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珠江三角洲河湖密布,津渡是其重要交通方式之一。本文统计了珠江三角洲地方志中的津渡记录,利用ArcGIS可视化等方法,考察了期间区域内的津渡变迁情况。明中后期至清末近400年间,珠江三角洲津渡数量总体呈增加之势,其中清后期增速较快;津渡分布中心具有逐步向海岸线方向推进的空间特征,并在清后期形成了以番禺县为中心,以东莞、新会、香山县为副中心的区域分布格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滩涂扩张与海岸线南移,民众生存空间得以拓展;河床淤积与河流易道改变了通航条件,使津渡交通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商品经济的流通、农作物保鲜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为津渡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多重动力。  相似文献   

2.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梅莉晏昌贵龚胜生环境疾病是古今人类都必然面对的环境灾害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群体的身心健康,而且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深层系统。探讨历史时期环境疾病的演变规律,不仅能揭示疾病对区域社会发展影响及区域社会对疾病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福州西湖水环境总体趋劣。明代西湖水源较为充足,水质状况良好;万历以降,受民间占垦等社会因素影响,湖域面积缩减,水质日渐趋下;清代中后期,福州城内水道淤浅,江潮渐绝,西湖水源趋向单一。明清时期西湖水环境的变动,除了受区域气候干湿变化、山地森林水土保持以及湖泊含沙量的影响之外,还与人为的水地之争密切相关。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加之水资源权属不清、新垦湖田税赋征收模糊等,获取湖利的必然性刺激了民间占湖为地的行为。地方官府也曾采取如修闸筑坝护堤、追返侵地还湖、清理粪秽淤泥等治理措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受区域人口、土地资源与生存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西湖历经多次治理仍积弊难除。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张国雄地处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湖北、湖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也是一个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引发该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唐以来的千多年最为突出。其中,明清时期是这一变迁最关键的阶段。弄清这一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机制,不仅...  相似文献   

6.
洪山真人原是一位仁慈及于牛马的孤苦农夫,殁后被乡亲们奉为牛马牲畜的保护神。明代中期洪山庙已经遍及中原各地,香火旺盛,其祖庭密县洪山庙庙会也因此成为一处大型的药材交易市场,是同期沿太行山、伏牛山东麓南北分布的众多药材市场中最为繁荣的药市之一。然而,当乾隆初期洪山庙药市臻于鼎盛之时,却被禹州取而代之。禹州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型药材集散地,密县洪山庙药市却趋于衰落。两地药市的消长变化与洪山信仰相互交织,显示出专业市场的独特性,非施坚雅市场理论所能概括。此个案研究也对许檀市场层级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是由中心区不断向外扩展的。明末天启年间 ,本地区蚕丝业出现第一次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扩展 ,清代晚期 ,其蚕丝业的扩展又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本区域明清两代蚕丝业的分布状况 ,展现了这一扩展变迁的轨迹。同时从自然条件、经营蚕丝业的经济收益、蚕丝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其分布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明清时期广西经济开发与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汉族移民迁入广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阶段,汉族移民的足迹从广西东部逐渐深入到西部,从平地、丘陵的耕作发展到对山地的垦殖,在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经济开发的同时,也导致了近600年来广西生态环境的大变迁。这一时期,不管是在开发较早的桂北、桂东和桂中,还是在开发较晚的桂西和桂南,森林植被的变迁都十分巨大,对广西的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科举的兴盛与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诸如当地的社会风气、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虽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举发展不一定成正比,但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却是不争的事实。本以闽西客家地区作为个案,试图对经济发展与科举兴衰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闽西客家地区经济生活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因“家贫”、“业儒不就”等原因纷纷放弃儒业、举业而从事工商业,明中后期该地区的科举及第情况比明初明显衰退与此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闽西客家人从事各项生业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后,便纷纷投向族人和乡人的教育,扶持和资助家乡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促进清代闽西科举的发展。但由于闽西南北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扶持和资助家乡士子科举的力度也就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闽西南北部科举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耕地面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研究中,耕地和人口的变化往往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另一个方面,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来说,由于缺乏若干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必要的数字统计,耕地和人口统计可以充当量度经济兴衰及其构成因素的基本指标,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方统计数字,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分析数据,一是从了解有关统计机构和计量对象的典章制度入手。如何炳棣所说,这二者是同样重要的。他的《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正是运用后一方法的典范。以致费正清在为该书所写的序中称:“中国的史料不能作为可靠依据,何博士将成为声明这一点的最后一人。”当然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由于中国历史上只留下这样一些统计数字,所以不断有人设想如何更科学更巧妙地利用它们,和重新提起如何看待这些史料的问题。在何炳棣的研究大约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敦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敦煌贾俊霞自从一九○○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这座人类文化宝库受到举世瞩目。中外学者纷至沓来,对敦煌遗存(壁画、雕塑、题记、建筑)和藏经洞遗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从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言等各大面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敦煌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政治中,“门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今天,“门子”不存在了,但“门子”的阴魂似乎还在一些地方的某个时候出来游荡。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涠洲岛是北部湾海防的重要地带。明代为获取珍珠,多次派遣太监到北部湾沿海海域采取珍珠。由于过渡开采、政府垄断等原因,导致长期以海为生、贩海为业的北部湾沿海居民铤而走险,盗取珍珠。在盗珠活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明政府专门设立涠洲游击,以打击盗珠行为,后逐渐发展为北部湾海防的中坚力量。清康熙初年,为收复台湾,朝廷对沿海地区居民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这一政策让涠洲岛成为弃守荒岛。康熙二十八年(1689)开海禁后,陆续有居民、盗寇等偷渡上岛,或耕种其地,或以其为据点,而清政府对涠洲岛的军事防御态度,一直是巡哨为主,“禁而未禁”“守而不守”。及至同治六年(1867),法国传教士登岛传教及嗣后安插客民,清政府才默许涠洲岛开禁。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涠洲墩司巡检的设立,才结束这种防御模式。  相似文献   

