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人常以美食家不必下廚比類而推,謂詩詞研究者不必親自作詩,能欣賞即可。然其人一旦下筆整理點校,因不解詩規,不諳詩韻,必有不知之誤,不覺之失,甚至是一首還是兩首也分不清?妒z室詩話》卷九"六橋歌行似樊山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朝以来,台阁诸学士、舍人,颇多学苏体,凡流传制草,略似东坡书的,后世便附会以为东坡手迹。曾见赐《宣德郎刘锡勅草》一通,在《苏米翰札》合册中,见之《书画鉴影》卷一○,闻今已分拆。其中苏书《功甫帖》、米芾书《恶札帖》,现藏上海  相似文献   

3.
在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各陈列着一件似钟似铃的铜器(见图一),该器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①将此铜器定名为"甫钟",简报说:"甫钟2件,形状相同。分别出土在两辆兵车附近。甫长10厘  相似文献   

4.
《武汉文史资料》1989年第四辑《汉口忆旧》曾发表过徐明庭、裕和两同志撰写的《六渡桥究竟在哪里?》一文,对六渡桥的桥名和地址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兹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所了解的情况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一、桥名“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首“汉口竹枝词”,为清嘉庆道光年间范锴《汉口丛谈》载入.作者是范锴的儿子范涛.《汉口丛谈》一书问世于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关于玉带河,书上说:“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其中的六度桥,竟被骚人墨客写入诗中,可见六度桥在170多年前已很有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订陆龟蒙诗文集的版本源流,试图厘清后人所补诗文的来源及真伪,从而判定其现存作品的具体数量。所得主要结论为:宋以后流行的《松陵集》中收录陆龟蒙诗歌330首;其自编《笠泽丛书》在宋代至少刊刻过三次,诗文递有增补,到叶茵编纂《甫里先生文集》时,所据《笠泽丛书》有诗文151篇。《甫里先生文集》收诗文652篇,叶茵所辑多数来自《万首唐人绝句》、《文苑英华》和《唐文粹》。元以后的辑补成果基本收入清编《全唐诗》和《全唐文》,加上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所补,以及本文所补残句一则,陆龟蒙现存单篇诗文共665篇,诗赋残句10则,存疑诗1首。今人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所收作品最全,但有误收、失收。清编《四库全书》收入陆龟蒙《小名录》二卷。陆龟蒙《吴兴实录》四十卷,宋以后不见流传。  相似文献   

6.
谈宋代虞允文的墨迹《适造帖》刘诗虞允文(1110—1174年),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隆州仁寿(四川仁寿县人。幼聪慧,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中书舍人赵达首荐,高宗赵构召对,论“士风之...  相似文献   

7.
《海市杂诗》一册,是九十四年前有关上海的诗集,分上下两卷,稿本。题"宝山沈慧孙、穉聪著"。凡诗一百五十二首,残缺一首。编成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似未曾刊印。书之来源,系1961年6月陈叔  相似文献   

8.
正白居易的《花非花》是描写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达舅舅唯一一次归来,外婆与达舅舅唱完了又唱,似哭声,又似呜咽声,一遍一遍地,直到两人都唱睡着……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相似文献   

9.
玳瑁,一种海龟,亦称瑇瑁,四脚为肉鳍,嘴部似鹰钩,故而又称鹰嘴龟。这样的长相,在古人看来相当奇特,因而也被视为一种神奇动物。在《山海经》时代,一种似玳瑁的“旋龟”率先出镜:“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  相似文献   

10.
张廷银  刘应梅 《文献》2003,(2):230-250
(七) 螾公同年赐鉴: 昨又由贞兄交阅寄下之公函,弟早虑夜长梦多,柔甫既函公,即不再函贞兄,可知矣.公为贞兄借箸而筹,无不中肯.柔甫佯拒等说,尤不可出自贞兄口中,碻论也,卓见也.惟查书人未知何日南来,其来不免借端挑剔,以为减价之地步.柔甫似早见及此,因拟暂作旁观,未知我公能再劝柔甫,终了此事否?盖柔甫一作旁观,则他人必争居正面.彼时事必棘手,而柔甫所谓彼方到时将狼狈而乞助者,未必有其事也.管见总以早日解决为善,他方用手腕,我方推至诚,此刻惟有公将贞兄至诚之心再达之柔甫,庶几垂成之功不至失败,尊意当以为然?诗孙处弟亦劝贞兄照代拟之稿作答,其末二行,贞兄虑阅者不谅,或生周折,弟谓不妨略润色之,逊其词仍不变其意,斯得矣.旅顺已去函,并另函君羽①,凡事总不妨从长商量,俟得复,再奉闻.手上,敬请道安(闻公前恙又微发,虽属冬行春令所致,究以抽暇静养为宜,务希珍摄为祷).弟期汝叩十一月二十九日  相似文献   

