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多色彩中,我独爱红色!只要见到红,就浮想联翩遐思万千。有人说这或许与我的血型有关。我说不尽然,这是与我长期生活、劳作在江西、赣南“红土地”上的缘故密不可分。写“红土地”历史,听“红土地”故事,唱“红土地”歌谣。学久了,听多了,唱熟了对红色的爱好,与日俱增,与岁共长。  相似文献   

2.
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凌叔华的个性和故事显然都不够重口味。至于文学上的成就,在文采斐然的民国,很容易就被几位领袖人物掩盖过去。本书最后说:“一位优秀的女性,她裹着自己,没有给世人以清晰面貌就成了远去的古人。”“她裹着自己”,结果是,在民国历史中,她经常是作为他人故事的配角出现,其中有两件至关重大的事件绕不过去。  相似文献   

3.
“近代”一词的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它的出现本身就蕴有“近代”何以构成的“故事”。为什么“近代史”的叙事情节中不断出现的是与“西方”有关“事件”?是“历史学”编制了“近代史”,还是“近代史”产生了“历史学家”?这个“故事”似乎可以一说再说。  相似文献   

4.
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曹刿、曹沫的本字""或"蔑"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先秦时期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这一特点。这对于认识先秦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植傑在“诸葛亮论”中,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也提出了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的意见。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蒐集思考的工作的,文章里也有不少确当的论述。这篇文章的主要缺点,在于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活动的叙述也有着不少错误,笔者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有关诸葛亮的历史还了解得很不够,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以求对于这一问题有深入一步的理解。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呢?“诸葛亮论”的“结语”一节中说:“总之,诸葛亮在封建社会里,应当是属于被肯定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于他,不能估计过高,他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一向极为  相似文献   

6.
王财 《文史天地》2009,(7):42-47
鲁庄公(公元前705—662年),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世国君。自从《曹刿论战》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后,鲁庄公就成了曹刿的反衬,“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孙绿怡,《中华文学鉴赏宝典》)从而认定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无能;他急于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这种对鲁庄公的片面的、极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出于对历史负责、对鲁庄公负责和对后代负责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鲁庄公进行全面的考证和作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研究,包括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似可归结为六个字:讲故事说道理;亦可精减到四个字:求实明理。讲故事,求实,就要千方百计挖掘史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找到的材料,须反复考订甄选,去伪存真,求其实在,然后写成有细节有情状有过程,真切准确的故事。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绝不掺入外加附会成分。说道理,明理,就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依据确凿证据,说清源流因果、经验教训,逻辑严密,客观  相似文献   

8.
韩复榘是民国史上较有影响 的人物,但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研究尚属空白,而有关他的“笑话”却在各报刊杂志中连篇累牍地反复刊载,大体上都是互相传抄,以讹传讹。所谓“笑话”,一言以蔽之,都是说韩复榘乃大老粗,于是说粗话、写歪诗、办蠢事,宛如一个白痴。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离开人,也就无所谓历史了。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是我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特点。被梁启超誉为“千古不朽之名著”的《史记》,就是一部以人物传为中心的通史。司马迁  相似文献   

10.
联语中说了两个典故,一是说多才的王羲之相亲时,大腹便便,因天热,在东床坦腹睡觉;一是说孟光婚后,有大德,别人一提起她就说“举案齐眉”。五十年代在中学读书时,读成语“举案齐眉”,知为古人梁鸿与其妻孟光的成语故事,是说妇敬夫有礼仪的典范。《后汉书》载:“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举案齐眉”的“案”字,有人解释“案”为有脚的方托盘,此解释指举起有脚的托盘;  相似文献   

11.
“持螯赏菊”是一个成语典故,它的出处脱胎于《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持螯把酒”事,叙述的是六朝人物、魏晋风度。晋代嗜酒的毕卓曾说:一手拿着蟹螯,一手端着酒杯,便足以了此一生,后人便把他略晚的陶渊明(亦嗜酒)“采菊东篱”故事捏合而成了“持螯赏菊”。“持螯饮酒”,是酒仙们的“喜爱”。如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而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杜甫“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坐白水崔明府》),这样“赏菊、饮酒、吃蟹”等同时令的美事自然融…  相似文献   

