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木之缘——日本早期佛教建筑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何时传入日本,目前基本有两说。一说认为以日本继体天皇十六年(522)中国人司马达氏到日本,在坂田原建草堂、置佛像开始;另一说认为佛教先及百济,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552)时百济圣明王曾派人送佛像、佛经到日本。佛教一经传入日本并经钦明天皇、圣德太子极力推崇,即受期野重视、一时间寺刹遍布于野、梵音不绝于耳,一应与我国南北期佛教之盛相类。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自公元1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后,佛教艺术亦随之产生,佛造像艺术从传入伊始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依。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像在吸收印度笈多艺术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沉静内省、轻盈飘逸的佛像艺术特色,迎来了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一、印度笈多艺术特色印度笈多王朝(320?600)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又一统一印度的大帝国,孔雀和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仅有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长期沿续的传统。在南北朝时期兴盛一时的北朝佛教造像,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文化形式。但是在它传入中国之后,民间工匠在制作时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曾经十分普及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对北朝造像艺术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从对画像石与北朝造像的雕刻技法、构图形式、以及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发端于印度,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古代长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佛教及其造像艺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中枢。魏晋时期,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云集长安弘传佛教,长安成为北方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北魏前期更多地借鉴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佛像以面颊丰腴、躯体壮实、着通肩大衣为特征;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全面受汉文化的影响,以秀骨清相、褒衣博带的士大夫形象为主要特征。北魏末至北周末,佛像又转为丰颊方颐、体态壮硕,重新回到北方民族的审美标准上。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两汉之际,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至南北朝时获得长足发展。这时,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许多著名的造像石窟。在东部,以山东青州为中心,则出现了另一种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单体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九九六年青州龙兴寺窖藏遗址出土的佛教造  相似文献   

6.
龙圣 《民俗研究》2017,(2):51-58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在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形成与先秦以来的礼仪传统及道教、佛教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烧香"祭祀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发生演变,后被道教所吸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将烧香仪式运用于每月朔望为亡故先人祈愿等活动,使得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得以形成。另一方面,自佛教传入后,烧香礼仪在我国获得推广和实践。南北朝时期,佛教烧香与先秦以来的朔望祭祀传统相结合,亦推动了朔望烧香祭祖礼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李翎 《收藏家》2006,(9):7-12
8月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佛造像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希望在这炎炎夏日中,佛教的平和、宁静精神能为观者带来一片清凉。本次展览的主题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而历史上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是了解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视角之一。佛教自印度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以后,大约于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经过与儒、道文化及本土信仰的融合,逐渐为中国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百姓所接受。南北朝的混乱时期,传统的礼制受到颠覆,外来佛教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至唐代佛教在内地的发展达到高峰。由于唐…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经过数百年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我国民众的一种普遍信仰,佛教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王朝频迭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纷纷寻求精神寄托,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与我国的道、儒二教并驾齐驱。南北朝时期的惠民县素有“燕津门户”之美誉,交通便利,政治地位显要,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带。从南北朝到唐朝时期,虽历经三次较大的灭佛运动,但由于佛教倡导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故在当时民众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佛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丝绸之路是桥梁和纽带。大约在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小亚西亚地区经中国西域传入中土,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佛寺(包括石窟寺)和佛塔,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出现,成为佛教文化的象征。佛教真正得到大的发展,是在魏晋以后,即两晋南北朝时期。从砖石建筑物的遗存看,佛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建筑物。伴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印度佛塔,在这个过程中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容和审美情趣,使得佛塔的建筑样式不断中国化。本文仅以宁夏现存历代佛塔的建筑样式为例,在多元文化时空中,对佛塔建筑样式的变化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莲花纹瓦当的类型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文物春秋》2002,(2):31-40
<正>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魏晋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思想和艺术的流行,反映在寺院、石窟、壁画、建筑等多方面,其中在建筑上突出的一点就是莲花纹瓦当的出现和普遍使用,逐渐代替了秦汉时期的云纹瓦当,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砖瓦构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1.
卢冬 《陇右文博》2005,(1):68-74
甘肃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和重要基地之一。三秦五凉和南北朝时期,甘肃相对稳定,丝路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和西域化艺术首先在凉州和陇右生根开花,再传播到全国,使中西交流达到顶峰,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昌盛。十六国以来,历代竟相兴建寺塔,凿窟造像。莫高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和麦积山等,都是当时最名的禅林圣地。  相似文献   

12.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故有的文化艺术碰撞、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产生了众多的佛教石窟寺,麦积山石窟是其中著名的石窟之一,它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丝绸之路开通、印度佛教经像的传入及中国造像艺术、麦积山石窟佛教传入与历代营建、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营造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等进行了论述,侧重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弘扬与麦积山石窟开创和历代营建。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2008,(6):58-59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作为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并传入中国,因此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以其规模之庞大、历史延续之悠久、艺术成就之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在今天,这四大石窟早已超出了佛教范畴,成为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这四大石窟各自不同的命运,也记录着中国千年的命运变革。  相似文献   

14.
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张平一中国佛教艺术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东汉明帝时佛教绘画、雕塑、寺庙建筑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的佛像雕塑、壁画和佛寺建筑三大艺术开始。佛教是十分重视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扩大自己的教义和思想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东南文化》1990年1至3期发表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先生文章,该文以3万多字篇幅,系统地研究了印度和中国佛教造像的起源,他认为,汉晋时期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存在一个受秣菟罗造像风格影响而形成的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简称“南传系统”);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先兴于南,而后盛于北,因该观点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受西域传入的犍陀罗艺术影响的传统观点相悖,由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1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和日本龙谷大学派员成立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日方称《佛教初传南方之路》)研究班,先后五次到中国南方的浙江、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获得汉晋佛教造像资料140余处,其中有确切纪年的30余处.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气度     
中国美术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呢?从中国美术史料看,中国绘画在唐以前,卷轴画很少,大部分画家本身就是壁画家。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便在我国迅速地兴盛起来。西北又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最早、最重要的传播通道。这一路有东西方往返的商人,也有很多为生计往返的画家。唐代在贞观以后,到开元、天宝年间,在绘画的各门类中,宗教艺术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期佛教美术自然会吸引很多知名画  相似文献   

17.
任何外来文化的传入,都并非一番风顺,从被抵触到接受乃至融入本土文化,要经历极为曲折与漫长的过程。日本飞鸟奈良平安时期,佛教的传播亦是如此。公元6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起初受到了日本废佛派的强烈抵触,这场斗争最终以苏我氏与圣德太子的胜利告终。佛教从此获得了国家支持开始在日本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飞鸟时代,奈良时代还是平安时代,佛教都因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而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及受容有其独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是已经中国化、汉化了的外来宗教。它约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产生于印度,公元前后的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形成了许多派别,至南北朝至隋唐发展到顶峰。这五六百年的发展时期,也是其逐渐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08,(2):34
除夕敲钟的习俗是伴随佛教的发展而形成的。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佛教逐渐发展的同时,寺庙也兴起了除夕敲钟的习俗。到了隋唐时期,钟声也随之定为敲响108下,以示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20.
砖瓦     
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自古就有"秦砖汉瓦"的说法。砖瓦烧作工艺早在西周就有了。战国时代,许多建筑已大量使用青砖、城砖等。两汉时期,砖作叠涩穹隆形墓室代替了传统的木制梁式墓穴。此外,屋舍建筑中的瓦日渐成为主流,其中筒瓦、板瓦等作雕饰、压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南北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宋代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砖仿木结构样式已经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