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北平 《沧桑》2014,(3):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战后英国政府积极摆脱战争对自身的影响,在经济、政治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战后上台的丘吉尔政府为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战后长期的共识政治(经济)的局面。丘吉尔政府时期英国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国际收支平衡改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且为保守党政府连续执政13年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学术界战后英国的经济史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未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把国外学术界对此时期的经济历史介绍到国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刘杰 《史学月刊》2005,3(2):57-63
共识政治是战后英国政党政治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成因不止一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导致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并由此导致轮流上台执政的两党领导集团阶级属性的趋同 ,此为共识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凯恩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共识政治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推动力。英国议会民主的宪政体制则是战后共识政治产生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赵北平 《沧桑》2014,(4):56-58
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保守党政府在共识政治下重新执政的年代。保守党在重新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与前任工党政府类似的经济措施,但两党的经济共识是不彻底的,保守党在具体的政策层面显示出与工党政府许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保守党在需求管理中大兴货币政策。通过大量使用货币政策,保守党政府成功应对了战后英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促进了战后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5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罗平汉1954年12月,一贯追随美国反共反华的日本吉田政府下台,代之以奉行“自主国民外交”的鸠山一郎上台组阁。鸠山执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鸠山内阁都处于战后日本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锐 《世界历史》2004,(6):63-73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 ,在英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私有化运动。英国私有化有一个压倒一切的终极目标 ,即通过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打破战后的共识政治 ,实现英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塑。具体表现为 :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 ,私有化代替国有化 ,大众资本主义代替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终极目标基于新右派理论 ,愈来愈激进的私有化进程是其主要表现 ,工党修改党章“第 4条”标志着新共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战后日本政治发展史上,执政8个月的片山内阁和执政18个月的村山内阁作为“万年在野党”——日本社会党史上的两次重要执政尝试,虽然都以联合政权的形式存在,执政时间都不长,执政期间社会党也未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它们处在社会党发展史上的不同时期,上台执政有着不同的国际国内背景,它们的后果及影响也不同。因此,分析这两届内阁的区别对探索日本社会党由盛转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全面研究战后日本政治也是很好的补充。  一、片山内阁与村山内阁诞生的国内外背景片山内阁是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铁幕”尚未拉开,世界民…  相似文献   

7.
刘金霞 《世界历史》2007,(2):132-134
作为政治民主化的先驱,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英国政党政治因此成为学术界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作为现代政党政治的开创,从历史上看,英国一直推行两党政治——自由党与保守党交替执政。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却一举取代自由党而与保守党轮流执政。那么,有着数百年政治根基、曾叱咤英国政坛的自由党为什么会突然衰落呢?学术界对此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见仁见智的各种观点。有人认为工党的兴起削弱了自由党的阶级基础,加速了自由党的衰落;有人则坚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迫使坚守“自由放任”原则的自由党被淘汰出局;还有人认为是一系列偶发事件和人为因素使自由党猝死。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新《英国政党政治的新起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自由党的没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独辟蹊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人手,深入分析了自由党衰落的前因后果。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国内学术界对英国政党政治史的研究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上期谈到,如果说前英国首相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打造的“战后共识”影响了战后英国政治生态近三十年,那么近日逝世的撒切尔夫人当年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便是这个共识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开创了诸多“世界第一”的国家,英国在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给人类留下了丰富遗产,英国历史也始终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学术界对于英国史研究的重视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蒋孟引所《英国史》无疑是一部开山之作。但在该书出版后的十多年来,国内外的英国史研究又有了许多新进展和新成果。新世纪之初,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反映当今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  相似文献   

10.
郑凤华 《沧桑》2013,(2):116-118
2007年6月,托尼.布莱尔向英女王正式递交辞呈,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执政生涯。作为政坛上最年轻的首相以及工党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布莱尔在经济改革和建设方面的成就给英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主要是从新工党宏观、微观经济政策的革新,新工党理论指导——第三条道路的研究以及与保守党政策的关系三个方面做了探讨,最后从对新工党政策的评价出发,总结了学术界关于布莱尔政府的不同看法。自1997年上台执政到其离职,这十年间英国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经济上表现出的高增长率以及社会稳定、充分就业等都证明了布莱尔新工党的成功,批评与肯定并存。  相似文献   

