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婚姻关系看,六镇豪帅在徙居六镇前,大多处于北魏统治集团的中下层。徙居六镇后,六镇豪帅逐渐成为社会关系局于六镇的地方势力,其联姻对象主要是本军镇豪帅和邻近的代地豪帅。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要是使六镇豪帅在北魏统治集团中的边地豪帅地位固定化。六镇豪帅通过联姻已结成了牢固的婚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使六镇豪帅在六镇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孝文帝迁都发生实质性变化。所谓六镇豪帅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北魏统治集团核心层剧降到低贱府户的下降过程,其实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元澄,字道镇(466—519),北魏恭宗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王拓跋云之子,十五岁袭父“任城王”封爵,加征北大将军。后历任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吏部尚书、侍中、司空、司徒等要职。是“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元老。元澄是孝文帝推行改革的重要助手,孝文帝死后,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改革的尝试,他是北魏宗室中少有的能臣,是北魏时期仅次于孝文帝的鲜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自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部入主中原,逐步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与汉族结合,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至五世纪八十年代初,拓跋氏和汉族已出现了初步统一的趋向。然而拓跋部毕竟是一个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进据中原后,带来了大量的奴隶  相似文献   

3.
任城王元澄作为北魏重臣,与孝文帝及其主导的改革关系密切。他精于儒学,通诗文,与孝文帝意气相投;在孝文帝领导的改革中,他深受信任,于迁都洛阳、安定人心、推行汉化等方面颇有贡献;作为鲜卑宗室,他与孝文帝有着相近的文化认同,对孝文帝的改革有一种精神支撑力。两人既是君臣,又是知音、宗亲,这几重关系表现在家国、胡汉的纠葛之中,深深影响了北魏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从258年拓跋力微迁居盛乐到581年北周为隋所代,拓跋鲜卑及北朝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汉化过程。从北魏皇室始祖到北魏前期,虽有汉化因素,但其主流思想是坚守本民族习俗和文化。北魏中期,积极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北魏后期,部分鲜卑人对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进行反思、清算甚至猛烈反扑,曾一度出现了新的鲜卑化倾向。东魏、北齐对汉化政策反扑最为激烈,胡风、胡俗越来越重。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北魏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是一位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她在第二次临朝期间对北魏国内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严惩污吏、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改革户调制等,成为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也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拓跋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什翼犍之孙拓跋注重建代国,不久改称魏。自此至孝文帝元宏,北魏前期诸帝大都有所作为,北魏发展较快,公元439年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尤其是冯太后、孝文帝时期进行的改革,不独当时有力地推动了北魏的迅速发展,而且对其后隋唐的历史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孝文帝末到宣武帝初,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就连素以正统自居的南朝汉族贵族也不能不由衷地叹羡。然而,宣武帝即位不久,正蒸蒸日上的北魏即明显呈现出衰  相似文献   

7.
魏孝文帝拓跋宏 (亦即元宏 ) ,鲜卑族人 ,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一位非常有政治才能 ,又顺应历史发展 ,大胆进行改革的开明皇帝。他十分仰慕汉族文化 ,在位时实行了改复姓、定门第、改官制、互通婚、禁胡服、断胡语等一系列改革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也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 ,最能表现他对中原河洛文化无限向往和改革勇气决心的一桩壮举 ,就是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 )迁往河南洛阳 ,并将洛阳建成魏晋以来的最大都会。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硅定都平城后日益强大 ,到孝文帝时 ,已历经六位皇帝近百年的时间。尽管平城经几代皇…  相似文献   

8.
太和二十年底,太子拓跋恂图谋北奔,孝文帝将其废黜,第二年三月又将其处死。孝文帝很注重对继承人的汉化教育,但太子恂颇为抵触。不过,年仅十多岁的太子恂之所以如此反感迁都洛阳与汉化变革,主要在于代北保守势力企图利用其太子身份以制造武装割据和分裂,这是孝文帝所绝对不能容忍的。与此相关,太子恂之死也与一些汉族人士力图根除鲜卑保守势力复辟隐患的政治态度有关。此外,太子恂被黜也与孝文帝后宫中皇后更易及其斗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韩舒墓志》为凤翔县博物馆藏隋代墓志。韩舒以汉族关陇豪右的身份加入北周的府兵系统,并因战功获得拔擢,这在事实上标志着西魏以来建立的以鲜卑族为核心的府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鲜卑族对汉族的依靠说明民族的隔阂正在消失,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韩舒的婚姻关系中,其夫人娄氏出身鲜卑族,胡汉联姻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北朝后期的这一发展为隋唐帝国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唐初关陇集团说中的胡汉体用关系,本源于西魏宇泰所采取的只借用汉族化名义而阉割其实质的“关中本位政策”的改革,这种改革确立了六镇鲜卑的主体地位,也表明了鲜卑贵族宇泰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后这种独立精神便形成一个传统,而唐初关陇集团及其“附属系统’’的组合,便正是这种传统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北魏孝文帝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他刻苦学习,坚持不懈。他重视文学艺术,亲自作文,吟诵诗赋,并倡导雅集,与鲜卑王公和文士进行文学交流。他还博通儒家众经,亲自讲论经典,并重视史学,喜好玄学,讲论佛学义理。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经史学术,孝文帝都积极模拟和取鉴于南朝,开启了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北魏前期拓跋鲜卑统治者大力选用汉族人士 ,一批汉族名臣对北魏政权建设与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鲜汉矛盾渐剧”之说难以成立。用刑过严是北魏前期的立法特征之一 ,并非专门针对世族人士 ,仅从民族矛盾解释崔浩“国史案”与张彝事件的起因 ,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北魏前期政治与文化成就无疑是鲜卑、汉等各族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史月刊》2013,(7):15-16
鲜卑族人拓跋硅16岁复国,在北朝十六国的乱世之中,开创了北魏王朝。神勇英武的拓跋硅对中原文化无限向往,希望北魏世代永存,他决定向汉族政治学习,改变鲜卑旧制。  相似文献   

