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7月28日,当唐山化为一片废墟的时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却奇迹般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当时,在国家地震局,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回忆,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1976年7月29日到8月3日的一周内,在那片灾难的废墟上发生了令人震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骨瓷出唐山     
朱红 《旅游》2007,(2):22-24
在一些高档餐厅或酒店,桌子上的餐具经常漂亮得晃眼,你随手拿起个碗或碟子,翻过来看看底上的落款,很可能就打着唐山制造。有人说得更过分,五星级饭店若不用唐山的瓷器,星级都难保。[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地震回顾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开平区越河乡, 即北纬39,6度,东经1l8.2度,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主震后的余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灾害。据悉唐山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起伏大。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万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5.
董福庆 《文史月刊》2010,(10):57-57
<正>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由回想起我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经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当时,我在38军114师后勤部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接到执行紧急任务的命令后,  相似文献   

6.
在我多年的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当时姚文元还提出一个口号,叫"抗震不忘批邓",还要在救灾前线搞阶级斗争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全国动容。这一年,张广友46岁,他已经在新华社记者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在此前他以记者之笔记录过三年大饥荒、"文革"武斗、1975年淮河大水灾。  相似文献   

8.
李子春 《文物春秋》2010,(6):59-65,78,F0002,F0003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唐山先后创建了开平矿务局、启新水泥厂及与之配套的唐胥铁路、机车车辆厂等近代民族工业,100多年后,这些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变迁中面临着新的命运挑战。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唐山市政府积极响应,正在制订长远规划,拟建立近代工业遗产保护园区,以使这些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世代相传。本文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以为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山博物馆藏皮影影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博物馆 《文物春秋》2007,(5):F0003-F0003
近些年来,唐山博物馆征集了大批皮影资料,除影人和场景外,还包括一批演奏乐器、雕刻工具、唱盘和影卷等,使皮影藏品基本形成了系列,并于2005年举办了《唐山皮影艺术》展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本文介绍了馆藏皮影影卷的种类、内容及对影卷的鉴别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一路走来,阅人无数。仅仅一面之缘,长留心间,而日益高大的形象,只有那一个。那是一个小战士,名字已记不得了。只记得小个头、小眼睛,一笑一个酒窝,但只有半边,在右脸上。我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认识他的。1976年7月,我所在的工程兵部队的一支小分队,因坑道作业和煤矿作业相近,他们在唐山马家沟煤矿学习被复技术。就要离开了,赶火车半夜起床时,遇上了大地震。短暂的判断和战前动员后,他们成为全唐山最早建立  相似文献   

11.
秦彬  张秀焕 《沧桑》2009,(3):40-41
唐山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述了唐山皮影戏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剖析了对其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唐山皮影戏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4,(2):44-45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领导立即派我赶往唐山做现场采访。在唐山灾区采访期间,我每天奔走在满目疮痍的瓦砾中,亲眼目睹了众多家庭房倒屋塌亲人罹难的惨状。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酷暑中到处散发着尸体腐败的气味,整个唐山从南到北到处是生者痛失亲人的嚎啕哭声。  相似文献   

13.
唐山大地震,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死亡二十多万,受伤几十万,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灾难。我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 7月是个多雨的季节,一场蒙蒙细雨消减了夏日的炎炎酷暑。坐在乘客杂乱空气污浊的长途客车上,看着如画的绿野被雨水淋湿后满世界的苍翠,心情顿然好了许多。一路上,破旧的大客车前面的雨刷有气无力地左右摇摆着,但依然刷不净那模糊不清的挡风玻璃。我们二人就这样一路走进了唐山的地界。30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将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唐山在顷刻间夷为一片废墟,24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我们走进唐山的时候距这场灾难的30周年纪念日仅仅还有3天。但是,我们却是为了另  相似文献   

15.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一个黑色的可怕瞬间……一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唐山市区变成一片废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24276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16万余人受重伤、70万余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成为失去家园的难民。  相似文献   

16.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在大灾难后30年,唐山似乎依然被当年弥漫在城市上空的恐惧纠缠,没有像中国其他城市那样飞速长高。所有的波动最终都将平复,即使是强大的地震波, 但一个城市的创口却没有那么容易愈合。  相似文献   

17.
顾迈男 《百年潮》2010,(6):48-53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蹲守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两年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告诉我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虽病重在身,但依然十分关心地震观测事业的一些故事;我与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到唐山大地震受灾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留下了很多照片;14年后的1990年,我又到各地地震台进行了采访,知道了地震台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我潸然泪下,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8.
李升堂 《纵横》2008,(6):9-13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山机场空军某部司令部,负责航行指挥调度工作。地震使唐山机场的通讯、雷达、气象等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空中飞行指挥系统全部瘫痪。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用一部没有被砸坏的超短波活动塔台车和跑道一端尚能使用的导航台,打破常规,大胆地指挥了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机型的3000多架次飞机的起降。最多的一天起降达365架次,最短的飞机间隔时间只有26秒,在10日内共运送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万吨,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和飞行事故,为此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6秒,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唐山7.8级大地震。一座百万人口、方圆百里,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名城唐山市,瞬息之间化成一片废墟。强烈的地震波,震动了京津,震动了河北,震动了半个中国!震感范围北至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南至安徽蚌埠、江苏清江一线,西至内蒙古磴口、宁夏吴忠一带,东超过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在这个范围内的人们都感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波及到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陆地面积约217万平方公里。地震中心在北纬39°38′,东经118°11′,位于人口稠密的唐山…  相似文献   

20.
<正>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唐山(现名大城山)而得名,因1976年那场大地震而震惊中外,又因震后新城的崛起而让世人折服。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在废墟上重建起自己的家园。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刘永江局长自豪地说:"有着十万大山、百里海疆的唐山,不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休闲消费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成长最快,劳动能力最强的行业,刘局长感言旅游的概念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走看看、观光朝圣之旅,现在的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