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东希腊化文明指亚历山大东征中亚、印度之后在这一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明。它是希腊化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一文明的主要创造者是先后在这一地区活动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人。他们虽然孤悬远东,难免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仍然坚持希腊文化传统,保持他们的民族特征,从而和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同时融合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的多元文明。该文明对当地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在中亚和印度西北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以阿姆河为中心的"希腊—巴克特里亚文明圈"或"远东希腊化文明圈"。这一地区正好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该地区的文明遗产借助于丝绸之路的辐射作用迅速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化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接触与交融。  相似文献   

2.
帕提亚人是古典作家对阿尔萨息斯王朝缔造者的统称。就文化渊源而言,他们是源出于斯基泰草原的游牧者。帕提亚人入侵希腊化世界的塞琉古王国并创建政权,以此为标志开始了其希腊化进程。他们的希腊化表现在对希腊化钱币、希腊语、希腊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接受,以及与希腊人联姻和争取与帝国内部希腊人保持友好关系等方面。帕提亚人的希腊化不仅有客观的历史背景层面的原因,同时也出于统治者对自身政治利益和文化审美等的主观考量。与当时其他希腊化国家不同,帕提亚人的希腊化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上层化和表象化等特点。理解帕提亚人自身的文化属性,是考察其希腊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帕提亚王朝在起源背景、政治军事结构、城市建设、官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乃至文化发展趋势上与传统"希腊化王朝"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并得到古典文献、出土钱币和其他实物史料的充分印证。与国内学界不同,国外希腊化研究者在论及帕提亚王朝时较为谨慎,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该王朝在希腊化世界的"异质性",及其"隔断"希腊—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王国与东地中海希腊化世界政治文化联系造成的深远影响,并未将其列入"希腊化王朝"、"希腊化国家"之列。实际上,正是帕提亚王朝的崛起掀开了希腊化时代东方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全面复兴的序幕。因此,对于由东方民族建立的帕提亚王朝,"希腊化"的研究视角难免失之于偏颇,无法客观地反映该王朝在文化起源、主流特征和发展趋势方面鲜明的非希腊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丽霞 《沧桑》2009,(2):43-44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希腊化文化异常繁荣,亚历山大里亚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当时地中海区域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它的繁荣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托勒密王朝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及王国内部政局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恒 《世界历史》2004,4(3):101-108
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始于 1 5世纪或 1 6世纪的某段时间。事实上 ,二千多年前就出现过这种全球化进程的类似物———希腊化。本文根据现有资料 ,论述希腊化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 ,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将昔日的希腊化概念和今天的全球化概念作一比较 ,说明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沈爱凤 《丝绸之路》2012,(16):96-100
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本土和地中海东部海岸,建立了许多希腊化的都市。西亚的希腊化古城的文化和艺术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纽带,通过这些中间环节,许多地中海周边和西亚(如古希腊、安息、波斯等)的建筑样式和艺术造型传播到了遥远的中亚和东方,而来自东方的丝绸也传播到了西方。本文选择一些西亚古城阐述希腊化时代的城市艺术。  相似文献   

7.
希腊—巴克特利亚是丝绸之路中段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曾经被纳入古代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之后,分别为塞琉古王国、希腊—巴克特利亚(大夏)等希腊化国家所统治,因此亚历山大东征所带往东方的希腊化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亚文明。本文对巴克特利亚的希腊化艺术进行了概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希腊化”(Hellenism)一词,又作“希腊主义”,为19世纪德意志历史学家德罗伊森首创,用以概括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亚历山大东征而开创的一整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特点。其后,“希腊化时代”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发起东征,终于公元前30年屋大维攻灭埃及托勒密  相似文献   

