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红点滴     
秦怡 《神州》2007,(12)
接到了让我扮演电影《青春之歌》中林红这个角色的通知,感到很意外。在拍摄《林则徐》外景地,我在两天的时间内读完了小说《青春之歌》。当时感到非常激动,小说中的人物引起了我的创作欲望,并且有了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想象。很久以来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要创造一个革命者的形象。然而我并没有想到由我来担任林红这个角色。虽然我对林红这个人物抱着  相似文献   

2.
催嵬 《神州》2007,(12)
《青春之歌》影片形象的产生以及创作的想象和构思,并不是从我接到文学剧本才开始的。小说在报刊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物和情节的描绘,已经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了我把小说搬上银幕的设想。1958年,小说单行本出版以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广大的知识青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年最末的一个季度,许多同志提议由原作者杨沫同志将《青春之歌》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我和陈怀皑同志担任导演。那时候,我正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突击《老兵新傅》的后期工作,我  相似文献   

3.
马波 《百年潮》2005,(5):35-41
关于小说《青春之歌》的争论北京电子管厂的工人郭开对《青春之歌》有意见,提出了十分尖锐却是不正确的批评。怎么办?讨论呗!《中国青年》为此开辟专栏,发表郭开以及支持郭开意见的文章,同时也发表反对郭开意见的文章。当然,后者占绝大多数。郭开不服,在《文艺报》再次发表文章,坚持己见,于是,更多的人投入讨论。自然,肯定《青春之歌》的人仍然占绝大多数。不过有关方面并没有企图“压服”郭开,在准备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仍然邀请郭开参加座谈会,听取他的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正确方针,但是,常常得不到认真的贯彻。本期相关文章记述的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是一个好例子。它表明,对于文艺、科学领域的是非,只应该采取讨论的方法、争鸣的方法,而不应该采取粗暴的方法、不让人讲话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没读过红楼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担心被讥笑为没有文化。但是我确实认认真真地读完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春之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和《小二黑结婚》更是反反复复读过数遍,这说明我并不完全是个文盲。实际上我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家里至今还放着两套《红楼梦》,我也至少尝试了两次想要读完,但最多只进行到贾宝玉的春宵一梦。这让我很有挫折感。  相似文献   

5.
刘知侠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1954年1月最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刻风靡全国,深受读者们喜爱,被誉为与《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齐名的"红色经典"小说。据统计,《铁道游击队》  相似文献   

6.
《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捧读《欧阳海之歌》时,我才10岁。回忆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情景时,我还隐隐约约地记得,我的确被小说感动了好一阵子。记得我当年写下的一篇《欧阳海之歌》的读后感,还得到了三年级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呢。  相似文献   

7.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8.
老鬼 《文史博览》2005,(11):4-11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9.
正杨宪益先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他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颇有影响。此外还英译了《离骚》、《儒林外史》、《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鲁迅文集》、《边城》、《王贵与李香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从古到今的诸多中国文学作品。戴乃迭去世后,杨先生从原来居住的友谊宾馆搬到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经典影片至今魅力犹存。它诞生之时,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影片在开拍前后均曾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而引起争议、遭到批判;又由于原著的特殊背景,在剧本改编、由谁拍摄、演员选定等方面都曾一波三折,最终影片在老一代电影人的努力下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得以公映并获得巨大成功。其中详情请看《纷争中诞生的电影<青春之歌>》一文。  相似文献   

11.
宅女杨子姗     
“唱《红日》我喝了点酒,鼓足勇气上去耍二。我知道那一幕很多人都哭了,我的朋友也哭了,她说看到我冲上台的样子很傻也很勇敢,那是我们再也不敢想的东西了,不是表演和唱歌,而是那种恿让青春了高潮”。 杨子珊和郑微一点都不像。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著小说中,对于女主角郑微的外貌,有过这样一句描写:“林静曾说郑微在不讲话的时候还足相当有迷惑性的,称得上静若处子。  相似文献   

12.
我生于1942年,从小就随父母生活在新四军和八路军的队伍中,经常听部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建国后,在上小学时学唱过这支歌。记得当时歌篇上注明:毛泽东作词,李劫夫作曲。记得上初中时的一个晚上,我父母看完文艺演出一回到家,父亲程坦立即拿出久已不用的口琴,独自不停地长时间吹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曲子,显得有些激动。我用诧异的目光,看了母亲几眼。她对我说:在今天演出的节目中,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最初的原词原曲,让他想起了那个年代。父母均没有跟我说明这支歌跟父亲有什么关系。后来,父亲在家请他当年在红十五军…  相似文献   

13.
列孚 《南方人物周刊》2012,(10):102-103
记不起是哪一年了,谢芳随某电影代表团访港,我和她有过惟一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时的她已年过半百,可是在我眼里,她仍然是《青春之歌》(1959)里的林道静(24岁),  相似文献   

14.
郭金平 《神州》2010,(11):86-88
若干年前,接触过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那时候是把安妮宝贝的作品当做青春小说阅读的。当时,除了那种弥漫着潮湿气味的感觉,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总觉绕来绕去也摆脱不了村上春树的影子。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巴蜀作家群体中,读者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盛的,也许就是“还珠楼主”李寿民。 著名作家白先勇回忆道:“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武侠小说是‘还珠楼主’,他写的《蜀山剑侠传》,当年是武侠小说的经典。‘还珠楼主’想象力丰富,文字优美,我觉得他是鼻祖,所以当时也看很多他的小说。”“还珠楼主五十多本《蜀山剑侠传》,从头至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经使我那样着迷过。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07,(9):15-22
一部《青春之歌》,让他背上了"余永泽"之名而遭遇旁人冷眼,他本人却不以为意;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仍是平易近人。本文介绍的,就是大师级的学者张中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之歌》骤然淡出历史舞台 1941年,时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的张春桥创作了《毛泽东之歌》(卢肃作曲).这首歌问世后,曾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不仅在解放区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流行一时.1951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所作的“1950年全国流行歌曲调查”中,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向延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也指出:“这年由张春桥作词、卢肃谱曲的‘献给中央二十周年’大合唱中的《毛泽东之歌》,是一首优秀的颂歌题材的歌曲,演出后很快就在边区传唱开来.张春桥一生做了不少坏事,但这首歌词当时该算是好的.  相似文献   

18.
1979年11月,我突然接到参加《长江艺》小说创作培训班的通知。说突然,因为当时我已年过40,仅仅由于爱好,曾在那年7月的这家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不要靠拢我》。虽说是坛圈外人,但我知道在“唯楚有才”的湖北,发表过一两篇甚至更多作品的业余作遍地都是,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比  相似文献   

19.
正1959年至1961年,俗称闹灾荒年代;而1969年至1979年则是闹书荒的年代。1969年这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大批文化人、出版人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出版机构大量撤销。在这以后的近10年里,绝大多数中外名著不能出、不能卖、不能读,"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像《刘志丹》《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破晓记》《暴风骤雨》《铜墙铁壁》等60多部作品亦不能幸免。  相似文献   

20.
正我爷爷是商人,也是医生。他贩木材、贩盐的同时,熟读《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学古籍,给远乡近邻的人治病疗伤。文革前,爷爷过世,父亲将他的医书悉数运回,堆放杂物间里。我翻看过的有《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伤寒论》《汤头歌诀》《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等。其中,仅有一本老版的带插图的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