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法唐题词     
正2020年10月13日上午,阴法唐将军的女儿阴建白为昌都解放70周年题词揭牌,并介绍了题词有关背景。父亲今年99岁了,提笔困难,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歪下来,但这几个字却是一气呵成完成的。写完他坐在那儿想了一会儿,问我:"今天是几号啊?"我告诉他是7月5号。他说:"我不用!"提笔将落款时间写为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的日子。这个日子一直深深铭刻在他心里并经常跟我说,是有了昌都的解放才有了后来西藏的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2.
黄集伟(书评人):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书架上有一本军旅的短篇小说。我父亲在聊天的时候说到了小说里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说有一个新人伍的兵,脾气非常急躁,最喜欢打篮球。他的班长为了让他有耐心一点,让他坐在篮球场旁边纳鞋底,在这个激烈的戏剧的冲突当中培养他的性格,我对这个细节印象很深,那可能那是我对书籍产生的最早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正>我出生在书香世家。小时候,总记得父亲喜欢读书,经常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昏黄的灯光下翻看着各类书籍,那仿佛是他最放松快乐的时光。父亲偶尔会给我讲故事,也鼓励我自己去读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半床书”的故事。我家先辈中有一位做过帝师的大学士朱珪,朱珪去世,嘉庆上门吊唁,看到朱珪的宅子,哪像个一品当朝,  相似文献   

4.
几个茶杯,一个茶壶,再加上一壶散发着香气的茶,是父亲的最爱。父亲总喜欢独自一人坐在那儿细细品茶。他常说:“人生喻茶,茶喻人生。从茶道里,可以看出许多做人的道理。”年幼的我始终不能体会父亲的意思,可从那次以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茶道”。父亲是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人。在古代,应该算个才子。所以受他影响,从小我也喜欢舞文弄墨。父亲开了一个棋社,我也便跟着父亲学起了下棋。刚开始学棋,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天天向父亲求教,父亲耐心地教导我。每次和我对弈,爸爸总是夸我进步快。渐渐地,我也能和棋社中的前辈过几招了。于是在大家的夸奖…  相似文献   

5.
自我有记忆起,父亲给我印象一直都是勤劳能干。他劳累一天后,回到家就围着灶台转。在全家欢聚一堂的日子里,他为了给家人们做一顿丰盛大餐,能一整天待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厨房闷热,做这样一顿大餐,父亲通常都会忙得大汗淋漓。大滴大滴的汗珠顺着他花白的鬓角淌下,他总要坐在饭桌旁休息许久,静静地看着家人品尝他劳动的成果,而后才入桌用餐。  相似文献   

6.
天德叔     
FIFI 《南方人物周刊》2011,(44):144-144
天德叔生前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他是修家电出身,中学时随身听、收音机等小玩意儿坏了,没少麻烦他:二,他和父亲的交往很深,父亲续弦大婚时,他作为嘉宾,婚礼当夜和父亲在贴满喜字的客厅里,下了一夜象棋。  相似文献   

7.
正1939年3月5日,著名学者、诗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先生为正在西南联大哲学心理系读书的一个大学生编写的歌谣集《西南采风录》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序文。这个大学生就是我的父亲刘兆吉。父亲在世时,我常常翻看《西南采风录》,特别对他的老师闻一多先生写的那篇序文印象深刻。整篇序文慷慨激昂,正义凛然,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但其中有一句话,"你说这是原始,是野蛮,对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它",  相似文献   

8.
我进了读书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九年的初夏,我随父亲袁欣白流落贵阳,父亲开业行医,我是一个失学的少年。那时,我常去中华南路读新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合开的一家书店)看书,结识了一个叫汪锡棣(现名汪晓光)的店员,他叫我帮着写了许多寄给抗日战士的慰问信。在那歪歪斜斜的童体字和那似通非通的语言里包涵着我的一颗单纯的童心,使我和书店在感情上有了联系。这年冬天,父亲带着我准备到重庆。临行前,汪锡棣写了一封信,叫我带到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重庆分  相似文献   

9.
三午印象     
对三午写诗有最初的记忆,我还不到10岁。那时他刚从宣武师范毕业,在牛街小学教语文。这是他一生中短暂的教学生涯。同样短暂的是,有一段时间他和我这个相差10岁的弟弟约好,每天晚饭后一起坐在八仙桌旁,我写作业复习功课;他批改学生的作业、备课,有时写他的诗。  相似文献   

10.
他本身就是个摇笔杆子的人,写总结、写新闻、写小说,还给别人写讲话稿,“一把刷子两边用”,我实在不知如何写他才好,考虑了许久,仍是迟迟没有动笔。可是在我即将编辑出版的《朋友》一书中,写了那么多的文化人,又怎能没有他呀?加之我们是货真价实的朋友,而且“友龄”也有20年了啊!  相似文献   