9.
孙小清 《沧桑》2013,(3):112-115
多元文化主义有两个核心理念:保障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平等以及保护和发展文化、种族的多样性。2001年10月11日,具有三重文化背景(印度文化、前殖民地文化和英国文化)的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似乎证明多元文化主义正在文学领域得到有效实践。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才是真相:无论是奈保尔的获奖还是他本人的作品都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巨大讽刺。在现阶段,由于殖民统治的深远影响,上述两个理念根本不可能实现。此外",多元文化"只是旗号而已",政治统一"才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0.
希腊化时代史学按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希腊化初期、盛期和希腊-罗马时期三个阶段。初期是希腊化史学兴起阶段;盛期,由于空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使得人们的视野与认识都大大提高,加之东方君主制度的盛行,出现了所谓的“博学史学”、“考据史学”和“地方志”;到了希腊-罗马史学融合时期,整个地中海世界都处于罗马之鹰的笼罩之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总之,这一时期是总结的时期,而不是创造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德国统一后成为一个非典型移民国家。为应对外来移民文化与本国主流文化的整合问题,联邦德国形成了一套文化多元主义政策:一方面尊重和包容移民文化,另一方面要求移民必须在文化上融入主流社会。文化多元主义在文化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和宗教领域中的贯彻促进了德国非典型移民社会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2.
夫余社会结构、性质及其归属,是东北史研究中分歧较多的问题。作者从一体与多元对夫余社会的内涵进行研究,突出了在夫余社会中的中原文化的含量与地位。认为夫余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以城邦为特点的种族奴隶制的类型。并把对夫余社会个体的研究与对东北、全国的政体结构的研究统一起来。认为夫余是在当时我国一体之内的障塞以外的边境地区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具有一体、多元、民族,区域、交融诸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涧县李家崖东周秦墓进行了重新分析探讨,认为墓地以战国晚期为界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墓地性质为晋系文化遗存。第二阶段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墓地性质为秦文化遗存。这一考古现象与文献记载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沃尔班克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学家之一。他发表过大量学术著述,其中《马其顿史》(3卷)一直被视为马其顿和希腊化史领域的扛鼎之作。他为波里比阿《通史》所写的疏证达二千余页,系统研究了波里比阿著作的风格、结构、写作时间等专门问题,并对希腊化史多有涉及,被人们誉为里程碑式的巨著。新近出版的《希腊化世界》是作者在大量文献、铭文以及纸草文献的基础上,对希腊化社会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虽然篇幅有限,但汲取了二战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堪称希腊化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本文旨在对沃尔班克的生平与学术贡献作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在现代化国家的政治诉求框架下,存在着"一元一体"的"单一国族"重塑与"多元一体"的"国族"重塑的争执。马长寿先生依据自己长期的西南民族研究实践,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案,即"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国族"重塑理论。他将中国各民族演进史引入进来,在批判将"同化"等同于"汉化"和"国族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主义同化"的原则和标准,认为此是解决文化多元与政治统一矛盾之合理方法,两者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历史货币四大体系世界历史货币来自四个独立的文化源头: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和中国。这几个体系在历史上曾互相交叉与影响,如希腊古币与大夏币,墨西哥鹰洋与中国龙洋。到了现代又进一步借鉴与融合。这种影响和融合往往与政治和军事密切相关,亚历山大帝国把希腊文化带到了中亚和印度,阿拉伯王朝把伊斯兰文化带到北非和西班牙,西班牙殖民者又把地中海文化带到了拉丁美洲。(一)希腊罗马体系:这一体系最早的硬币是公元前七世纪小亚西亚利底亚的流用金币。后来进入希腊化时代,包括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埃及、古犹太和眺尼基…  相似文献   

17.
<正>巴克特里亚王国(Kingdom of Bactria)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从塞琉古帝国独立出来的东方希腊化王国。它位于中亚腹地,其核心区域位于今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处于亚洲大陆交通的十字要冲之地。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亚地区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区,它不仅保留了古希腊文化,还创造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同时融合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成为犍陀罗文化的始祖之一[1]。巴克特里亚地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承担着中转站的重要作用,探究巴克特里亚历史,对中亚历史、丝绸之路和古代文明交流等相关历史议题,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自希腊化时代以降 ,由于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和希腊化、罗马等君主国的兴起 ,批判雅典民主制度的思潮得到了发展。无论是在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等人笔下 ,还是在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西塞罗或者罗马帝国时代的普鲁塔克等人的思想中 ,雅典民主更多地以混乱、刻薄、无法制的暴民政治面貌出现。西方学者今天对它的肯定不过是民主政治再度符合了他们的需要。因此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现实的需要往往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9.
刘鲁 《人文地理》2023,(4):148-155
多元文化视角是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渠道,文化比较亦成为旅游研究的共性思维。文章以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为例,探讨多元主体作用下旅游对乡村空间的重构作用,重新审视乡村旅游与多元文化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沟村旅游发展受到基于不同文化的内外部精英的共同作用,本土精英的回流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不同文化性质的主体促进了乡村业态、空间组织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外来社会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协商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形成具有中西文化结合特征的旅游空间。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主体不断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多元文化融合,逐渐摆脱“我者”和“他者”的文化隔离。在共同诉求的驱动下,村集体、村民与外来经营者实现社会空间的融合,组成空间生产的“共同体”。研究以期为优化乡村旅游的组织形式、乡村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地关系的协调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叶超  陈明星 《人文地理》2012,27(6):31-35
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