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2,(3):14-17
  相似文献   

2.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岁时节日.也是农耕社会民俗文化遗产之一。古人在这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一种具有香味的药性植物)、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习尚风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1,(3):20-23
这是一个晶莹剔透的城市,楼房可以不高,却星光熠熠。这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城市,面积可以不大,却时尚文艺。这是一个宁静安逸的城市,人口可以不多,却睿智厚重。这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城市,商业可以不兴,却活力四射。阳春三月,我们不妨走进那些如雷贯耳,却一直未曾识得真面目的城市,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氛围,酝酿出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节庆。  相似文献   

4.
李利 《世界》2004,(11):27-29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相似文献   

5.
王悦 《文史月刊》2012,(Z3):20-21
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回族最著名的"三大节日",即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回族传统节日这一文化栽体,分别与宗教、地域和经济关联性强。此外,回族节日文化具备以下社会功能:放松娱乐,维系民族情感,提高民族自我认同,教育回族历史知识和文化习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因此,回族节日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自我适应,也是继承与变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巩宝平 《民俗研究》2008,(4):237-246
在汉代,中国传统文化由上古三代的神祇文化过渡到人文文化,初步形成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风俗也初步定型,并深远地影响了此后古代节日的发展。研究其时节日的基本特征,对于了解传统节日在趋于定型期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7.
车离开林芝八一镇约20公里处,隐隐约约看到了几户人家的房屋,撒落在并不高的山上。汽车拐上山路.直奔那镶嵌在山水间的村庄。  相似文献   

8.
9.
侯强 《丝绸之路》2011,(14):39-40
拉扎节是流行于甘肃省康乐县及其临近地区汉族群众中一个重要节日。它源于藏族人民祭祀山神的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当地汉族群众庆祝丰收的节日,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节日,其乡土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2011,(21):63-66
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三国时代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相似文献   

11.
《南京史志》2013,(11):2-2
继首倡孔诞为教师节之后,传统文化专家李汉秋日前又提议:以重阳兼为中华父亲节。“现代社会分工很细,需要有表达单项人伦感情的节日,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便乘虚而入。  相似文献   

12.
神山保佑!加达村既不会富得流油,也不会穷到吃穿不保,藏历正月初九,在西藏芒康县盐井乡加达村举行的集体假结婚仪式——藏语称“巴玛巴典”——是藏地独一无二的“婚姻节”,其实质是当地一项传统祭祀地祗神的活动。由此,更见其乡风淳朴、村民和睦。  相似文献   

13.
花儿作为西北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来源于社会生活,在唱词内容上展现了西北民族的民风民情,表达着歌唱者内心的情感。作为以歌唱爱情为主要内容的花儿,每逢佳节时,情人们借此寄托情思、表达爱情,使人领略到西北黄土高原丰富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本文以青海岁时节日花儿为例加以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邱丽君 《史学月刊》2020,(11):82-88
在日本平安时代初期和中期,由中国传入的重阳节文化,在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数位天皇的重视与努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主题内涵丰富多元,形式题材特色多样。平安时代形成的贵族宴会礼节为重阳宴的延续创造了大环境,神泉苑的建立为重阳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载体,嵯峨天皇在重阳宴中增加的赋诗环节对传承重阳节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史乘,可以发现在重阳节众多习俗中唯有赋诗几乎贯穿了整个平安时代。赋诗环节使重阳活动的参与群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贵族化走向庶民化,从而开辟了重阳节文化延续的新途径。平安时代末期,虽然"摄政关白"大臣专权阻碍了重阳宴的发展,但后宫女眷们在重阳节赏菊、用菊棉擦身祈求延年益寿等行为,都是对重阳节庆祝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南北方不同的节日习俗表征出南北方不同的宗族文化。文章以南北方春节团圆饭习俗、祭祖习俗以及清明节扫墓习俗为例,来说明南北方宗族文化的差异,并对南北方节日习俗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宗族文化进行历史、生态环境、现实三方面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宋颖 《民俗研究》2017,(5):15-20
以往对于节日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时间上把节日作为一个独特节点的风俗,在空间视角上使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描述文化活动的存在现状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理论探讨后续乏力。因此,针对"文化空间"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节日空间"的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生成机制及文化意义,重新讨论了"文化空间""民间"等说法及其与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日的六种空间机制和生成原理,旨在探讨节日发生的根源,这其实是在关注节日作为社会活动的空间化表达及"每一次呈现"的表述意义,强调"这一空间"的理论价值。节日空间的研究是重要的学术问题,对于节日空间的深入理解将推进节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节日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我国传统习俗节日更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元宵节中灯树文化和西方圣诞文化的分析比较,论证了节日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并针对我国传统节日中文化缺位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得益于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但在今天,由于主客观因素,传统节日越来越趋于淡化、表面化。节日文化迫切需要有思想、有自觉意识的人们去参与到文化的内涵研究、发掘中去。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摆  相似文献   

19.
张勃 《民俗研究》2015,(1):62-73
传统节日、现代节日纪念日、新兴民间节日、新兴地方节会以及外来节日等多种不同类型节日共生又竞争的多元并存,是中国节日格局的现状。中国节日正处于建构时代,有必要加强节日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同类型的节日代表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国家与地方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既应该持守包容开放的心态,欢迎不同类型节日的共同发展,又要认识到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在凝聚人心、传承民族传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等方面有更多担当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纪念日,应该成为中国节日体系的主体部分和国家大力提倡并优先建设的对象。基于不同节日在节日整体格局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功能预期及不同发展现状,在具体如何进行节日建设上应该有不同的着力点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郭晋勇 《丝绸之路》2010,(12):41-42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哈尼族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哈尼族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讨论红河州哈尼族"苗爱拿"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翻译,以期促进红河州哈尼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