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寫本P.2861.2+P.2256所載的一份古靈寶經目録對六朝道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淵忍爾等學者對此卷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也遺留一些基本而關鍵的問題没有解決。本文就以往學者未能解決的元始舊經"已出"和"未出"卷比例從21∶15變成22∶14的情況展開討論,認爲這一卷之差是指"智慧上品大戒三卷"中後出的一卷本《大戒經》。這不僅可以在敦煌原卷中找到内證,還可通過比較一卷本的《大戒經》與先出的二卷本《罪根品》的戒律思想得到進一步印證。  相似文献   

2.
郜同麟 《文献》2020,(1):116-127
伯2861+伯2256号"灵宝经目录"中的"卷目"是指陆修静所见经书的题目,并非某种目录的简称。"灵宝经目录"中的"未出一卷",当从大渊忍尔等学者从上读,是指两卷的《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有一卷未出。"灵宝经目录"中所说的"智慧上品三(大)戒三卷,二卷已出",二卷是指《罪根经》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在陆修静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罪根经》仅有一卷。《正统道藏》中《罪根经》卷下的主要内容是后人根据"灵宝经目录"或类似文献中《罪根经》两卷的传说造作的,其造作的依据包括《法轮经》《明真科》《黄录简文》等。另外,有学者认为《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的成书晚于《罪根经》一类的"元始旧经",这也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3.
《敦煌秘笈》最新刊布的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羽037R"《算经》残卷与S.19及Дх.03903为一卷之裂,与P.3349/S.5859《算经》写卷同为一书。两《算经》写卷有多处完全相同的错误,至少可以判定二者"师出同门",甚至有可能其中的一卷就是另一卷所据之底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敦煌写卷《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中涉及“五姓”分类的两个写卷,即P.2615a、P.2632v中出现的“五姓”作了校勘;并在茅甘和陈于柱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对部分有疑义的姓氏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5.
《佛说相好经》系抄撮《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有关佛的种种相好而成,历代大藏经皆未收录.黄霞曾将敦煌文献中所存《相好经》的10个写卷整理为两个系统、五种录文,大大方便了学界的研究.但黄氏校录时未曾参校该经从出的本经,又因敦煌本《相好经》异本众多、俗写纷繁、用字复杂,故而黄文在释录、标点、校勘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即对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补正.同时,借助于敦煌本《相好经》,又校正了《大正藏》所收《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不少文字的错讹衍夺.  相似文献   

6.
此文对《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化卷”和“文学卷”的学术价值作了综论,特就中国老一辈学者在敦煌藏学领域的持守精神和学术优长给予表彰,同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和进展对这两卷书的特色和内容作了评述,进而对中国敦煌藏文写本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敦煌写本宅经分类问题的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敦煌占卜书中的二十件宅经残卷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即为“五姓阴阳宅经”、“五姓宅经”、“阴阳宅经”、“八宅经”、“宅经一卷”、“大唐新定皇帝宅经”、“一般类宅经”七类;并依据书内容,考察了部分写卷的抄创时间。力求通过上述探讨,能将敦煌写本宅经的内容构成与多样性特点展示于学界。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能够确认韩国所藏的敦煌写本是岭南大学图书馆藏《大般涅槃经卷第三》一卷(以下称“岭大敦煌经卷”),其内容为《大般涅槃经卷第三》中《寿命品第三》和《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卷首有“大般涅槃经卷第三”题,卷中有“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题。《寿俦命品第三》共303行,5156字;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十”卷并非“七”卷之误,它说明早期《孔子家语》的分卷与方法与今本不同,很可能就是二十一卷。但就文字、内容及注文来看,敦煌写本与今本基本相同,差别并不大,这说明《孔子家语》在唐以后的流传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并不存在结构性创伤,所谓“唐本”与“宋本”的区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敦煌写本P.2537《略出籯金》第一卷末尾题记,学术界认为是晚唐敦煌文士张球所撰,另外根据P.3650号撰写特点也认为是张球作品,张球改编李若立的《籯金》而成《略出籯金》,主要根据教学需要删节《籯金》部分篇的事例附注和叙文而成,部分附注进行重新撰写,编撰的时间大约是898年。  相似文献   