11.
宋良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1):94-105,159
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棘手且无法回避的敏感问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呈现“政经分离”的特点:政治上保守慎重,强调与台湾当局保持距离;经济上积极主动,努力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英国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不仅考虑到台海局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也受英国重商主义传统与灵活务实外交思维的影响。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经分离”政策,使其在兼顾自身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加剧了台海局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金卫星 《史学月刊》1999,(4):102-1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历经了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至十年“文革”前,是揭露、批判“门户开放”政策的侵华性质阶段;(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O年代中后期,围绕“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问题展开学术争论阶段;(3)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在争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具体研究阶段。目前史学界虽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性质、作用基本形成共识,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研究视角和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化理论”:“进步”观念的现代发展本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70-80年代盛行的“现代化理论”,对开放改革的中国学术界来说,起了一种震聋发聩的作用。“现代化理论”并非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西方学术界,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学者,在探讨第二次...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随着国际人口迁移的加剧,对国际移民的研究备受关注。西方一些政治学者就"国家"、"政治"或"政策"在移民现象中的作用提出了"移民政策理论"。本文试图运用以"利益导向"理论为基础的"客户政治"模式对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转向紧缩的移民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希望增加移民的利益集团通过参与决策进程,在大选中运用"族裔选票"等手段来影响政府决策;而倾向紧缩移民政策的广大民众却因缺乏组织性无法有效地向政府施压,从而在移民问题上建立了"客户政治"模式。但随着80年代后期移民问题的公开化,这一政治模式趋于瓦解。澳大利亚主要政党为了迎合选民需求在上台执政后开始实行紧缩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历史研究中,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不独由于他连任届数最多,执政时间最长,更重要的是他推行的内外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对战后的美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我国学术界一向对罗斯福予以关注。在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队伍中,邓蜀生...  相似文献   

16.
<正>二战后的英国由于经历了19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因此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物资匮乏,经济停滞,失业率飙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自17世纪以来英国所形成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濒临瓦解,深陷失业和贫困泥潭的英国人民对社会政策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艾德礼政府提出要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战后共识"为基准,建立面向全体英国国民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江静 《文史天地》2006,(7):8-12
他是一个有着独特的执政理论、独特的执政举措、独特的政治风格和言行的独特的人。他敢向整个西方世界叫板,虽被西方世界领导人骂为“疯子”却仍特立独行。自1969年9月通“过九·一革命”上台担任利比亚最高领导人,至今已三十余年,故被称为沙漠政坛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史研究热潮的引领下,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探讨美国与香港的历史关系。受"新冷战史"研究的启发,一些学者着重研究美国涉港情报、文化活动和美国政府对港禁运政策,为美港关系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方向。以传统国际关系史研究范式书写美港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讨论美国政府如何介入涉港问题,进而制定和实施香港政策。因视角、立场存在差异,中国内地、香港和美英两国的学者,就罗斯福对香港战后地位所持态度、香港日军受降之争、美国对港政策转折点等问题,形成了不同意见。本文根据两类研究范式,梳理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剖析学者们就若干重要问题形成的共识与分歧,呈现美国视野下转变中的香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是否存在新殖民主义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公案。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合著的《英美新殖民主义》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本书是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于199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不仅60年代70年代存在新殖民主义,今天也存在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只要有资本主义存在,就有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根源。英美两国是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推行者。本书考察了战后英美新殖民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了新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这是中国学术界研究新殖民主义问题的第一本专著,是理…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人物为线索回顾战后日本走过的历程,那么,吉田茂作为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则名列第一。他在战后初期长达七年零两个月的执政期间,为日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在任期内,他制定和推行的一些方针、政策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日本政治、经济发展规定了走向,即后人所谓的“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