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至”     
《殷契粹编》一五九○片辞云:"贞(?)三(?)"。(?)字郭沫若同志隶定为(?),无释。今得三证知是至字的倒书。一、《殷虚文字甲编》一七九○片"贞至□(?),吉"。此片至字的箭头向下,下一横略残,字作(?),是"至"字的正书,内容与《粹编》一五九○片完全相同。二、卜辞习见"雉((?))众"或作"雄((?))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2年2期《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一文中报道出土的一件铜鬲,铭文“佳黄□□用吉金乍(?)”。原文(?)作隶作鬲,然细审(?)字与鬲字不合,应隶为缶。乃宝字之省。《说文》:“宝,珍也,从它玉贝,缶声。”金文中宝字缶即作(?),如康侯鼎、服尊、效父毁、师(?)(皀殳)等。容庚《金文编》陶字云:“(?)父盉假(?)为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相似文献   

3.
释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说文·高部》云:“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此释不确,乇音宅、音磔,与亳声相去甚远,亳字不当从乇得声明显可见。今按亳字在三期以前的卜辞中多写作(?),三期以后特别是在五期卜辞中皆写作(?),可知拿就是亳字的初文。初文(?)字当从高省、(?)声,(?)字甲骨、金文或写作(?)(见《甲骨文编》、《金文编》卷十三),实即丰字之本字。五期卜辞云:“在(?)师贞”(《摭续》一七五),于省吾先生释此字为(?),晚周陶文“蒦阳南里人(?)”之(?)又写作(?)是其证。《说文·生部》云:“(?),草  相似文献   

4.
金文五则     
一释何尊“佳王初(?)宅于成周”何尊铬文首句“佳王初(?)宅于成周”,关涉周成王时的重要史事,诸家考释分歧很大。兹试说之。“佳王初(?),宅于成周”,句读自杨宽先生考证后,已经得到解决,今即从其读。在此需要提出讨论的是(?)字的隶定及字义。 (?)字,唐兰先生起初隶定为(?)而释为迁,杨宽先生从之,谓“(?)字在《说文》为  相似文献   

5.
一、兹字补释甲骨文有一个(?)字,象两束丝之形,本当是丝字,隶定应写作(幺幺)。《说文》:“(幺幺),微也。”应是引申义。卜辞的(幺幺)用作兹,为指示词或指示代词则是借音字,传统称之为假借字。周代金文以及后代文献,兹用作指示词或指示代词均为近指,近似于此,大体上可  相似文献   

6.
春秋代布考     
春秋时期晋区域内曾铸行过一种面文为“伐”字的平肩弧足空首布,丁福保所编《古钱大辞典》录有四品,其字形分别为:(?)、(?)、(?)、(?)。(《古钱大辞典》上编七十页)旧释“伐”,作纪功勒铭于币上解。《钱汇》谓:“古有勋劳曰勋伐,往往勒铭于钟鼎。此或亦纪功者欤?”近读李家浩同志所作《战国(弋阝)布考》(《古文学研究》第三辑一六○——一六五页)一文,颇受启发。我以为,“(戈阝)”字如可能是“(弋阝)”字,那“伐”字更可能是“代”  相似文献   

7.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下列诸字:(一)■(《铁云藏龟》二○八·三)■(《殷虚书契前编》四·二四·一)■(《殷虚文字缀合》五八)■(《殷虚文字乙编》八九九八)(二)■(《甲骨续存》二·三一)■(《殷虚书契前编》五·三八·三)(三)■(《殷契粹编》一○二○片)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字,余在30年前曾定为“冉”字。冉为武丁以来之重要贞人,盖以冉为氏,证之卜辞有与争、(?)共同贞卜者,下列二辞可以见之: 丁丑卜冉、争贞:令羽子商臣于岳(《前》2。37.7)。丙寅卜(?)贞:卜冉曰:其侑于丁牢(《文录》519)。冉在武丁世与争同列,叠司卜事,其仕殷至封为侯爵,有“冉侯”之称(《合》3324),又妇好石磬刻记:“妊冉入石”则冉与妊为婚媾。冉之地望,下列三辞可供推证,与召方相  相似文献   