11.
依据慧琳《一切经音义》确定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题名,是学术史上一大功绩,学界多将此首定之功归于罗振玉.本文认为敦煌本《慧超传》的题名首定者并非罗振玉,而是伯希和.本文回顾了伯希和研究慧琳《音义》及其中所记《慧超传》之经历,认为伯希和于1904年上半年发表的《8世纪末从中国入印度的两条线路》一文,显示他已熟知慧琳《音义》中所记《慧超传》的85个词汇.当伯希和于1908年3月23日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第一次翻阅《慧超传》残卷时,当场确定了其内容.当伯希和于1909年9月在北京接待罗振玉等中国学者时,曾展示敦煌本《慧超传》残卷,并透露其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慧超传》的结果.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莫高窟石室秘录》两文中,均承认敦煌本《慧超传》题名系由伯希和根据慧琳《音义》确定.但罗振玉等编《敦煌石室遗书》中,在谈论敦煌本《慧超传》定名问题时,已不再提及伯希和之名.此后,学界一直误以为罗振玉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敦煌本《慧超传》题名.本文认为,学术史研究应追本溯源,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确认伯希和是第一个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敦煌本《慧超传》题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敦煌遗书P.5002号定名为“类书”,王三庆在《敦煌类书》一书中将其定名为《北堂书钞体丙》,对这一写卷进行了录校和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错误较多;本篇文章通过对写卷重新录文和系统研究,纠正了以往录文错误,并认为该写卷与类书在体例上有较大差距,定名为类书有欠妥帖.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王梵志诗》的研究肇源较早,研究成果甚多。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前辈学者未能见到敦煌文献中所有的《王梵志诗》写卷。本文又认定了5件前人未曾论及的《王梵志诗》残片,现予以叙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外道教学界对古灵宝经有两种分类法.本文通过对古灵宝经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与《道德经》关系的考证,证明了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有关“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符合古灵宝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敦煌本《周公解梦书》残卷初探杨自福,顾大勇敦煌本梦书是敦煌杂占类文书中重要的一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原始迷信,敦煌古代风俗等都有很高的价值。法国巴黎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及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特藏中共有梦书残卷15个卷号:P.310...  相似文献   

16.
刘涛 《收藏家》2004,(3):31-37
随着敦煌学研究的深入,敦煌写本的辨伪成为关注的话题,最显著的标志是1997年6月英国图书馆召开“二十世纪初叶的敦煌写本伪卷研讨会”,邀请了敦煌学界的学者与世界上敦煌写本收藏单位的代表共同研究伪卷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学者就开始讨论伪卷问题,影响最大的是藤枝晃先生,他一再指出日本所藏的敦煌写本有百分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北壁共有三方题记,本文依据敦煌写卷S.490和P.2148,对照出第一、二方题记是据敦煌写卷《毘尼心·学戒法第一》的第一段及第三段原文抄录,进而依据《毘尼心》文本推测出最东侧第三方题记之内容是《毘尼心·学戒法第一》的结语段落。昆尼是戒律之义,“毘尼心”顾名思义指戒律心要。《毘尼心》说明了戒律传承、持受重点、趋向涅榘解脱之要义。本窟的三方题记选择《昆尼心》要义,阐释戒律,明示戒律内容,再配合高僧传戒图,不仅说明了本窟具有传戒功能,也更加左证了本窟功能之一是戒坛窟。  相似文献   

18.
敦煌写本《论语》在敦煌儒家经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俄藏敦煌文献》的刊布,给我们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新资料,其中《论语》白文写卷也有发现。经判定,能与较早公布的英藏中的《论语》白文相互拼接。本文拟对几件相关写卷进行缀合、校释,并作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大量古书,《竹书纪年》即是其一。《竹书纪年》记载了五帝夏商周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竹书纪年》在晋唐时期是完整的十三卷本,宋元时期若存若亡,明代出现完整的二卷本。明清以来的学者称十三卷本为“古本”,二卷本为“今本”或“近本”。究其缘由,中外学者进行长期的研究,涉及到《竹书纪年》的版本、源流、真伪、价值等问题,其中,《竹书纪年》的真伪与价值成为争论的焦点。百年来学者对于《竹书纪年》真伪与价值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较之明清学者有较大的进步。所以,总结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分析成绩与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变文集》卷五有《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一文,系由向达先生校录。校记云:“原卷编号为伯3803。”按:原卷首题“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末题“仁王般若经抄”,文中有“适来都讲所唱经题,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序品弟一者”之语,并演绎了经文的部分内容,可见这是一篇演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讲经文,原卷的首题,大概是根据讲经的时间和地点命名的。原卷用章草书,一些字颇难辨识。向达先生在四十年代初就校录过此文,后来发表于《国学季刊》第六卷第四号;收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五的这个校录本,是向氏第二次校录此文。这两个校录本相比,后者的准确性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