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近世思想史的研究不足之處中國近世(宋元明)思想史的著述框架,主要由精英人物和高深理念的論述所構成。整體上多以宏觀概論的態勢出現,内容則以理念的認定和敍述以及思想流派的演變為主。這些著述的研撰策略,多是以大面蓋小點的,粗線條見大輪廓的,大膽假設形態的。  相似文献   

2.
<正>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浙江會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書院;並為和州永清縣與亳州编寫縣志及州志,又编寫《湖北通志》。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對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關於這  相似文献   

3.
<正>正史之校勘,代有其人,有清以降,更是成果累累。關於《宋書》,除清人札記而外,近人專著即有張元濟《宋書校勘記》、王仲犖《宋書校勘記長編》、丁福林《宋書校議》以及單篇論文十數篇。新近又見陳爽先生《〈太平御覽〉引〈宋書〉考》一文(以下簡稱"陳文")~②,在將《御覽》所引900餘條《宋書》文字與今本《宋書》逐一比勘的基礎上,或掘剔訛誤,或出檢異文,或蒐考遺佚,對於今本《宋書》的刊謬補缺,可謂大有裨益。然智者千慮,難免一失,細審之下,其中亦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討論敦煌社邑文書的三則札記,第一則對""字釋讀,結合魏晉以來的碑刻資料和敦煌吐魯番文書,證明該字應當爲"三"的俗字。第二則對P.2717作研究,該文書涉及關於喪葬用車的具體規定,提供了敦煌社邑的另一種形態。第三則是對Дx.6053V定名的討論,該件當爲"行人轉帖",而非前賢認爲的"渠人轉帖"。  相似文献   

5.
正《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杜预注:"董,督也,有罪则督之以威刑。"旧多从杜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祭公之顾命》简12有"■之用威",整理者亦以杜注《左传》为据,将"■"读作"董"。(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页177)我们认为,"董"当读作"动",训作震动、惊惧。简本《祭公之顾命》为《逸周书·祭公解》的战国写本,与《夏书》皆属於《书》类文献语言,可相合观。清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學者郝懿行,字恂九,號嵐皋,山東棲霞人。他的农學著作《記海錯》,是古代山東地區唯一一部专门辨識海洋生物的著作。作者在書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山東半島沿海的水產及其特徵,為我們了解清代膠東半島人民對海洋魚類的認識程度以及當時的物產、  相似文献   

7.
近读《唐书》,随手得衍、误、漏字及标点错误十余条,今札记于下:(一)《新唐书》卷1《高祖纪》:“(武德六年十月)壬戍,右虞候率杜士远杀高满政,以朔州反.”(第16页)按:右虞候率为东宫宿卫兵长官,而诸州镇则另有虞候为衙前之职,《资治通鉴》卷190即作“右虞候杜士远”.胡三省于其下注云:“隋文帝于东宫置左右虞候府,掌斥候.是后州镇各置虞候,以为衙前之职,以备候不虞名官.”是“新纪”衍“率”字.  相似文献   

8.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温庭筠传》载:“温庭筠,赋……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日,由是累年不第。”为是。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苦心砚席,尤长于诗公卿无赖子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藕饮,酣醉终按:《新唐书》卷九十一《温庭筠传》亦载此事,“裴诚令狐缟”,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白居易自編一部類書,被稱爲《白氏經史事類》,又名《六帖》1,後世稱爲《白氏六帖》;孔子後裔、宋代孔傳依《六帖》體例續撰《六帖新書》,初刊時題名《孔氏六帖》。南宋末季,時人將二書合併刊刻,名爲《唐宋白孔六帖》2,也簡稱《白孔六帖》。自此,世間通行合刊本《白孔六帖》,而單行本《白氏六帖》、特别是《孔氏六帖》則難以尋覓。有關《白氏六帖》、《孔氏六帖》、《白孔六帖》(以下分别簡稱《白帖》、《孔帖》、《白孔帖》)的編纂、傳承、體例、版本及其價值等,胡道静先生《中國古代類書》均有論述3,本文主要考察單行本《白帖》、《孔帖》以及校補《白孔帖》的幾個具體問題。  相似文献   

