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小环 《铁军》2023,(1):28-29
<正>数日来,毛泽东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不停地抽着烟,反复催问机要秘书:有没有新四军突围的消息?窑洞外,寒风刺骨,谁也不敢走进毛泽东的窑洞,机要秘书索性在机要科的窑洞里坐了下来,等有了消息再回去报告。机要科的同志一直在焦急地盯着电台。“嘀嘀……”,微弱的信号,终于传来了!电文被译完后,机要秘书拿着电报飞快地向毛泽东住的窑洞跑去。毛泽东焦急地等待的,正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的情况。新四军被国民党围攻的详细信息,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上报给了在延安的党中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     
去年12月的一个深夜,我从梦中惊醒。 梦中我回到了老家,院子里没有一个人,窑洞的门栓挂着没有上锁,家里也没有一个人。锅碗瓢盆一切都在,但显然人都不在了。走出院子往村里一望,一片寂静,全村没有一个人,见此情景我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妈啊,爸啊……我的亲人们你们都到哪里去了,我回来看你们来了……”就这样我一直哭醒。醒来之后,我长久地陷于悲恸之中,因为我以前曾经做过情景一样的梦,只是那次梦中我没有哭。  相似文献   

3.
黄爷在捕捉第308只野兽时,被自己的铁夹捞夹死在八字墩草原。 他是我的一位邻居,八字墩草原上谁也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也许是他打的黄羊太多的原因,我懂事时就开始跟着大人们喊他黄爷。黄爷就住在我们部落里的一片草地上,他在我家帐篷对面的小草坡上挖了一孔窑洞,用松枝把窑洞圈成一个篱笆小院,这就是他的家。  相似文献   

4.
北京人艺的小剧场里,演员们正在排练话剧《有一种毒药》。“我的话剧第一次能在这里上演,总觉得是天意。父亲在天有灵给我加油!”在戏剧大师曹禺逝世10周年之际,他的女儿万方推出了自己的首部话剧,是为纪念。  相似文献   

5.
马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村,是以马氏家族地主为重要成员的窑洞民居。马氏家族原居山西临县,后迁居杨家沟居住。马氏家族在起步阶段并没有从整体上规划村落布局。清乾隆年间,马嘉乐从自己所居住的“光裕堂”开始,以堂号为自己的儿孙们建筑独立的窑洞式四合院,这些堂号依山顺势,按等级秩序,高低参差于山峁之间,形成了马氏庄园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小雨点     
小雨点们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有的敲打在屋檐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有的敲打在树叶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小雨点们为大自然奏起了美妙的交响乐。有一滴小雨点,调皮地从树叶上滑落到地上,正好落在小草的“小雨点,你真调皮!”一棵小草瞪着浑身透明的小雨点。小雨点咯咯地笑着,然后顺着汇聚的水流进了小溪里。“亲爱的小鹿,不要把我喝进你的肚子里!”小雨点调皮地在水面上跳着。溅起的水花弄湿了小鹿的鼻子,小鹿也咯咯地笑了。“小雨点,“大自然真美,我不舍得离开这里了!”小雨点恋恋不舍地说。“放心吧,小雨点,你还会再来的!…  相似文献   

7.
家谱     
我的祖辈生活在南方山区,清清的赣江从村前流过,村中有一片大大的水塘,水塘边足家祠。每逢过年或清明,大人们都要在这里给祖辈上香、叩头。每逢村中老人去世或哪家添厂伢子,族长们就从家祠里拿出一本黄黄的,用毛边纸制作的大簿子。我问那是什幺?回答说:是家谱。后来我识字了,我也翻升那本厚书,在“万”字辈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还知道了爷爷的爷爷的名字。这就是延续了我们族人几百年历史的家族谱。  相似文献   

8.
张之佩 《收藏家》2022,(12):6-9
沈红在“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代其母宣读文稿,并发言:“作为家人,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研讨会,感谢老师们的学术分享。二十年前我也来到过这里,参加国家博物馆为纪念沈先生诞辰100周年举办的座谈会,很亲切。是你们把我带到老人家生前工作了半生的地方,是你们用学术的方式把他呼唤到这里。我觉得他在这里聆听,和我们隔着时空团聚。我母亲托我带来她写的一篇文章,摘录几段和老师们分享。”  相似文献   

9.
王晓辉 《纵横》2013,(4):54-58
给我评的是妇女工分 一天晚上,李队长把大家招呼到一个大窑洞里开会,宣布大家的工分标准,给我评的是8分,其他男同学都是12分。我问队长为什么,他笑了笑说:“你还是个小娃哩,给你评个妇女标兵分就不低了。”我明明是个男人,心里不服气:凭什么对我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兵工厂像红军大学一样设在山边一排大窑洞里,主要好处是完全不怕轰炸。我在这里看到有100多个工人在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火药、手枪、小炮弹和枪弹,还有少数农具。修理车间则在修复成排的步枪、机枪、自动步枪、轻机关枪。"文中描述的兵工厂为设在吴起镇的延安兵工厂。在这里,陕甘宁边  相似文献   

