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梦奎 《百年潮》2007,(7):18-22
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本刊特地走访了王梦奎、朱育诚、王光明三位同志。他们都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王梦奎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是赴香港出席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及庆祝活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朱育诚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作为中英香港回归接收仪式及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委员和安全保卫小组副组长,做了大量具体准备工作;王光明时任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中方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总领队。他们从各自不同角度,讲述了那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一幕。  相似文献   

2.
盛开的紫荆花3年前我曾去过一次香港,这次算是第二次。出发前我有个想法,就是想去体验一下自己的感情和感受会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是想对比一下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1995年七八月间,为迎接香港回归,根据文化部的安排,甘肃敦煌艺术展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举办。我...  相似文献   

3.
杜扬 《贵阳文史》2007,(6):77-78
弹指一挥问,香港回归祖国已10年。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小组主编、计佑铭统筹、孙重贵执编的《香江历程》向香港回归祖国10年的生日献上了一分厚礼。我于百忙之中抽空浏览此书,自豪、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一位年过八旬且患有心脏病的老人为一名只有一面之交且年龄相差38年的政协文史工作者四处奔走寻找所需的书籍,由于没有那本书的详细情况,他没有找到,继而去信说明:“在你信中提到一书,我在香港几间大书店都找不着。你要写清楚出版商名称。以便再查找。”那位文史工作者收到信后,颇觉不安,去信婉言谢绝了此事。未过多久,老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化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我省新一轮修志工作,在省人事厅继续教育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10月11日,全省地方志系统31人参加了由香港大学承办的为期一周的修志业务高研班培训学习。我们通过听讲座、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对香港的史志编修和文化建设等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香港各界人士对方志工作热情关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进入了历史新阶段。现在香港史学工作者已经着手对香港回归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记载和研究,香港史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香港本土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同时已经出版了《香港史新编》。香港…  相似文献   

6.
杜扬 《贵阳文史》2009,(6):55-56
《香港与祖国同行》是全国政协文史委香港小组继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年,撰写《香江历程》之后,又一部关于香港历史的力作.也是第一部关于香港与祖国关系史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倾注了作者爱国激情的关于香港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近现代命运的史诗,是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7.
COCO 《风景名胜》2008,(3):100-100
关键词港澳购物游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港澳游的热度开始升温,由于香港有"购物天堂"之称,因此很多人去香港都是观光兼购物。尤其是1996年,人们对香港的兴趣一下子大增,访港旅游人数达1170万人次,香港旅游收益达845亿港元,旅游业已取代纺织业成为香港赚取外汇最多的行业。1997年,香港回归,赴港游限制放宽,香港游似乎变得可以亲近了。  相似文献   

8.
徐学 《环球人物》2020,(1):106-108
1994年,我应香港岭南学院(现岭南大学)之邀,去作三个月的访问学者。那年之前,曾到过香港几次,来去匆匆,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对它更多的印象,倒是来自上世纪80年代研究生课程里的中国新文学,那里的作品对香港有不少描绘和慨叹。五四新文学作家鲁迅、巴金、胡适、许地山、茅盾等都到过香港,他们看到了这个岛屿的殖民色彩和畸形发展,下笔描述所见所感,总是贬多于褒。  相似文献   

9.
北京文艺学会举行“香港文化”座谈会为庆祝香港回归,北京文艺学会邀请首都部分学者、诗人、报刊主编、记者等,在首都图书馆座谈“香港文化”。座谈的主要内容包括:香港文化的多元性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问题,“一国两制”与文化政策问题,等等。很多同志还结合以...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香港     
鲁迅与香港鲁迅一生到过三次香港,都是在1927年。第一次是1月16日乘轮船从厦门去广州,17日经过香港;第三次是9月27日,也是乘轮船由广州去上海,当日夜半路经香港。这两次都是路过,算不得“去”,只能说是“到”。唯一算作“去”的一次是第二次,这一次是...  相似文献   

