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全真道利用方技傳教,王重陽師徒爲自己製作了許多神異,以此吸引羣衆。利用方技的行爲遭到教外人士的抨擊,也在教内引發爭議。有人主張少用方技,也有人以釋家的權智説爲利用方技、製作神異辯護。1258年第一次僧道辯論以後,全真道自稱爲老子之道的惟一繼承人,掩飾自己利用方技的行爲,大力進行宣傳崛瞬徊欤煲誀懺缙谌娴啦簧蟹U齋醮,不施方技。及至近代,全真道研究向政治視角偏移,早期全真人物被稱爲"忠義"、"遺民"、"民族之救星",這些説法既與史實不符,也損害了學術研究應有的實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为说(2)近是。“定”前当脱“诣”字。诣,到达也,“既诣”指到达之後。锺会把书揣在怀裹,到达嵇康住处之後,因为怕嵇康驳难,在门外把书扔进去便走开。有“既诣”的衔接,前後时空转换便很合理。  相似文献   

3.
范晔《後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十三年(37)四月,吴汉等征蜀军凯旋後,“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於是法物始备”。章怀太子李贤注云:“瞽,无目之人也。为乐师,取其无所见,於音声审也。郊庙之器,樽彝之属也。乐器,锺磬之属。……”  相似文献   

4.
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白居易具有高度园艺自觉,庐山草堂与洛阳履道园往往被视为文人园林之早期典型。笔者尝试聚焦於白氏的园林文本,观察他如何言说、诠释自己的造围与居游体验,展开有关庐山草堂的讨论。白氏宦途失意,以草堂作为家居之外的“他方”,既作为逃出尘世的隐匿之地,也作为开放向天地宇宙的门户,提供居游者中断尘世的时间锁链,藏身於天地之间,寻求并延续暂时性的超越经验,草堂也成为後世文人在山水间辟建园林的基本精神标记。  相似文献   

6.
洛阳所藏金代全真道石碑原立于谭处端登真之所栖霞观,碑阳为谭真人所书《唐杜天师忽惊之图》与修行歌诀,反映全真道早期注重个人潜修主旨,是对杜光庭除情去欲固精生丹思想的继承。碑阴为47年后谭处端弟子王道明刻立的丘处机所书两句诗文,丘处机嗣任全真道掌门之后提出立观度人为修身之要,从而使教门大兴。由石碑阴阳题款能够排列出谭处端一门三代发展序列,与明代全真道南无派没有直接承袭关系,谭处端创全真教南无派的说法是全真道衰败后攀附七真假托宗师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蕴智 《华夏考古》2011,(4):131-136
本文结合《花东》103版5、6辞中“亡后”一语的释读,对古后字形、音、义演化轨迹进行了讨论。认为后、司乃一字之分化,读为齿头音的“司”较为晚出,《花东》103版原释文中的“司”应该改释为“后”,在辞中读若前後之“後”。  相似文献   

8.
本文披露了北京大学藏竹书《周训》中的一个片段,事涉晋文公入曹後“夷其宗庙”,得到一个金匮,其中有书云“非骏勿驾,非爵勿罢”。随後晋文公与咎犯对此语进行了讨论。本文对“非骏勿驾,非爵勿罢”加以考释,并将“非爵勿罢”与《易·中孚》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相联系,进而对“羁縻”理念与早期君臣关系作出了若干推论。  相似文献   

9.
绍封是指由绝封者的子孙或亲族成员承袭原爵主爵位的一种继承方式。束汉侯爵的绍封制度具有两个显着特点:绍封降等与绍封选择。王朝实行绍封继绝的动机不像其宣称的“章德”、“显功”那麽简单,主要原因与朝廷希望获得外戚、功臣等势力集团的支持以增强统治基础有关。绍封制度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大致可以曹魏中期为界分为前後两段,前半段朝廷对“无子国除”之制执行得较为严格,尤以东汉为最;後半期重嫡之制明显松动,支庶袭爵获得极大推行,绍封继绝也就变得极其有限了。王朝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袭封政策和中央与封君或说皇权与贵族士大夫集团的力量对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學已經吸收醫術理論闡述修齊治平的身心觀念,但比較偏重於治氣養心。自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的思想,漢儒借助戰國秦漢間以陰陽五行學説爲框架的宇宙觀和醫術等術知識,建構其道德原理和治國之術。特别是保存了大量方技思想的讖緯文獻,發展爲一套完整的道德、政治與醫術相結合的理論,顯示出漢儒重視治氣養性的思想傾向。讖緯文獻中還保存了豐富的上古醫學内容,可與《黄帝内經》、馬王堆出土醫書等互證,其儒學色彩也影響了東漢以後的醫術理論。  相似文献   