11.
鲁汉 《民俗研究》2001,(4):205-208
樊晓梅,1977年出生在陕西省安塞县楼坪乡张新窑村的一孔窑洞里,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女孩,按当地风俗称为“猴女子”。她的母亲张芝兰,是安塞著名的剪纸艺人,文化部命名的剪纸艺术家。晓梅8岁那一年,随母亲回内蒙舅舅家过春节,母亲为亲戚邻居剪窗花,她偎在母亲身旁,用母亲剪下的纸尖尖学剪纸,居然剪得像模像样。亲邻们夸晓梅,她的母亲十分高兴,老人想起了陕北的谣谚:“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铰”是陕北的方言,说的是剪花不用样子,随心所出。母亲只知道,巧女子是好嫁人的。晓梅后来回忆说:“那一回,母亲成了众人眼里的神人,连我也跟着沾了光,从此以后,我这一生就跟剪纸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12.
正不知何时起,美国电影里西部牛仔的自由狂野和美国女郎的风情万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寻找自我,成了我脑海中公路自驾旅行的终极意义。第一次去陕西,要追溯到8年前的夏天,坐了30多个小时的硬座才抵达陕西的地界。说起陕西这个关中大省,特别是陕北地区,大多数人对于这里的印象还都停留在风沙漫天的黄土高坡,沟沟壑壑的土地和冬暖夏凉的窑洞,每个人头上都扎着白头巾,唱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印象当中,我也如此。可想象与  相似文献   

13.
小章鱼和小海龟偷偷地约好去深海探险。这一天,它们两个背上探险的行李包,背着大人们往深海里游去。“我想深海肯定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大人们不让我们去,我们偏要去看看!”小海龟兴致勃勃,完全把海龟妈妈的叮嘱抛到了脑后。它们游了好久,才游到了深海。深海真是个美丽的世界,许多五彩斑斓的鱼在海水里畅游着,还盛开着各种各样的海洋花朵。“小章鱼,看看!我说的没错吧,这里是个美丽的地方!”小海龟开心地在海水中翻起了滚。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09,(3):55-55
“文革”期间“白卷先生”吃香,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横遭批斗。哲学家、儒学研究者梁漱溟先生深受其害,为此吟打油诗日:“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相似文献   

15.
玉笙 《贵阳文史》2009,(2):66-66
这是一首布依山歌,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平塘县四寨公社拉杆生产队插队时采集到的。当时,正置秋收八月,田野的稻谷正在收割。晴朗的天空下,大片金色的稻谷被农夫们割打,变成了稻米进入生产队的粮仓,稻草则被堆叠成高高的谷堆,如童话中小人国的城堡,散落在收割完稻谷的原野上。这些谷草是牛马过冬最美的佳肴。而在整个秋季,这些如城堡的谷堆则是农夫们的乐园。白天,孩子们在这里追逐嬉戏;劳动间隙,老爹们在这里打盹抽烟;女人们在这里绣花耳语;老母鸡带着它的儿女们悠闲地觅食着田野里未归仓的稻粒……。  相似文献   

16.
这里是高布斯滨(Kbal Spean),位于暹粒东北,离女王宫(Banteay Srei)大约18公里,当地人将之誉为“水中的吴哥”。在柬埔寨晃荡的日子里,我曾不辞路途遥远专程前往。  相似文献   

17.
从熨平女王的衣服到试图“熨平”女王生活里的一切问题,安吉拉·凯利逐步成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左膀右臂。她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和女王一起变老”在温莎城堡服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侍从们都知道,当女王说“我要出去一会儿”的时候,她的意思是要去安吉拉·凯利家里坐一坐,喝杯大吉岭茶,聊一会儿天。安吉拉·凯利,英国女王的私人助理、顾问及服装管理人。  相似文献   

18.
男:我是只不会唱歌的“直桑”鸟, 听说这里会唱歌的姑娘很多。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走来, 一心来听姑娘们唱歌。勒排家园子里的红花最红, 勒排家园子里的甜果最多; 筒裙多得挤在一起闪银光, 刀壳多得碰在一起叮当响。旱谷地里的旱谷低头了, 四面八方的谷雀都飞来; 小姑娘个个长得漂亮, 小伙子人人把“桑比”吹响。亲爱的姑娘啊, 请你唱起来吧, 该开的花苞不开不好, 有歌留在心里要不得。女:远方的小伙子啊, 这儿的花还没有开; 阿奴、阿瓦没教过, 心里有歌唱不来!  相似文献   

19.
郭化若与孙子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9,(5)
郭化若将军,是我的老上司。他可以说是八路军、解放军中第一位孙子兵法专家。还在延安时代,有一次郭化若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遇上从重庆回延安的周恩来,周对郭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  相似文献   

20.
关于哥伦布其人答朱寰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寰同志在本刊今年第二期上,发表《应该怎样评价哥伦布?》一文,对我在《历史研究》一九七七年第一期的那篇《殖民主义海盗哥伦布》提出批评意见,我在此表示欢迎。 首先我想声明,我不是一个世界史工作者,尤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四人帮”横行的后期,我这个不乐趋时而又不甘寂寞的“老九”,找到了老殖民主义这个时间早一些、地方远一些的范围,写些历史故事,目的只在于向青年讲点通俗知识,并无意于写出什么科学著作。我的文章,原有附题“老殖民主义史话”,可惜刊出时被略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