11.
搜集、整理、出版地方文史资料,是历史赋予我们基层文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我们须以极大的热情去实践,去探讨,研究和解决其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以求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在文史资料这座百花园地里,经历过培植浇灌的辛勤,享受过姹紫嫣红的喜悦,也出现过"天干地渴"的"阵痛",这主要是文史资料工作如何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做到春色满园。于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积极进行尝试和探索。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一条比较切合基层文史工作和经济发展实际的路子,即:改以县文史委员会一家出版…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07,(7)
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发展的新纪元。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本刊特地走访了王梦奎、朱育诚、王光明三位同志。  相似文献   

13.
日前,香港旅协中国内地总监黄斌元先生提示到港旅游的人们,购物最好选择有“帆船”标志的商店。他说“在刚过去的1998年,内地大约有超过250万人次到过香港旅游或公干。他们当中,相信许多人都对香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我们也接待过几位因购物被骗、败兴而回的旅客。”据调查,过半数的内地旅客都把购物列为去香港的首要目的。款式新颖、品种繁多、价格合理的商品,在香港比比皆是。在眼花缭乱之际,商店门前有没有香港旅游协会的帆船标志,就可以是作出选择的因素之一。万一在这些会员的店内碰至怀公平的待遇,旅客可马上打热线…  相似文献   

14.
我看见香港有一段时间沉醉在梦中,很多人拍电影赚到钱,可是他们没有把赚到的钱投回给电影,赚到钱之后都去炒楼,这是我这十几年看见的最心痛的一点。我们原地踏步很多年了  相似文献   

15.
一个年轻气盛的香港人,踯躅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街头,时不时摁一下快门,拍下了这一组沧桑老人的照片,他们与他一样,都是身处异乡的人们。然而,他们来自何方?谁是他们在故乡挂念的人?包括这位年轻人。一个香港人意味着什么?年幼时他随父母定居香港。他形容海南文昌县的外婆家,如同《红色娘子军》中的椰林一样美丽。后来我去过这个地方,觉得不像他说的那么神奇。  相似文献   

16.
“天有不测风云”,在举国同庆香港回归那段时光,如何做好北京、香港两地的天气预报,为庆典活动提供准确的天气情况,成为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当全球的华人将目光都投向香港回归盛大庆典时,而他们的目光却聚焦在一张张卫星气象云图……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祷告香港顺利过渡每一个到香港的人都会来到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美丽景色。这让我想起,10年前,我也同样站在这里,进行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十年过去了,虽然眼前的景色依旧,但是每个人都清楚香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身处这改变核心的就  相似文献   

18.
在喜迎香港回归四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昨天我们欢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今天我们又在这里成立香港国酒茅台之友协会。香港茅台之友协会的成立,是我公司历史上,也在香港历史上、在我国白酒史上和酿酒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必将对促进香港和祖国大陆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公司的发展和贵州茅台酒品牌的提升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7年7月2日,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第二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原总督府举行仪式,行政长官董建华向安子介、霍英东等12位对香港回归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香港知名人士颁授大紫荆勋章。在1984年至1990年起草香港基本法的7年时间中,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后至1997年7月1日的13年香港过渡时期,安子介不知跑了多少次香港─北京,北京─香港,安子介把他的聪明和才智,写进了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历史新篇章!有人说,安子介是个谜,要看清安子不容易,因为,他太丰富了。安…  相似文献   

20.
李家泉 《百年潮》2007,(10):66-67
10年前的7月1日,祖国的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在全国人民的一片欢呼声中胜利回归了。10年后,2007年6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用25页篇幅,分若干部分探讨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它的姊妹杂志《财富》1995年曾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导致其毁灭。”如今《时代》周刊承认:“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6月17日,英国路透社报道说,仅仅“过去三年来,香港就实现了平均7.6%的经济增速,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最快的”。香港美国商会会长梅三乐日前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也说:“在今天看来,香港的前途一片光明。”这一切都说明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