10.
<正>《新唐書》卷一六九《韋澳傳》:"帝嘗曰:‘朕每遣方鎮刺史,欲各悉州郡風俗者,卿爲朕撰一書。’(韋)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紬次,題爲《處分語》。""十道四方志"究係何書,它與《處分語》又有何關係?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中:"澳奉宣旨,即采《十道四蕃志》,更博探訪,撰成一書,題曰《處分語》。"可見"《十道四蕃志》"實一專書名。而《新唐書·韋澳  相似文献   

11.
《史記·曹沫傳》記載了春秋時期魯人曹沫劫持齊桓公的事迹,但其間疑點重重,後人對於曹沫其人之身份、劫盟其事之真僞、會盟前之背景以及會盟後之結果多存爭議。本文從史源分析的角度入手,對《曹沫傳》的材料來源加以考查,並綜合其他方面的證據,對"曹沫劫盟"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12.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元和十一年(816)(裴)行立兵出擊(黄洞蠻),彌更二歲,及安南兵亂,殺都護李象古(後略)。據此,裴行立元和十一年奏請出兵征伐叛蠻,歷經兩年,直至安南兵亂爆發(元和十四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與裴行立關係密切,裴行立的文書有不少是柳宗元代寫,其中有《代裴中丞謝討黄少卿賊表》(簡稱《謝表》)一篇,是記載裴行  相似文献   

13.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是歲(元和十一年,816),(黄洞蠻)復屠巖州,桂管觀察使裴行立輕其軍弱,首請發兵盡誅叛者,徼幸有功,憲宗許之。"據此,元和十一年裴行立已在桂管觀察使任上。然而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訾家洲條載:"元和中,裴大夫創造亭宇……有大儒柳宗元員外撰碑千餘言,猶在。"本條"裴大夫"三字下注"名行立"。柳宗元所撰碑,即《桂州裴中丞作訾  相似文献   

14.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15.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16.
以慧皎《高僧傳》編撰的材料來源爲考察的立足點,由此不斷上溯,尋繹《高僧傳》在體例上的源自和精神上的指向,可以清理出一條"道安—僧祐—寶唱—慧皎"的演變線索。這條線索的意義在於能夠揭示《高僧傳》書寫範式成立的關鍵消息:經録是僧傳得以孕育成型的"母胎",從經録到僧傳,是佛教經籍背後著譯者角色,亦即人的地位,日漸凸顯的過程;《高僧傳》書寫範式的成立正是佛教內部從經典到人、從古到今學術嬗變的必然結果。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大學文學院圖書館所藏眾多古籍之中,不少原為著名藏書家、學者的稀見舊物,上有收藏者的題跋校語。現粹編其未見披露且較為完整的部分,显擇要撰寫釋文。一《水經注》四十卷,題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清乾隆黄晟刊本,汪辟疆批並跋是本為汪辟疆先生贈書。凡十册,每半葉十一行,行大字二十一字,小字  相似文献   

18.
<正>《新唐書》之史表共四部,其中《世系表》兩部,分别為《宗室世系表》與《宰相世系表》~①,其修撰者係北宋史學家吕夏卿~②。兩《世系表》以表格的形式記載有唐一代皇室及宰相的家族譜系,乃《新唐書》之獨創,對後世正史世系表的編纂有發凡起例之功~③。然功勞既大,爭議遂多,自其問世,尤其清末唐五代墓誌大量出土以來,繼有學者為之校補、考訂,從專著到單篇論文成果斐然,不  相似文献   

19.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貞元十年(794),黄洞首領黄少卿……陷欽、横、潯、貴四州。……乃以唐州刺史陽旻爲容管招討經略使,引師掩賊,一日六七戰,皆破之,侵地悉復。元和初,邕州擒其别帥黄承慶。"據此,陽旻由唐州刺史轉任容州的時間在貞元十年到元和初之間。《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一年(816)七月條:"戊寅,以隨州刺史楊(按:"楊",據《新唐書》陽旻本傳應作"陽")旻爲唐州刺史,充行營都知兵馬  相似文献   

20.
《魏書》列傳的家譜要素早已引起學界注意,但對《魏書》列傳編排在時代上的混亂則鮮有論者。魏收以前的紀傳體國史主要由李彪、崔光相承編纂,記載内容至少應至宣武時期,各卷人物編次原則是先依時代爲斷,再以事類相從。而魏收加入另一標準,即以家族爲傳,使《魏書》列傳編排呈現混亂局面。通過今本《魏書》中十卷左右即出現一次的"降臣傳",確認了早期國史列傳的年代框架,與此時代不合者則是魏收改作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