15.
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滹沱河是海河子牙河系最主要的支流。明清时期,滹沱河平原段善淤、善决、善徙,被称为“决不可以人力治者”。本文通过对明清相关史料的收集、分析、整理,首次对明以来滹沱河的变迁改道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恢复,进而发现滹沱河在不同历史时段,其流经方向、河道稳定性、主要河患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不同的特点。据此,文章将滹沱河变迁分成四个阶段———①明初(1368年)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②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③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④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今———并对其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明清时期滹沱河变迁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石泉教授探索古代荆楚地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楚国鄢都的地址,认为楚鄢都应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北20多里处的今汉江河道上。本文依据明清地方志,及更早期的相关文献,参以实地田野地理调查,复原这一带汉江古河道变迁情况,从而揭示古城与相关河流地貌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胡其伟 《历史地理研究》2023,(4):87-95+149-150
明清时期漕运受黄河夺淮影响,先后有“借黄行运”“避黄行运”“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尤其潘季驯治河之后,大筑堤防,将黄河河道固定在归德—徐州—淮安一线,采用“束水攻沙”之法,导致黄河河床不断升高,原进入泗水的沂、沭、濉诸河流出路受阻,致使水系紊乱,苏鲁豫皖接壤地带的环境产生了剧烈变化。受黄河泛滥及汛期影响,鲁南、豫东、苏皖北部的耕作制度在黄河泛淮期间出现了“逆变”,即稻作农业变为以麦、豆为主的旱地农业。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西域地区的民族格局上承宋元时期大变动、大迁徙之后,逐步稳定下来。经过东察合台汗国及叶尔羌汗国300多年的渐变,统治西域绝大部分地区的察合台蒙古人最终融入当地土著居民——维吾尔族之中;维吾尔人则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为近代新疆世居主体民族。明末清初,准噶尔汗国兴起,给西域民族格局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清朝统一西域后,积极经营新疆,满、汉、锡伯、达斡尔、回等民族相继来此,成为近代新疆世居民族。鸦片战争后,俄罗斯、塔塔尔族亦来到新疆定居。至清末,近代新疆民族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我国中文史上的鼎盛期。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这些都为人文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些“耕读世家”、“书香门第”在社会各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学而优则仕”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读书、藏书成了人们所尊崇的社会行为。一大批文人学士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国内市场姜守鹏,刘慧文我国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和了解明清时期市场的构成、运行及特点,有利于我们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与规律,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列宁说:"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①。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