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平 《丝绸之路》2010,(1):24-24
嘉峪雄关,马跃祁连,驼走黄沙。叹秦砖汉瓦,碎成黑片:肥杨瘦赵,没入黄花。  相似文献   

2.
张效儒 《考古与文物》2020,(4):78-84,95
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建筑瓦件材料。本文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遗址出土瓦件尺寸进行统计,得到各时期瓦件的标准规格。统计分析显示秦汉时期瓦件标准规格存在阶段性变化,都城内部、都城与帝陵使用的瓦件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瓦件标准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日趋提高,工匠熟练程度不断加强,匠作制度日益严格,这对于深入探讨秦汉手工业管理体系、建筑等级和礼仪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秦汉十二字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秦汉十二字瓦当杨平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都是千古留名的著名建筑。宫殿群建筑在秦汉时期已进入了土木结构建筑的鼎盛时期。随之秦汉两代广筑宫寝庙宇,瓦当的使用也达到了鼎盛阶段。本文仅就精美古拙的十二字瓦当略谈...  相似文献   

4.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廪、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筑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宋联奎序断“为后汉人撰”;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主要用材,瓦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瓦当,是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三种半瓦当(见《文物》1981年3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用来保护屋檐部的椽头,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构件和房屋的寿命,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作,我国古代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的重要材料,其出现本身就是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秦砖汉瓦"一词的流行,则是后世对中国社会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社会后,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形势下,建筑材料制作工艺和技  相似文献   

6.
秦砖汉瓦历来为考古学家和文物爱好者惜为珍品。我的老师、已故的陈直教授曾介绍过,一品瓦当在清时可卖到二三两甚至二三十两银子。一九四○年,每瓦卖二三元到二三十元银元。可见其为世人所珍重。不过,能用银子买实物的人究属少数,多数人还是千方百计地找一些瓦当拓片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7.
呼林贵 《文博》2004,(5):28-31
秦砖汉瓦似乎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这其中除去那份历史的厚重,对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的敬仰之外,还有的就是它制作的考究、质地紧密、文字书法美观、寓意丰富,所以人们特别喜欢收藏和鉴赏,千百年来不仅热度不减,而且眼下还不断的加温升热了。  相似文献   

8.
秦砖汉瓦似乎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这其中除去那份历史的厚重,对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的敬仰之外,还有的就是它制作的考究、质地紧密、文字书法美观、寓意丰富,所以人们特别喜欢收藏和鉴赏,千百年来不仅热度不减,而且眼下还不断的加温升热了。  相似文献   

