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政治变动和社会运行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所以,政治史和社会史也必然是历史学的主体部分。20世纪以前,中西方史学界始终是政治史一统天下,此后在否定政治史中社会史兴起。社会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否定政治"、到研究实践中"悬置政治"、再到逐步"融汇政治"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樊倩倩 《区域治理》2022,(3):193-196
以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为主要对象,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概念、途径和内容的分析入手,深刻分析了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助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契合性、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特点和"学习强国"平台的独特优势充分说明了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助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可行性,进而思考了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助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卢立磊 《神州》2012,(21):154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一种"软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软约束"及它所具有的多种"软性"管理方式上。我国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一直实行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一种"软管理"方式。那么,都是"软管理"形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究竟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谓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  相似文献   

4.
吴德标 《神州》2012,(9):72
加强和推进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是满足新时期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应追求"实"和"新"、改进工作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阶段,大学期间的政治参与对其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在校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呈现出较高的政治认知水平,积极的政治参与态度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存在"政治冷漠"现象,政治认知"负面化"",两极分化"现象等问题。本文从政治体制、历史、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从国家、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提出了合理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还推动了上古政治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历史学长时段的视角,探讨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行为,认为"政治冷漠"不是海外华人固有的特性。自15世纪有华侨社会以来,就有华侨政治活动,他们并不回避政治,而是积极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华侨社会备有自身特点的政治组织,政治活动相当活跃,利益斗争也颇为复杂、激烈,但华侨社会是通过"个别接触"的方式来向官府表达其诉求或影响官府政策的。近代华侨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其所在国政治体系的发展变化,造就了近代华侨社会"政治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华侨社会在侨居国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大团体政治。20世纪上半叶,华侨政治发展到高潮,在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作用下,近代华侨政治活跃的表现是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它超越社会阶层、经济能力和教育程度的一般规律,而且政治诉求、议题和目标也趋于多元化。华侨政治活动的多层次并不局限于华侨社会之中,而是跨越了民族和国界。  相似文献   

8.
正政治文化现象和关于政治文化的探索由来已久,但一般认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1911—2002)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在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的春秋时代,宋襄公高举"仁义之师"的大旗,奉行仁义道德政治,结果落得兵败身亡的结局。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宋襄公实际上采取的是理想主义伦理政治观,而春秋是现实主义横行的时代,是权力政治主导的时代,是以"无义"为标签的时代。伦理政治在现实政治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显得不堪一击。可以说,宋襄公"仁义之师"的覆灭是伦理政治对现实政治的败退,是理想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失败,是应然追求对实然演绎的退却。  相似文献   

10.
景海祥 《神州》2012,(9):34
政治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政治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政治教学方式,使政治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政治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1.
吕博 《历史研究》2016,(4):28-44,189,190
头饰是唐代统治者及其他政治人物构建文化身份、表达权力、缔结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象征符号,与政治局势的变化关系密切。唐初武德、贞观年间,流行"平头小样"、"花搭耳帽子"、"魏王踣样"、"赵公浑脱帽"等。武则天革命后,颁行"武家诸王样",反映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意图,也是其构建新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重要举措。中宗复位后,于景龙四年颁行"英王踣样",属于其晚年树立政治权威、重建李唐天下的手段之一。开元中后期,玄宗颁行新头饰"长脚罗幞头",目的是为了改造权臣张说的头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此时君进臣退的政治生态。"山子军容头"是中晚唐最流行的头饰之一,乃宦官势力之体现。唐代头饰变迁的进程,投射出唐代政治嬗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澳门回归十年来的政治发展是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在政治层面的生动体现。"一国两制"为包括政治在内的澳门发展提供了体制优势和巨大支持。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澳门特区实行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存在"民众的统治"与"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与民众权力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雅典民主政治既非"民众的统治",也不是"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而是民众与政治领袖的共治.民主政治权力为民众和政治领袖所共享.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作家从维熙曾这样概括他的老邻居兼文学前辈萧军:"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萧军在与众多历史人物的"牵涉"中,与胡乔木的交往却极特别。两人凭"文学"里的"政治"神交,因"政治"下的"文学"相识,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激辩,最终超越"政治"以"文学"的名义笑泯恩仇。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不单是个体生命的偶然交集,更是历久弥新的"文学与政治"话题、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方志理论     
《沧桑》2012,(2):136-139
论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王晖在《安徽地方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探讨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1.方志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作用于二者之间的正是所谓"政治文化"。方志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产物。方志是伴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颜贵彬  李永烩 《区域治理》2022,(12):179-182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作为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待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待巩固等问题.为更好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除党和国家在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以及高校在育人领导和责任制度、考评...  相似文献   

17.
以权力弥散、政治参与多元为特征的国家治理形态,是法兰克加洛林时代留给中世纪欧洲的一大政治遗产。查理曼的敕令《广训》和兰斯大主教辛克马尔的政论《宫廷治理》对"训诫"话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现世政教生活原则以"职分"为核心的特别理解,体现了加洛林君主与治下政教精英之间的合作性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构成了加洛林"合作政治"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加洛林时代国家治理活动的基督教化,标志着欧洲中古"神权政治"的正式奠基。  相似文献   

18.
张涛  马志刚 《旅游纵览》2013,(10):221-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的养成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教育并理论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5,(2)
从古至今,西方政治哲学有其共同的价值关怀,即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如何使"人"存在于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与孤立的"人"相对立的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因此,"国家"与"人"就成为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思辨的对象。本文中,笔者对西方政治哲学进行梳理,将西方政治哲学家对"国家与人"的认识归纳为三类,即偏向国家的整体主义哲学、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哲学、弱化国家与个人的基督教政治哲学。通过梳理,笔者发现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往往忽视了"国家行为"问题,他们大多只看重共同体应该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倾向于谁,将他们看成对立的状态。根据鲍桑葵(Basanquet)关于国家行为方面的哲学理论,国家目的与人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现最美好的生活,而国家行为则是实现最美好生活的手段,它使国家与人保持着互动、弹性的关系,并为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秦统一所确立的政治体制模式,以往习惯使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表述。其实,儒家所尊的"大一统"指系之于一,不仅属于经学叙述,亦是逐渐建构的上古帝王世系下的历史叙述。"大一统"政治理念具有包容性:不但对应上古"天子—诸侯"政治模式,且涵盖秦的"皇帝—郡县"政治模式。秦的统一,包含对周室政治成就的承继。然秦并不满足于再现"一统",更远溯五帝,宣扬帝国成立所具有的跨越式、变革性政治成功。在上古史的发展脉络下,"并天下"而非"大一统",或许更能凸显秦统一的军事成就与帝国建立的政治伟绩。秦或许不曾想到,"承秦"而复称"并天下"的汉,在随后转而重视"一统"的政治表述,并将秦从"大一统"政治谱系中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