11.
《後汉书.蔡邕传》:“今圣意勤勤,思明邪正。而闻太尉张颢,为(霍)玉所进;光禄勳姓璋,有名贪浊。”“姓璋”,李贤注:“姓,姓也;璋,名也。汉有姓伟。”然“姓璋”之“姓”字疑有误。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三收有“伟”姓,其依据便是《後汉书。蔡邕传》中的“光禄勳伟璋”,邓氏所过录的李贤注为:“伟,姓;璋,名也。汉有姓伟。”此外,  相似文献   

12.
1983年秋季扬州市解放桥外在兴修水利工程中发现小型唐墓1座,墓严重残破,仅有完整石墓志一块,志石呈方形,边长为33.7厘米,厚7厘米,四侧面为线雕宝相花纹.文凡县“矣.父讳後,高道不仕,志性丘园,夫人即不仕之”.弟三女也,维夫人秉钊诚以修德,理母仪“以承家;供侍舅姑,行为文范;内事宗族,志”有竭诚;外接亲姻,卷称孟母.笄年娉于汤“氏,讳珣.夙夜惟勤,中(木贵)内攻,箕帚无倦.何”(口面)天夺斯寿,魂魄上什,体掩  相似文献   

13.
出土简帛文献注释商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亚虎 《文博》2009,(4):26-30
本文对行前除道仪式中的“五画地”、制作药剂之“卒”法、 秦汉腊祭之期以及“土五光”等注文进行了新的考察,认为“五画地”即“午画地”,是指在地上画纵横交叉的十字形符号;“卒”应读为“焠”,是古代制作药剂的一种方法;秦汉“腊”祭之期不同,以“冬至后三戊”日为腊期是汉代特有;“土五光”即“士伍光”,是除道仪式的施行者,而非画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刘邦“斩蛇”故事有可能类同“丹书狐鸣之事”,经“史臣附会兴王之词”的渲染,被看作预言高祖帝业成功的标志。而“斩蛇剑”因此成为有神异特征的政治文物。刘邦早年曾经使用的“斩蛇剑”,后来成为武装创业成功的象征,成为“布衣”、“匹夫”成就帝业的纪念。刘邦多次自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可以读作对于这种建国方式的意义的提示。李世民、朱元璋也曾经发表认同这种建国史历程的言论,同样值得政治史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5.
对於四德而言,朱子的讨论包含了三种分析的论述,即“从理看”,“从气看”,“从物看”。但总起来说,应当承认,朱子的思想不断发展出一种论述的倾向,即不再把元亨利贞仅仅理解为理,而注重将其看作兼赅体用的流行之统体的不同阶段,如将其看作元气流行的不同阶段。由於天人对应,於是对仁义礼智的理解也依照元亨利贞的模式发生变化,即仁义礼智不仅仅是性理,也被看作生气流行的不同发作形态。这导致朱子的四德论在其後期更多地趋向“从气看”、“从物看”、从“流行之统体”看,使得朱子的哲学世界观不仅有理气分析的一面,也有流行统体的一面,而後者更可显现出朱于思想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6.
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灭後晋所建号之“大辽”,本非契丹国号,实系汉地新朝、国中之国。德光北归後,中原旋即易主,“大辽”名存实亡,方施於燕云十六州,成为契丹专用於汉地的国号。  相似文献   

17.
《宋书》卷八0《顾觊之传》:“後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慕容农的个人沉浮入手,重新审视後燕复国运动。後燕复国运动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慕容垂及其子侄们的个人壮举,实则在复国大旗下存在着不同的政治集团,在河南是丁零翟斌领导的“新安集团”,在河北是慕容农领导的“列入集团”。在复国运动初期,慕容农作为慕容氏之代表整合黄河以北的故燕势力,缔造了“列人集团”,这支势力是他赫赫武功的基石。慕容垂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在西征与北伐的掩护下密谋瓦解“列入集团”,这也正是慕容农末年境遇悲凉的原因。在君位传承与政治集团两大因素的作用下,後燕政权在内斗中丧失了支柱力量,进而丧失了华北,盘踞於龙城一隅,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9.
錢鍾書斥道光時金谿李元復所撰《常談叢録》爲"村學究猥陋之書",出語不稍假借,然獨賞其"以鏡照鏡"之說,並取以談藝。錢氏推究此語出於釋典,後道家襲之,其引《化書·道化》第一云:"以一鏡照形,以餘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談藝録》頁371並與西方神秘家言排比論列。陳寅恪賞俗語"夢中說夢",並踵香山之後以之入詩。其語源頭在《莊子》,其云:"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  相似文献   

20.
简单的理论准备:道德和法律的异同道德的逻辑基点是对人性的信任,以人性本善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以利他主义为核心原则,强调人的义务与责任;以自律为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强调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社会成员为自身规定的行为之“应当”,体现着“自由选择”,往往具有多层次性。法律的逻辑基点是对人性的不信任,以人性本恶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以不得侵害他人为原则,以维护法定权利为主旨;以他律为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强调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是国家对其社会成员所提出的“必须”的行为规定,体现着“普遍要求”,具有普遍性特征。道德和法律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