9.
从考古资料看秦汉时期咸阳的制陶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咸阳古城范围内,群体分布着古代制陶窑址,迄今为止,已发现和发掘秦陶窑36座,汉陶窑75座,数量既多,规模又大,是研究秦汉时期咸阳制陶业发展的珍贵资料。一、制陶窑址的分布咸阳的制陶窑址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秦都咸阳古窑址调查与试掘简报》中报道的90座陶窑及以后新发现的18座秦陶窑,都集中地分布在东西向的北坂原坡上,即现在的西起黄家沟,东至柏家嘴的地段内。其中32座秦陶窑主要分布在黄家沟东至胡家沟、聂家沟之间,以胡家沟东侧最为密集;75座汉陶窑主要分布在聂家沟以东及三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鱼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鑫 《南方文物》2003,(2):108-111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鱼的题材相当丰富,包括彩陶器皿上的鱼纹、鱼图;青铜器上的鱼纹;秦砖汉瓦上的鱼纹、鱼图;铜器、玉饰、漆器、瓷器艺术中的鱼形装饰以及民间年画、国画中的画鱼作品,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鱼”题材的美学意义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试读汉瓦小记王军从现存秦汉古砖文、瓦当文字、图案的著录情况看,但凡有铭文的仅属瓦当之类,而翻毛瓦有铭文的尚未发现。笔者有幸,见一汉代翻毛瓦不但有铭、图案,而且瓦泥加金,真乃罕见之物。(图片一)此瓦由临潭县文化馆于1983年收藏。瓦不但罕见,且以其加金...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万岁”的社会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万岁"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称谓,它被广泛地记录于正史稗记、简牍文书、秦砖汉瓦中."万岁"也是一个应用范围极广的称谓,下至普通民众上达"九五至尊"皆可以此相呼."万岁"更是一个社会内涵极其丰富的称谓,它既在欢呼雀跃的场合中抒发喜悦之情,也在悲痛肃穆的气氛中寄托哀思之绪;它既是饮酒时必不可少的祝寿词,也是祈祷时不可或缺的吉祥语.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渐强化,"万岁"的社会内涵经历了一个由各个阶层均可使用的非等级称谓向仅限于皇族使用的等级称谓演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汉集灵宫为武帝求仙所建,汉华阴县为高祖八年更名设立,二者均位于华山北麓。《水经注·渭水》对其地望记载明确,本无争议,但近人研究却逐渐将其位置相互混淆。汉华阴故城年代稍早于集灵宫,二者性质、年代和功能均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秦汉离宫别馆考古队调查华阴市境内,在此发现并详细调查了杨家城、瓦渣梁等10处秦汉时期遗址,采集到大量可供断代的遗物标本,为解决华阴境内秦汉时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其中杨家城遗址通常被认为是汉"华阴故城遗址",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遗址年代较晚,与文献记载的汉华阴县城不符,反而与汉集灵宫在年代和地望上非常吻合,应当是汉集灵宫遗址所在。考古队在杨家城遗址以东还发现了另外两个重要遗址—瓦渣梁与黄埔峪遗址,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遗址当分别为汉华阴故城和华山祠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新长安八景     
《神州》2005,(12)
就好像麦子从麦地里面长出来一样,许多东西从西安城的城墙内外长了出来:高楼,霓虹灯,广告,网络,发布会,交易场.许多东西也从西安人的脑子里长了出来:效率,法制,团队,合作,并购……过去,在人们的眼中,西安是一个逝去的辉煌,是一个只有秦砖汉瓦、兵马俑、铜车马的文化古城,或者只让人联想起西安事变、三线建设等往事的旧西安。从前,秦中多文人墨客,“长安八景”的说法由来已久,什么“华岳仙掌”、“雁塔晨钟”、“草堂烟雾”、“咸阳古渡”、“丽山晚照”、“曲江流饮”、“霸柳风雪”、“太白积雪”演绎出“新长安八景”。  相似文献   

15.
创刊词     
<正>前几天,北方某小报刊载奇闻:在某省孟津县内,几乎家家户户堆"文物"、卖"古董"。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令人瞠目结舌。文章调侃道:"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其仿制之精、造假之真,甚至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秦砖汉瓦”,可是,砖瓦都是周代的产物。砖是继我国西周时的瓦出现后,在东周战国时代的又一创造发明,也是世界建材史上的一场最早的革命。战国时代,其名称叫“甓”。在考古发掘中,于洛阳东周城出土了战国薄砖。其破片曾认为是瓦,可见其原始。在四川成都北郊发现了战国时期古蜀的几何纹和草叶纹墓砖。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7.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们妆奁照容的用具 ,考古资料表明 ,它最早产生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普遍流传 ,秦汉时期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制镜高峰 ,在全国出现了多处制镜的中心。长安便是汉代制镜的中心之一。由程林泉、韩国河合著的《长安汉镜》一书 ,选取秦汉时期西安地区考古出土的铜镜为对象 ,进行年代学和类型学等的研究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书中的“长安” ,实指现在的西安和咸阳地区。这一地区在秦汉时期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咸阳是秦时的都城 ,西安是汉高祖刘邦建都的地方 ,名为“长安” ,因此这里便成…  相似文献   

18.
<正>也许,最能抵御岁月淘洗的,不是容颜、权势和财富,而是文化、素养与声名。换言之,越是经历岁月打磨,就越能彰显其价值并增值的,只能是艺术和艺术品。数不尽秦砖汉瓦金银珠玉,赏不完笔墨纸砚书画琴棋,说不清竹木漆匏青花釉彩,看不够水晶玛瑙翡翠钻  相似文献   

19.
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1975年,在陕西咸阳市窑店公社窑店大队牛羊村发掘了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关于这座宫殿建筑遗址所涉及的秦都咸阳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其宫殿分布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分歧很大。本文根据调查、钻探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用书法文字作为装饰陶瓷器的艺术手法,过去一直很少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但就以文字为装饰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一直伴随着陶瓷发展历史的全过程。从秦砖汉瓦上的铭字,到晚清民国瓷器上的诗配画,文字装饰艺术也有着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