11.
一 光阴犹如逝水,转瞬间爸爸离开人世已近三载。自爸爸走后,我不曾断了对他的思念,想来这本是人之常情,爸爸一辈子对我爷爷、奶奶的想念就从没有中断过,直至他临终前,还在病床上不停地叨念。 不过,我却很少想到要动笔写一写自己的父亲的。尽管自爸爸故去之后,有不少长辈和朋友提及此事。 当我独自静想时,总感到爸爸在文学道路上的足迹,大体已经随着他本人的逝去固定下来,无需我再重提。倘或避开业已公认的那些事实而另外下笔,那么我又能写些什么来呢!作为亲生儿子,既有比别人更熟悉父亲的地方,又有比别人更陌生的。面对爸爸生前留下的一卷卷…  相似文献   

12.
《炎黄春秋》去年约我写一点回忆父亲的文字,因公务繁忙我未敢答应,后又将刊载其他同志写我父亲文章的杂志送我,使我和家人很受感动。我的父亲田家英生性活泼、开朗,长期在中央机关严谨有余的氛围里工作,竟一点没有改变他那洒脱不羁的性情。他有一方从地摊上买来的古印章,上刻“活泼泼地”,他特别喜欢,我以为那正是他的本性。父亲喜与人交往,好友来了,或清茶一杯,或茅台一盏,品酌之间,纵论天下。他曾对人说,他视人生两件乐事,一是读好书,一是和志趣相投的人聊天。的确,父亲有许多可以交谈的朋友、书友、挚友。何均伯伯就是…  相似文献   

13.
父爱有痕     
打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板着冷峻的脸,和我没有亲昵的话可讲。偶尔去同学家玩耍,见同学的父亲和儿子之间那种浓浓亲情,真令我羡慕不已。回到家时,也想模仿同学那样和父亲说上几句话,但望见父亲一脸的严肃,在路上酝酿了许久的话语,顿时就咽了下去。父亲是名医生,按理说,医生的脾气应该是很和蔼的,但父亲却不同,他对自己的病人总是冷着一副脸,好像人家欠了他钱似的,特别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很少,一个孩子病了,后面跟了好几个大人来照看。父亲最拿手的是针灸,那些大人见父亲给他的孩子扎针时,心疼得直嚷嚷:“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  相似文献   

14.
父亲是我的偶像,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父亲既威严、博学、勇敢,又慈爱、温和而无所不能,小时侯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做爸爸这样的人。我带着这份单纯的理想慢慢长大,从一个懵懂无知而简单的小毛头,变成了一个必须肩负多种责任义务的男人,三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我成了我家宝贝儿子的父亲。儿子的到来并没给我带来任何舒心和惬意,毫无自理能力的小BB用他那超大的嗓门时刻提醒着他的不满和需要,对于他,我除了和妻子一起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地应对所有突发事件外,确实没有别的办法。我以为所有的状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久的将来,定会有被…  相似文献   

15.
李东东 《纵横》2014,(10):24-29
我的父亲李庄,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1986年,父亲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岗位退居二线,放下红笔,重操蓝笔,写散文,写论文,写随笔,写回忆录,笔耕不辍十余年。父亲上世纪90年代陆续将他的书题字送我。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17.
董丽 《贵阳文史》2005,(4):15-16
为纪念贵阳市政协成立五十周年,我收到“政协在我心中”的征文通知,不由得回忆起我的父亲董玉承,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余年了,他是我市老一届的政协委员。但他慈祥的面孔,爽朗的笑声,总在我的眼前浮现,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怎么能平静,父亲坦然耿直,对党的事业执着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热诚谦逊,他的精神从小濡染着我,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学会品茶     
学会品茶,学会的是一种心境"唐朝有个爱茶的人,写了《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他是个真正懂茶的人,人们叫他茶仙..…,,, 父亲是个嗜茶如命的人,常常给我讲着他的"茶经",那时我并不懂茶,只看父亲那沉醉的模样,便觉得这茶,定是好喝的。  相似文献   

19.
说说吴三桂     
<正>记得小时候,每逢过春节,总有这么一个人,脸上的皱纹像雨天冲出的沟壑,戴着一边塌下的狗皮帽,一双日本兵掉毛皮鞋,鞋带拖着地。父亲叫他"祥哥",母亲虽烦他,但总给面子,收下他带来的榛子、蘑菇、野鸡。送他一些旧衣服,白面,少不了两瓶酒。他待不长,坐在客厅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倒台以后,何其芳情绪大好,工作也大忙了。有一次来看我,对我述说他拄着手杖去参加游行,晕得要倒,两三位同志把他搀扶到家,第二天,第三天,还继续坚持去了。接着,兴致勃勃地大谈个人的写作计划。他说:“我的野心很大。想写部百万字的长篇,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写一个知识分子的前进的历程。还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怕时不我待,先搞个提纲出来;还想写些散文和长篇回忆录,已经和延安时代在一起的同志们碰了碰印象;诗兴又有点动了,也想写点诗。也还想学着写点旧体诗,你不也写了一些吗?”说完了,眼睛望着我,带笑地说:“你看这野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