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明 《史学月刊》2003,(11):5-8
刚刚成为“过去完成时”的 2 0世纪中国的匆匆百年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却是遭遇前所未有变故、挑战和机遇的漫长而又艰辛的百年 ,也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曲折而又奋进的百年。对这百年历史给以科学、理性、宏观、深邃的历史透视 ,总结其智慧、经验、教训和启示 ,是当代学人尤其是历史学者的职责和使命。为此 ,我们拟专设几期 (不定期 )“2 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栏目。此次约请和组织刊发的彭明教授、张宪文教授、朱汉国教授和李云峰教授四位专家的四篇以学术创新为特色的高论 ,为本栏目第一期。通过此次和今后几期这一笔谈形式的探讨和讨论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百年历史 ,有助于推动中国现当代史研究的深入和活跃 ,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竭诚欢迎和邀请精治此百年历史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这个园地以热心关怀和鼎力支持 ,并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来信来函请寄本栏目编者翁有为教授。  相似文献   

2.
张代春 《史学月刊》2006,(10):124-126
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段历史,自民国以降,占主导地位的有袁世凯“窃取”说(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孙中山“让位”说(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下,中华书局,第491页)及孙中山“还位”说(陈一容:《孙中山“还位”辩证》,《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我以为,单从某一方面某一立场来看,以上观点不无道理;但倘若把这一事件置之全局,则有说理不足之嫌。以下笔者试图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这一“过节”置于当时的背景之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进入现场,从积极层面探寻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  相似文献   

3.
刘小宁 《文史精华》2011,(7):11-17,1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几个月,全国独立的省份已达17个.东南重镇南京亦于1911年12月2日宣告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由沪乘车前往南京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哈同花园乘马车出发直驱上海北站。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五次环行世界,足迹遍及全球各地,然而他对南京却情有独钟。他在《建国方略》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虽然只有短暂的3个月,却是经过了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初创的历程,是他的理想、奋斗目标初步实现的3个月。正因如此,孙中山在临终前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当时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孙中山要葬于南京,正是要鼓励同志继续努力,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其寓意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翻开了历史新纪元。许多人认为就职典礼一定十分隆重,这在一些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均有所表现。其实,孙中山就职典礼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隆重。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氛围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长沙《大公报》,由刘蔚庐、贝亢澂主办,李抱一、龙兼公、张平子等曾先后担任主编。该报于1915年9月1日创刊,1927年3月2日被封闭停刊;1929年5月21日复刊后,成为国民党的报纸,至1947年12月31日停办。辑者在检阅1917—1925年长沙《大公报》过程中,发现有一批孙中山的谈话、函电、通信、委任状及有关孙的活动的一些报道等,为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孙中山全集》所未收,计70余件。现将这批资料辑录于下,并加简注,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薛锋 《百年潮》2012,(6):76-77
最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公布了一批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档案,其中以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总统府电报房往来电文居多,编号从第1号到第554号一应俱全,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阅览及处理的政治、外交、军事、内政、经济等方面大事要事的处理情况,是今天人们了解认识那段中国历史的最难得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8.
读法家著作《商君书》、《管子》、《韩非子》之后,再读《孙中山选集》,会有一种震撼:真是两重天!不仅可以感受它异常的分量、贵重,还能发现我国系统设计埋葬中国皇权专制主义方案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毛泽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赶走了日、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在经济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功德盖世!它极大的超出了孙中山设计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9.
英文摘要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2007年第4期《钱币博览》刊出的《说说“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真相》一文中提到:根据孙中山1905年9月30日《复陈楚楠函》得知,每券千元,实收二百五十元,大事成功,还本利千元。即“借一还四”。但是这种出售债券的具体做法,并未在债券上标明.最早撰文介绍该债券的冯自由在文章中亦未提及,以至《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一文的标题注释中,出现筹足二百万元只须印制千元票面的债券二千张的估算错误。  相似文献   

11.
<正>一、港口和铁路建设是孙中山建设汕头规划的两大重点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坚定不移地领导民主革命的同时,十分关心未来国家的建设事业。1919年8月,他指派朱执信、廖仲恺在上海创办《建  相似文献   

12.
英文摘要     
《中国地方志》2012,(4):3-5
  相似文献   

13.
英文文摘     
《中华文史论丛》2010,(4):396-4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ly Quanzhen School and Fangji and Other Issues  相似文献   

14.
1903年的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个译本:8月,湖南长沙人章士钊(笔名黄中黄)所译《孙逸仙》出版;11月,江苏吴江同里人金松岑(笔名金一)所译《三十三年落花梦》出版。两个译本,书名不同,内容取自同一本日文版的《三十三年之梦》。金松岑的泽本,于是年11月20日在日本印刷,五天后发行,印刷时间和实际发行时间有差距,所以有人把金松岑的译本归到1904年。  相似文献   

15.
“人物是历史的链条”,人物无疑是历史进程的主要载体。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终久是人们创造的。而杰出的、重要的人物更是体现和标志了一种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经济趋向,在各个领域和层次中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印记,影响了历史的一定阶段和某些环节,推动或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当然,任何人物作用于历史并非随心所欲,他们的眼界、观念和理想总是为时代所制约,致使其活动只能凭借于现实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秘书和秘书工作,1993年邓小平在北京接受加拿大记者保罗·杰克逊采访时作过一次精彩的谈话,他说:“古往今来,中国有许多人才是秘书出身的。跟领导干部当秘书,能经风雨见世面,锻炼领导才能。”同时引述古代的事例论证道,“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就是皇帝的秘书;唐代诗人张九龄曾任中书舍人;《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做过翰林学士;三国时文学家祢衡做过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接着他又援引近现代许多大人物担任秘书的经历,然后下结论说:“从秘书中培养党政高级干部,也不失为我们拔擢人才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7.
18.
陶薄吉  陶璇然 《纵横》2011,(11):24-26
百年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蓝图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曾撰写《建国方略》,其中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在《建国方略图》上有直观的反映。笔者就有幸收藏其中一幅。《建国方略图》当时仅印刷3000份,由于长期战乱以及“文革”动乱,目前存世量极其稀少。国内近年来有关《建国方略图》的报道和研究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的人物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有助于认识陈寿的史学思想。我认为 ,陈寿评价人物 ,其标准可以概括为识量器局与儒家伦理两个层次 ,前者是外在层次 ,后者是内在层次。他通过具体分析与辩证考察 ,对人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直接评价 ,又有间接评价。陈寿善于在人物评价中使用归纳方法与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