性”,于信仰符号和意义中强化“礼”的主流文化认同。汉藏因共同信仰的神明——“分巡圣母”而产生族群间的交流与互惠,国家则将民间信仰视为帝国边疆管理之“利器”。而民间社会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开始有意识纳入“规范”,在仪式层面模仿国家,于是神的膜拜即成为国家观念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4.
第二帝国以军事政变为其先声,至色当惨败寿终正寝。帝国虽然多行不义,却统治了法兰西达18年之久,远比第一帝国要长;拿破仑三世尽管迭遭鞭挞,如今却被有的人称为“现代法兰西的奠基人”,英名似乎盖过拿破仑一世。究其原因,该时期法国“经济突飞猛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从而跨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法国老一辈历史学家吉拉尔指出:“若无铁路等广大国民经济部门的革新,若无大都市建设的革命,帝国的统治就不可能如此  相似文献   

15.
《世界》2013,(5):150-151
现实生活中的他,一改自己在商场上“无趣”的面孔,户外、骑车是王—飞的旅行主题。如今,经验与阅历已经使他处在一个不会构筑特别庞大的梦想的人生状态,然而,他依然相信,旅途是一个处处有奇迹的所在;另一个同样处处有奇迹的地方,是承载了他的商业帝国梦想的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荧屏、幕布。  相似文献   

16.
周佛海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在京都帝国大学学习经济学。周后来投靠蒋介石,长期负责宣传工作,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但他并不安于宣传这类“清水衙门”的职务,极想得到财政金融方面的肥缺。然而,蒋政府的这类职务,非宋即孔,或是孔、宋的亲信,周佛海无法问津,他后来在日记中抱怨蒋介石从未以“国士”待他,就是指这些事。  相似文献   

17.
贵霜帝国是丝绸之路上与同时代的中国 汉朝、西亚安息帕提亚帝国、欧洲罗马帝国并称的“四大 帝国”之一,有广泛的历史影响。由于该帝国文字史料匮 乏,其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钱币就成为研究它最为全面 的实物资料。本文综合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详尽 地对贵霜帝国历代钱币的规格、特征和铸造背景进行了 全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18.
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当上了正式大总统。当年12月11日,参政院两次上书劝进,“恭请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次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承认帝位。31 日,袁世凯下令次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相似文献   

19.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09,(12):32-34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袁世凯不满足于民国总统的地位,他妄图君临天下,开创“袁家王朝”,在中国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俯从“民意”,接受帝位,宣布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但他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举国一致的声讨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洪宪帝制梦只做了八十三天就可耻地破灭了。  相似文献   

20.
英国保守党政府的“有形帝国”政策(1874—188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史学月刊》2000,(6):108-113
1874—1880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为提高英国国际地位,提出了建立“有形帝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迪尔克的种族帝国思想,现实动因则是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大英帝国的霸权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实践方面看,重建“有形帝国”政策主要表现在保卫并扩大帝国的版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竞争的实力,力挽大英帝国霸权的颓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