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叫海重喜,浑名黄毛爹,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梅县孔垄区梅五房墩人。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从梁松贵学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梁松贵为师,即在本县铺堂搭班,先唱小旦,后改唱小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方七天结婚。她在娘家就学了一些采茶戏和小曲,逃水荒时打过连厢、唱过道情。与我结婚后,夫妻二人常年玩班子,真是“妇随夫唱”。我个子虽矮小,但身材较好,生来一幅细脸高鼻,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的女人份相,师傅们称我是“天生的旦角”。我在唱小旦时,主要剧目是《董永卖身》中的七仙女、《山伯访友》…  相似文献   

2.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3.
陈记和排行老大,艺人们和观众习惯称他陈老大或陈大老板。黄梅县停前镇三渠铺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五、六岁时学唱采茶戏,师承关系不清楚。宣统H年(1910年)铺堂,主唱花脸。陈记和个子高大,浓眉大眼,嗓音宽阔。他从艺20年,主要在《血掌记》、咱布接》、《二龙山》、《铁笼山》、《卖花记》、《凤凰记》、《双插柳》、《青龙山》等戏中,精心塑造了包拯的清官形象。他根据包拯在上述剧目中职务、年龄、案件、审判方法的不同,塑造了既有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共性,又有刚直不阿、多谋善断的个性的各具特色的清官形象,给…  相似文献   

4.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5.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6.
《山伯访友》是黄梅采茶戏小生行当的重场戏,也是闺门旦的重场戏。在这一折子戏中,梁山伯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是比较难演的角色。项雅颂从1934年18岁学戏起,至1962年,在38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个台脚都要演出这戏。这是他俩人的代表剧目。现在他已近古稀之年,梁山伯一角虽然让了台,但应观众的要求,还经常到农村、城镇茶馆、街巷清唱此戏。与项雅颂长期合作扮祝英台的老搭档是乐河记。他们都是余海先的门徒,《山伯访友》就是余海先亲自传授的。他门之间患难与共,亲如手足,演起戏来,相互切磋,得心应手。《山伯访友》是《上天台》中…  相似文献   

7.
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历史文献资料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说明黄梅采茶戏是起源于黄梅县,并流传到外县、外省的历史事实,现特将有关历史文献摘抄如下:“借白莲之感(按: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以奏淫哇,如村童之剧戏,亦示黄叶以止啼,譬化伶之登场,强效具脂而断指,“魔风飘荡,扶雨淋漓,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摘自清康熙18年石乔年《重修资福寺记》)“清乾隆初年,出任江西九江关督,景德镇容务唐英是一位戏剧家。他在江西,曾将地方戏一些剧本,港为昆曲演唱。其中《梁上眼》一剧,是根据黄梅采茶戏《菜刀记》改编的。”乾隆乙酉(1765年)《天门县志》:“元宵前数…  相似文献   

8.
黄梅县在咸丰至同治年间,出了一位采茶戏名优“帅不论”。时隔56年,又出了一位“桂不论”。他就是近代黄梅采茶戏的著名老艺人桂三元,浑名桂瘪嘴。他是黄梅县溜港镇桂坝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年),出身贫寒,父亲是个佃农,音唱采茶戏,能唱道情。因家里无田可种,于民国23年(1934年)请名五许连喜结桂三元教戏。他严守父训,尊师重艺,在学戏期间认真、刻苦。许连喜在他家传艺时常到深夜,家里无钱买肉招待师傅,他只好到湖塘里捕鱼、钓甲、捉鳝为师傅加餐。桂三元少时营养不良,身材矮瘦,嘴稍瘪凹。但眉清目秀,身体匀称;天资聪慧…  相似文献   

9.
一、广济、黄梅一个调广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原县文化馆文艺编辑陈必生,在他主编的《广济县文化志》油印稿中有这么一章:“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金、四望、阳城等地区均有临时采茶戏班,在逢年过节期间就地自唱自乐。到了民国29年(193年)四望地区采茶戏艺人刘方生、邹金炎等人先后组成各有10多人的采茶戏班,每年在春节期间和插秧、割谷‘上岸’后到全县各地演出。其演出报酬,按天计算,一天为一本戏,戏价为银币20元左右,由筹备演戏的村庄按户摊派。”根据采茶戏艺人代代相传,采茶戏是采茶山歌和民间田间山歌逐步演变而成的。我县…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班中有两句行话,或者说是班规,即:丑不发笔,旦不上妆。其含义是:不管在哪个台脚唱戏,总是由丑角行当的演员先勾脸,其他行当才能化妆,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宫中与梨园子弟作场时,唱过丑角,自封外号“李天下”。热爱丑行的能利华师傅以此为荣,向我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熊利华,浑名熊首,黄梅县五祖乡熊必胜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4年(1925年)在家乡读私塾。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22年(1933年)种田、做小生意。民国23年(1934年)从黎六得启蒙学唱采茶戏。玩灯赛会,逢年过节他都…  相似文献   

11.
我与冯龙订是同乡,世代都居住在黄梅县分路乡桂花庵村。从年龄和艺术成就来说,他是我的老师,虽然去世了40多年了,但他从艺的事迹,还在我们这一辈师兄师弟中传颂,特别是他试用二胡伴奏采茶戏的创举,虽未坚持下来,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冯师傅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少时就爱好乡土文艺,先学文曲和二胡,兼学采荣戏,民国9年(1920年)拜杨德胜为师,从此铺堂唱戏,主唱小旦。民国11年春,他首次搭大班子在蔡山梅东湖唱正旦戏《上河舟》(又名《荆州找子》),在戏中扮演荆州少妇贵金莲,将剧中人不忘儿女之情、痛苦、急迫…  相似文献   