14.
北魏明堂在中西文化碰撞,胡汉文化融合之际建设完成,给中国礼制文化增添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在拓跋鲜卑贵族精心设计之下,平城明堂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完成,足以见证它不凡的建设履历。集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是它显著的特色,也是它耗费建设时日的一大因素。太和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土木工程建设增多,减缓了明堂建设的步伐。除了现实客观原因,孝文帝与冯太后的政治关系也直接影响明堂建设的工期,明堂建设时间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孝文帝与冯太后抢夺政权的险恶复杂斗争,也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试探魏孝文帝迁洛之动机及所走的路线白艳芳拓跋鲜卑自道武帝拓跋王圭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以来,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孝文帝拓跋宏称帝的时候,平城已经人口众多,初具规模,是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了。而孝文帝掌握政权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  相似文献   

1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是一位鲜卑族出身的杰出的年青皇帝。他主持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历次改革中较全面较成功的一次。关于孝文帝及其改革,史学界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但缺少较系统并且有学术总结性的专著,...  相似文献   

17.
涵化是人类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在清代满汉民族由于广泛的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中,满族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受到深刻影响.清代满族对汉文化的学习接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显现出历史的进步性,此举也助推了汉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涵化的作用,满族的一些传统特征和文化创造在文化交融中,也不再作为满族的显性文化而存在,而是融汇在汉族和中华文化中隐性发挥作用,成为民族间共享的文化.清代满族所经历的文化进程和涵化特点,其中显现出了民族群体在文化影响和文化变迁中的某些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18.
鲜卑族是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东汉时见于史籍。原居住在大兴安岭腹地,后南迁到西拉沐沦河流域,并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继续南迁。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后迁都代郡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西)。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完成了鲜卑封建化进程。其他各部也先后建立不同的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9.
宋蓉 《北方文物》2023,(3):75-83
北京已发现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墓葬十余处,年代集中于魏晋时期。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系统分析,将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分为汉文化因素、匈奴文化因素和鲜卑文化因素三类。进而通过对各墓所含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数量的统计将其分为四组,四组墓葬的墓主中可能有汉晋时期迁徙塞内的鲜卑部众,也有早期加入鲜卑军事联盟的匈奴遗众。他们徙居幽州塞内长期与汉杂处,除少数人还保持着鲜卑葬俗,其余大多已接受并认同了汉地文化,仅在日常生活层面留有草原文化的印记。北京魏晋墓葬中草原文化因素的形成及特点,当与这一时期北京所处的沟通中原与草原的枢纽地位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元祜墓是河北省磁县北朝墓群中的其中一个墓葬。墓室中有一棺一椁朽痕,棺内有一具人骨。墓葬中还发现了有碑文的墓志石,从墓志记载获知,墓主人是徐州刺史元祜,他也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重孙子,葬于公元537年,死时56岁。人骨的保存状况不好,收集到一些头骨片、完整下颌和小部分体骨。骨骼上的一些特征显示出男性特点,关节面普遍存在关节炎症状,胸椎和腰椎上都有小型骨赘,为骨性关节炎的表现。牙齿磨耗严重,有牙周病及根尖脓肿现象。由于头骨破损严重,无法从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来判断元祜的种族形态类型。元祜骨骼的线粒体DNA结果显示,元祜归属于单倍型类群C,而且与元祜线粒体DNA的单倍型有共享序列的人群基本都在亚洲,特别是北亚地区,结合元祜的单倍型类群的归属,推测元祜应该属于北亚人群。对中国古代鲜卑人群的人骨形态学研究指出,其形态特征更近似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东亚类型特征。从鲜卑的发展历史看,鲜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种族,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混合体",除了与匈奴不可避免地发生基因交流外,与东亚类型人群,主要是汉族也应该发生过基因交流。但DNA的分析显示,鲜卑人群受到汉族的基因影响有限,并没有改变鲜卑人群为北亚类型的主体特征。另一方面,虽然鲜卑族不断的南迁、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族主体中,但是在遗传学上并未显示出拓跋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较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民族主体庞大,来源复杂,鲜卑人群的混入并没有对汉民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