12.
许世友将军是共和国众多开国将帅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曾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为许多人所熟知。几十年的戎马生涯,锻造了许世友刚毅、果敢、勇猛、顽强的军人品质,深得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欣赏、厚爱与器重。他“生前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被称为“忠孝两全”的一代将星,一生中留下了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3.
张晓华 《世界》2006,(1):24-25
“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他就像是说 故事。做了3年多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大型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的策 划人兼主讲人,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他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1974年,江苏省高淳县固城东汉墓出土了一批模印画像砖,其题材有祥瑞神兽和人物故事图像。因发掘时间较早,图像较为漫漶,学术界尚未对其中的多幅历史故事图像进行有效的识别。经过与山东、江苏徐州、浙江海宁等地画像石的比较分析,可初步认为高淳固城东汉画像砖上的历史故事有“尧舜禅让”“有虞二妃”“荆轲刺秦王”“梁高行”“孔子见老子”“秋胡戏妻”“楚昭贞姜”“太子申生”等。历史故事题材画像砖在长江以南地区较为少见。高淳固城东汉墓出土画像砖的历史故事图像,传递出东汉时期汉画像艺术由徐州刺史部向扬州刺史部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吴新锋  林恺雯 《民俗研究》2023,(4):104-116+159
有关徐文长的散文叙事文本可以区分为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二者甚至存在难以完全割裂的中间形态。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有“稳定与隐匿”的情节基干、“组合与流动”的母题链、“断裂与变换”的情节单元,而徐文长传说的结构形态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服务于核心名词的稳定情节基干,作用于主体叙事的离散情节单元和服从地方特定功能的叙事。特定情节与名词性元素的脱落、增加和代换,使得作为狭义故事的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和徐文长传说之间发生持续而缓慢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正> 邯郸是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早在2500年前,《春秋·谷梁传》就有它的明确记载。按《史记·殷本纪》,邯郸城出现于殷商后期,历时3000余年。邯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它的灿烂文化,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现代的邯郸城,不但有着雄伟的壮丽景观,而且继承和反映了它的历史文化风貌。邯郸这座伴随中华民族历史艰难跋涉了三千多年,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全局面貌形成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古城,应该成为我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7.
陆安 《文史春秋》2005,(2):45-45
中国的不少成语都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成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化风景线。有一个成语,大家想必耳熟能详,那就是“夜郎自大”。然而,你可曾想到,这个带有浓厚的贬义的成语,却掩盖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处于核心地位。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记载了多达1060位历史人物。教材有情节少,梗概多的局限,讲授历史人物很感困难。近年来,学术界百家争鸣,评价历史人物各见仁智,教师在取舍上颇费踌躇;加上大量通俗历史文学读物和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蜂涌而来,许多塑造失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对中学生影响很大。现在同仁们谈起讲授历史人物就更加为“难”了。对此困难,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第一,坚持以教材和史实为依据。在中学阶段,至少在初中阶段,最好还是按课本的说法讲。因为,其一,中学生年纪还小,知识面窄,学习任务繁重,辩别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9.
汉末蔡文姬的故事不仅在古典文学上有着优美的诗歌传诵,而且在民间口头文学上也有着动听的故事流传;不仅在古代绘画中留下了俊秀的形象刻划,而且在民间美术里也有细腻的描绘.从历史上来看,像蔡文姬这样的历史人物,在文学艺术上有如此全面反映的,实不多见.关于古典文学和古代绘画中的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已有专家论及,这里仅就现有的资料略谈一谈蔡文姬故事题材的民间年画及其有关的传说.  相似文献   

20.
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逐鹿中原”,意思是说,谁占据了中原谁就能统治中国。这个成语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既是一个政治活动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文化核心地区的历史趋势。作为一种趋势,它有时强劲突显,有时也软弱黯然。但在周、秦、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最强盛的历史朝代里,这个趋势表现得尤为醒目。因此,它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主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