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千百年来,人们对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坛。有人作过调查,我国各地有80多处取名为“杏花村”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杏花村”有以下几处:山西杏花村在汾阳县东部,自北朝以来,就以产“汾酒”著名。村中有一口“神井”,井水“味如醴泉、甘馨清冽”,取水酿酒,馥郁芬芳。该村盛产的“山西汾酒”,为全国80家名酒之一。山东杏花村就在水讲英雄故地的梁山脚下,阳春时节,满村杏花怒放,素有“杏林飞霞”之称。江苏杏花村位于南京城西…  相似文献   

2.
蒲坂桑落酒     
在我国古代璀灿的文化中,酒与诗是紧密相连的。三国建安才子曹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诗不仅使人们想起了名誉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当今在人们心目中只有茅台、汾酒、五粮液等八大名酒,岂不知在古舜都蒲坂,今永济市内出产的桑落酒,源远流长,古今传盛名。  相似文献   

3.
崔欣 《丝绸之路》2011,(7):20-25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如此描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旧盛行。  相似文献   

4.
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这样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杳花村。”它将人们对生与死永恒的怅惘,倾注于清明节所特有的习俗——扫墓中。  相似文献   

5.
宋朝谢枋得(1226~1289)所编《千家诗》中有首署名为晚唐杜牧(803~853)作品的《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未见于杜牧的《樊川文集》、《外集》及《别集》,也未见于《全唐诗》。大概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6.
今日各地的杏花村其实都是托名杜牧《清明》诗的文化附属品.今存3首唐诗、25首宋诗与词中都曾吟到杏花村,但它们全是文学意象,而非地理名词.载籍最早记录的地理杏花村在南宋时代的南京,但它与《清明》诗和杜牧都无关系.约于明代中期(1500年左右)安徽贵池城西才出现与《清明》诗和杜牧有因果关系的杏花村.清代以后,文化杏花村不胫而走,与地理杏花村相结合,遍布全国.杏花村文化是象征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共生的产物,它的起源并不具有史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清明雨     
清明,是燃着亲情的一炷香,也是斟满忆念的一杯酒。袅袅香烟萦绕着多少人生往事,盈盈酒杯盛下了一个民族的魂魄。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每个人的清明都牵系着他的血脉,珍藏着他的人生底片。晚唐诗人杜牧曾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出一幅千年前的“清明放旅图”。我想,这首词平意远的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因为它写活了人生旅程中的落魄、困顿、乡愁和追寻,写活了伤感和希望。那在天地间纷飞的愁绪,那在迷中透露的清丽,虽已遥隔百代,仍然如在目前———人们的心扉,人类的情感,有时是不受时代…  相似文献   

8.
牧童遥指处     
熊仕喜  木子 《旅游》2012,(4):11
一首诗让一个山村名扬天下,诗名叫《清明》,村是杏花村。这次我到了贵池,游赏了杏花村。一位牧童横坐牛背,一手持绳一手挈帽,牛自奋蹄尾正摆;还有一牛斜卧绿草中,耳朝前、眼圆睁,不知是不是远方传来的牧笛引起了它的注意。这是村口的一组乡村牧牛图塑像,雕像后面的牌楼顶上书着"杏花村"三个大字。  相似文献   

9.
苏冰 《旅游纵览》2010,(4):60-62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清明》,将清明节惆怅伤感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然而十里溱湖的清明,却与诗人笔下的意境大相径庭,这里的清明时节,张扬着生命的活力,挥洒着炽热的激情,灿烂成一个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0.
清明粿     
正"清明馃"也已跨越节日,不为清明节日所独有,悠然进入城区,外卖可得,俨然时令小吃,却已难觅少时的味道。清明时节,除了慎终追远、郊游踏青以外,印象较深的还有来自乡间田野的风味——"清明粿"。"清明粿",坊间又称"清明果",顾名思义,意为清明时节的特色小吃,实质上不是一种植物果实,而是一种时令糕点。在乡间,人们喜欢采集初春时节的田间野菜,和上糯米粉,加入各种馅料,包裹成粿,在饮食中吸呼着春天的气息。由于此"粿"易得,再打上清明的烙印,就随着节日而风靡,遂成清明时节的地域性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1.
黄崇远 《文博》2007,(3):94-96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忌日;前年的今天,刚过完八十六岁寿辰,母亲便与世长辞了,两天后是清明节正日。清明这个词与母亲实在太亲近了,不仅清明时节来清明时节去,回忆母亲的一生,也唯有清  相似文献   

12.
韩拴柱 《旅游》2002,(6):12-13
大千世界.越是神秘的地方往往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听说库车有个天山神秘大峡谷.清明时节.出于摄影创作的冲动.便相约了乌鲁木齐几个有名的国画家一同前往。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2008,(4):128-130
清明节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可作清明的别称,又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2008年,清明节首次作为法定节假日,与4月5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日)连在一起,形成三天假期。  相似文献   

14.
何文珺 《神州》2012,(7):98-101
翻译家屠岸对济慈的诗钟爱成癖,同为诗人的他一直行走在济慈的生命中,因为诗人间的灵犀相通他与另一位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徐志摩在灵魂和诗情上邂逅,一生为爱为美为自由,直至用生命诠释了浪漫主义美学。在人们眼中,诗人早已蜕变成那最后的十四行诗,遗世  相似文献   

15.
<正>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纪念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本人收藏的房地契中有一些县名是以先烈的名字命名的,是当时人们对他们的纪念。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四张,以表达一个收藏人对先烈们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气清景明,清明标示着一年中空气清爽、草长莺飞、景色宜人的时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绝无仅有,除了农事之外,清明还有扫墓、踏青、祭祀等特殊的内涵,东北各族人民过清明与我国其他地区有相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而形式上又有一些特有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不少人一直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  相似文献   

18.
屈润婷  任延坤 《神州》2013,(20):7-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她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二三千年以来,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提到古代诗歌,我们最先想到的总会是唐宋。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与唐诗比较,宋代大量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因为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宋代的诗人自然也就多了忧国、忧民的感份隋怀。唐宋诗歌各具特色,对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愈演愈烈,于是,在明清时期便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一大争论热点——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19.
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汴京清明时节街市景象和社会生活情况,其中又极为细腻地描绘了汴河上的大木拱桥——虹桥。  相似文献   

20.
燕子     
<正>清明时节,携孙儿游山海关,自上世纪70年代定居秦皇岛以来,春游关城已成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