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邓演达在中国近代革命中是两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们的革命理念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对中国农民的认识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二人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不但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执政党建设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县政的实践过程,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县级政权的结构形式及其制度安排;2.县政权力体系对县域事务进行的管理;3.县政公务员队伍尤其是县长群体的面貌和质量;4.县政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状况。国民政府的县政治理与其执政成败有不可忽视的关系。其县政之弊太深,国民党自身无法从根本上、整体上进行补救,其县政失败结局自属必然。而其县政的不成功以致失败又反过来成为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县级政权在国民政府的政权体系中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国民政府对县政的敷衍,最后得到的是毫不留情的历史惩罚。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对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产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和对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内容的理论梳理,找出对新农村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5.
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一直希望各友好国家不予承认,对有着重要政治、军事及经济联系的德国,更是抱有期待,甚至不惜作"依德和日反苏"之试探。但德国在纳粹上台并逐步集权后,日益将对日外交置于对华外交之上,终在1938年2月宣布承认伪满。正处于对日抗战重要关头的国民政府为继续争取德国军援,对此一再忍让,但稍后德国又禁运军火、强制撤退在华军事顾问。处此外交重压之下,这时力求在对德、对苏外交中保持相对平衡的国民政府一度表示了更为坚定的联苏决心。 相似文献
6.
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做好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当前,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解决认识上的可有可无、工作上的说与做、方法上的适合与迎合、基层干部的为与能以及工作中的随意性与经常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1931年12月4日,法国挑起西沙问题。这是国民政府始料未及的。疲于应对内忧外患的国民政府始终将西沙问题置于视野边缘,其反应总体上是“应付式”。国民政府连续对法交涉,不断完善证据链,又在九小岛事件发生后确立“首防日本”原则以应对西沙问题和九小岛事件,并着手推动西沙基建和整合朝野的南海海疆认知。在此期间,由海疆危机所激起的汹汹舆情对国民政府起到鞭策与支持作用,并与国民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中方对法方掷地有声之回应。总之,20世纪30年代初,中、法在西沙问题上的较量尽管呈低烈度,却无疑强化了中国的海疆意识,是中国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国民政府的应对虽有缺憾,但不可否认还是为中国后来因应南海诸岛问题提供了文献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掀起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村大革命的高潮。毛泽东认识到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并提出把建立农民武装与创建农村政权联系起来的政治主张。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关于农民运动的思想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探索实际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代中国农民离村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衰退;其次,造咸畸形城市;再次,构成中国近代土匪横行、军阀混战的社会基础。中国近代农民离村不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发生的。如果说西方先发工业化国家的农民离村只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阵痛,那么,近代中国则不是不吞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农民离村的苦涩。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韩日两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与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特点相类似,分析他们在农民教育问题上的成功做法,有益于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回归历史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并坚持从香港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领导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仅为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Within Westminster-based majority parliaments, the presence of minority government runs 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ver the last 40 year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steady voting trend away from major parties in many of these parliaments.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of the Australian Senate after July 2014 reinforces that non-ministerial marginal members continue to be a vital part of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marginal member and examin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se members for legislative outcomes and lobbying success. In doing so, the article provides a heuristic through which to identify avenues of policy influence and presents a range of strategies for lobbyists working with marginal members within minority-government contexts.
在英式多数制议会内,少数党政府的存不符合传统的智慧。在以往40年里,许多英式议会出现了一种偏离多数党的稳定趋势。澳大利亚参院2014年之后的复杂构成,说明非内阁边缘成员依然是政治格局中有活力的部分。本文提出了边缘成员的概念,考察了他们对立法结果及游说成败的潜在影响力。本文提供了一种关于政策影响渠道的思路,以及在少数党政府的情况下如何游说边缘成员的一系列办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