11.
文征明诗卷为纸本,纵30.5、横434厘米。卷尾钤篆书白文“文征明印”、朱文“衡山”二方印及朱文“停云”圆印。包首题签:“文衡先生书自制七律十六首,严群珍藏”。十六首七律均为游宴之作。其标题依次为:《春日游石湖楞伽寺》、《初夏虎丘悟石轩燕集分韵得清字》、《九日吴山登高次海峰韵》(二首)、《月夜登惠山》、《袁鲁仲邀游横塘列岫楼,余自胥台没,数年不登此楼矣!》、《是晚过行春桥看月》、《承诸友见和再叠二首》(二首)、《虎丘观雨》、《天池》、  相似文献   

12.
西陵峡口发现的两方宋代摩崖题刻——《通远桥记》和《杨修之题刻》(载《江汉考古》1982年第一期83页)记录了宜昌古代交通、军事、建置和有关乡俗的一些情况,确系不可多得的地方史志资料,然细审所刊图片(见同期52页),并研读录文,似有脱漏.蒙潘炳元同志出示在宜昌所摄《通远桥记》原刻之照片(见图),再相校核,果有差误.兹作校补,敬求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13.
端的是能令人动情的图画,一片生机,满目葱笼,自然之美、风情之美、理趣之美,色彩之美扑面而来,绝似一首首赞美大自然,咏唱生命的小夜曲,发自肺腑,皆入诗境.其美甚矣——这就是刘炘的绘画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东汉是一个隶书盛行的时代.以现存的三百余种汉代石刻来看,当时书法种类之繁多,风格之多姿,内容之丰富,足可称作汉代艺术之宝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显示其超越时空的珍贵价值.而且汉代的石刻“一碑一奇,莫有同者”,“诡形殊制,融为一炉而铸之”.我们注意到,川、陕、甘三省相邻的地区多摩崖石刻,《大开通》谓为摩崖石刻之祖,而被书林称作“汉三颂”的《石门颂》、《西狭颂》、《(甫阝)阁颂》,则可为汉代摩崖石刻的代表作.《石门颂》与《西狭颂》相对而言研究较多,对《(甫阝)阁颂》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的旨趣在于对《(甫阝)阁颂》的研究历史作一初步地检索,并探讨其中的某些得失.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安事变,本馆曾与云南、陕西两省档案馆合编有《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历史档案》和本刊亦曾刊布有事变时军政要员来往文电及冯玉祥日记中之有关部分。本篇史料为陆军第46军军长樊崧甫呈送国民政府之件,未曾选用刊布过。樊崧甫为蒋介石之嫡系,时驻节洛阳,初闻事变消息,即迅速作出反应,调兵直扑潼关,与张学良部交火,并以怀柔姿态对付杨虎城所属冯钦哉部。“讨逆军”组成后,樊崧甫任东路军前敌副总指挥,率部向西安攻击前进,至停战令下。其间,樊崧甫与孔祥熙等密电往来频繁。本件史料对事变时46军行动经过及樊氏与各方联络情形记述甚详,掩饰之处,可参酌已刊布之樊、孔来往密电加以比勘。文中对张、杨二人及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诬蔑之词,为保存史料原貌,未加删改。标点符号为原件所有。档号—(4)/126。  相似文献   

16.
自古至今,在论及亲情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当是母爱之情。母爱是无私的、宽容的、柔甜的,像无垠的大海,宽广而深邃,千百年来,似一首不衰的赞歌,被人们传唱着……在母爱面前,父爱似有被忽略之嫌,其实不然。相对母爱而言,父爱自有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前,流传在遵义民间的《遵义景致》长篇俚俗诗里写道:“琵琶桥把丝弦断,三官楼接北门边”。说的是遵义老城大十字北面约二、三十米处的子尹路上,昔日有一单拱石桥横跨小沟,桥名琵琶,有点风雅。此小石桥纳大井坎、水井湾一带山水,横穿何家卷,流向大十字。若登府后山俯视小桥,三官楼至协台坝一带,似琵琶之身;而柿花园、何家巷、祝厘寺巷横出街侧的诸巷,则似琵琶之弦。桥呢,恰若弦枕。啊!一把不折不扣的古老的琵琶! 为什么“琵琶桥把丝弦断”了呢?无所稽考。是否由于居住在柿花园等小巷的人家,因修房造屋抢占巷子地面,…  相似文献   

18.
偶翻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千家诗》(1999年出版),诗、书、画三结合,形式完美,印刷装订也很不错。但是浏览一下题解、注解,却有不甚洽意之感。这主要是有的不必注的注了,该注的却没有注;或注释、说解不太贴切,甚至注错了。特别是翻到李白《望天门山》一首七绝时82页,  相似文献   

19.
释“半逻”     
中唐诗人刘长卿有一组颇为有名的五言诗,题作《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前两首为:“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这是诗人在随州刺史任上,因军阀李希烈叛乱而被逼失去职务之后,避地江东宜兴、溧阳一带,在新年初春送次婿李穆回扬州,送大女婿崔真甫去扬州旅游而写的。诗纯用白描,并不难懂。然而“半逻”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泉州市东北洛阳桥(万安桥)的建筑年代,1979年出版的《辞海》和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均以为"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造,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福建通志·金石志·石六》载《万安渡石桥记》亦作"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似无出入。近见上海师院历史系所藏《万安渡石桥记》刻石拓本,则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