12.
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诞生第一枚铜元,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赶出大陆,大多数铜元的模式既定,没有太大变化。清代铜元面文分别为“光绪”、“宣统”、“大清”年号,上缘记省,下缘记值,背龙图。民国铜元只是币文换称“中华民国”,背改国旗,无过大过多变更。惟独本文所说铜元不同一般,其造型奇特,然政治含义却为人不齿。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说黄梅采茶戏,是被大水冲到安徽去的“苦命丫头”。这话一点也不假。黄梅采茶戏女艺人江六奀,就是成千上万个“苦命丫头”中的一个。为了逃荒度日,她的艺术生涯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与血泪。江奀关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在“村村湾湾都有戏”的黄梅县。娘家一贫如洗,又兼连年水患,5岁时就被父母送到本县孔垄镇梁家花园一个采茶戏世家当了童养媳。丈夫梁松责此时已是16岁的青年,与小媳妇兄妹相称。松贵从小跟父母学唱采茶戏,对这个比他小11岁的妹妹,非常疼爱,梁老夫妇也从心底喜欢这聪明秀丽的小闺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相似文献   

14.
我与余海先师傅在一起工作了5年,后来虽不在一起,但他仍是我从事戏曲工作的老师和顾问,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所搜集的黄梅戏传统剧目,由他提供的将近1/3。尽管我们的工作都比较繁忙,但常在一起谈黄梅县戏曲界的往事和他自己的从艺历史。余海先,艺名“盖三县”,他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盖三县,黄梅县濯港镇余世显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民国3年(1914年)开始学戏,年轻时唱小旦,中年改唱正呈,从艺50余年。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现湖北分会)会员,曾连选为黄梅县3、4、5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县人…  相似文献   

15.
柯火英师傅,是黄梅采茶戏民国年间有名的坤旦,生前我曾多次访问过她,听了她的从艺介绍,我觉得她们母女俩,为黄海采茶戏所作的贡献,应当留于后人。柯火英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梅县柯思潮人。少时随父在湖上打鱼,爱唱渔歌和民歌小调。民国4年(1915年),嫁给采茶戏艺人张柏林。家虽贫寒,但夫妻和睦,双双在九江、波阳、瑞昌、湖口等县唱道情,打连厢,靠卖艺谋生。民国12年(1923年),正式拜邓花子为师,搭班唱戏,主演小旦。柯火英身材窈窕,五官端正、秀美,银齿明眸,是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她性格冷静,平时很少讲话,…  相似文献   

16.
《龙江县志》首章“历史演变”之“历史沿革”中记载:“民国2年(1913),龙江府改为龙江县,隶属龙江道。”《齐齐哈尔辞典》“龙江县”条目沿袭了这一说法,即:“光绪34年(1908),裁黑水厅,置龙江府,次年8月正式建立,直接辖理境内事务,隶属黑龙江行省公署。民国2年1月改为龙江县,隶属龙江道。”  相似文献   

17.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18.
一、黄梅人在涂家埠唱道使江西省永修县徐家埠镇四居委会老居民蔡菱香说:我73岁,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世居徐家埠。明、清两朝我们县D4建昌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永修县。建国前镇上及全县流行两种戏,一是赣剧,叫饶河调,这是“写”来唱的;另一种就是采茶戏,又名下河调,演唱者多半是湖北黄梅人。他们逃荒到这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用道情连厢配合演唱。卖唱方式有几种:①沿门卖唱。他们穿街过巷,沿门敲着道清简、打着连厢,清唱大本戏,如《方卿借银》、《山伯访友》中一、二段,讨点吃的和钱。我从民国13年(1924年…  相似文献   

19.
余叔岩学谭派备尝艰苦 余叔岩出身梨园世家,祖籍湖北罗田县,1890年(光绪十六年)生于北京城,是“京戏三鼎甲”之一余三胜之孙,名旦余紫云之子。 余叔岩自幼在家学戏,请姚增禄开蒙,先学的是武生戏,以《探庄》、《蜈蚣岭》打基础。他天赋好,接受能力强,姚先生非常钟爱。11岁又向吴联奎学老生戏,经常串演“娃娃生”一类的角色。谭鑫培和余紫云合演《三娘教子》,余叔岩扮演薛倚哥。16岁时即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唱,很受观众的欢迎。在津搭班时期,拜薛凤池为师,学了《落马湖》、《连环套》、《剑峰山》等黄派(黄月山)武生戏。后来,因为疲  相似文献   

20.
张木火于民国24年(1935年),开始与邻村郑水伢、王绍银、王三毛等组场请名师帅毛丛(即帅登明)启蒙学戏,他的族叔帅师情,是帅毛丛的蒙师。张的师祖虽然去世过早,张没有直接受他的教诲,但常常听到师傅们讲师祖的事。这两位名师,不管是为人处世和登台唱戏,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帅师傅(1858年一1910年),艺名“赛德化”,浑名“帅不论”,黄梅县新开镇邹桥村人。《帅氏宗谱》载:他是“京正公嗣子,字仁信,生于咸丰八年二月十三日。娶王氏,生于同治元年(186年)十一月十三日,生子三……”帅师傅家境贫寒,过继子帅京正。他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