9.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0.
甲骨学前辈商承祚先生在三十年代发表《殷商无四时考》,至今沿用其说,未有改变.如孟世凯《甲骨学小词典》“集”字条云:“商无四时,殆为进献禽兽之牲祭”.(1981)按甲骨文资料有“今春”、“今秋”的季节名称,在《卜辞通纂》一书可以找到以下有关例证.(1)丁西卜,(吉殳)贞:今春王(?)人五千正(征)土方,受(?)(有)又(祐)?三月.(第34条,《后编》上31,5)(2)丁酉卜,敢贞:今春王□人五千□□方,……(第36条,《后编》下1,3)郭沫若:“右例(?)字叶玉森释春.……于辞例颇合,如第34片辞末系有‘三月’尤觉相宜.”按两版皆记武丁征伐土方年代,又皆以丁酉卜贞,当在同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①第400——405号著录的平肩空首布币,其面文作下引各形(第五形为反书):(?)400(?)401(?)403(?)404(?)405原书未释。这个字右边的偏旁是屈膝弯腰的人形,可隶定为“卩”,左边则不知所从。这就是以往不能释读的症结所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缁衣》第1号简引《诗经》云:“仪型文王,万邦作(?)。”②这句话在郭店楚简《缁衣》中作“万邦作孚”,③传世本《诗经·大雅》作“万国作孚”。其中,上博简中相当于“孚”字的简文作下引之形:(?)《缁衣》第1号简这个字原书隶定为“(?)”。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2.
蜀蚕丛纵目     
《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此应如于省吾先生所说,是当地“圆眼”或“横目”的土著对外来的“纵目”(斜眼)人的一种称呼。蚕丛目纵,似与其以“蚕”为图腾化身有关。叶玉森先生认为甲骨文有“蚕”字(参见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13.3),见于《铁云藏龟》185.3,233.2(参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4.4590);又见孙海波《甲骨文编》(13.2)但是学者对此字是  相似文献   

13.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河南商水友人处看到一枚蚁鼻钱,是前所未见之品。这枚蚁鼻钱长1.8、宽1厘米。面呈卵圆形,穿孔在上端,上铸一字,隶定为“(?)”(图一),释为“阳”。楚文字中,从“阜”的字有时下增从“土”,如“陈”字作“(陈土)”,是大家熟悉的。钱上“阳”字的特点是从两个“阜”。这种写法曾见于信阳长台关和荆门包山楚简。《信阳楚墓》图版一二三:2-013简,是遣策中记服饰的部分,有“一阳笲”和“一少阳笲”,“阳”字都是从两“阜”的。简文“笲”读为“弁”,《说文》:“冠也。”“阳”读为“(黑易)”,《说文》:“赤黑也。”按《仪礼·士冠礼》有“爵弁”,注:“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雀)头然。”简文说  相似文献   

15.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16.
<正> 鲜虞 《泉汇》元4.14、《古钱》上编补遗1219著录一枚方足小布(图1)。 李佐贤云“左似廿字,右下半系贝字。”实则未识此字。诸家亦多阙而不释。 按,布铭二字均从“虎”字头,这类偏旁参见《古币》,尖足布“膚虎”(读作“虑(厂虎)”)、桥形布“(?)氏”诸形体:  相似文献   

17.
张家山汉简之“徒涅”为《汉书·地理志》“徒经”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有地名“徒(?)”,整理小组隶定成“徒涅”,并“疑为‘徒经’之误,汉初属西河郡或上郡”(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周振鹤先生已经指出汉初并无西河郡(《<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整理小组所定为“涅”的字于四五二、四五五简凡两见,后者较为清晰,其右旁实际上是从日从壬,壬为声符。何琳仪先生在分析方足小布上的“涅”和锐足布上的“涅”时指出“呈”所从“口”中或有一笔,乃是饰笔,战国文字中常见(《锐角布币考》,《中国钱币》  相似文献   

18.
释■     
周原甲骨文中有限(*11‘73)乙卯院(Hll。127)己西峡’*n。。’s’。。r#(”““”)陈全方将其释为陈(堕严,徐锡台先生将其隶定为“③”②或“琢”@;庞怀靖、巨万仓二位先生将其隶定为“啄”,以为即“卜”字,并进一步论证:“上列三卜日期,己酉,乃三月戊申‘太保朝至洛卜宅’之次日;乙卯,即周公‘朝至于洛师’占卜洛邑之当日;乙丑,则乙卯后十日也。”o王宇信先生没有解释,只是引用了陈文的隶定和庞文的解释⑤。李学勤先生隶定为博,读为“隧”,猜测是记灼兆日期的署辞o。对上述字的隶定与解释,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土”之“(?)”字。铭文宋时出土,“(?)”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字,亦是甲骨文之“(?)”地,古书所载之“潛(鬵、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灊水。“(?)((?)、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潜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20.
殷代的冰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有风、云、雷、雨等字,卜辞中关于风、云、雷、雨的记载也很多。但是甲骨文里有没有雹字、卜辞中有没有关于冰雹的记载呢?我们的回答是有的。最早认定甲骨文里雹字的是叶玉森,他认为甲骨文(?)、(?)、(?)等即是雹字。可惜这个字乃是雷,并不是雹,叶氏认错了,于省吾教授有详细考证,已辨其学说之非。《说文》:“雹,雨冰((?))也,从雨包声。(?),古文雹。”以雹字篆文作雹,古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