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台前幕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台前幕后杨奎松1940年秋冬,因为在判断蒋介石有无联合日本夹击八路军的阴谋的问题上,毛泽东与莫斯科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几经往复,毛泽东最终放弃了先发制人,集中15万精兵进入甘肃与河南,打破日蒋夹击的军事行动计划。紧接着,皖南事变发...  相似文献   

2.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这位蒋介石花10万大洋买其人头却不得的一代名将,却被新四军领导人向蒋介石呈请而“枪刑照准”,年仪32岁。36年后.高敬亭的遗腹女高凤英冒着巨大风险上书毛泽东,请求中共中央澄清其父被杀原因,并作出结论。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亲自指示有关部门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1977年4月27日,沉冤38年的高敬亭案得以昭雪。2013年冬,乍冷还暖,高凤英女士在家中接受了本刊编辑王金梅的采访,讲述她为父亲平反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3.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这位蒋介石花10万大洋买其人头却不得的一代名将,却被新四军领导人向蒋介石呈请而"枪刑照准",年仅32岁。36年后,高敬亭的遗腹女高凤英冒着巨大风险上书毛泽东,请求中共中央澄清其父被杀原因,并作出结论。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亲自指示有关部门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1977年4月27日,沉冤38年的高敬亭案得以昭雪。2013年冬,乍冷还暖,高凤英女士在家中接受了本刊编辑王金梅的采访,讲述她为父亲平反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4.
房列曙 《百年潮》2024,(1):5-13
<正>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设计师。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部署及实现,为新四军选准了战略基点,使新四军发展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更好地发挥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8月22日,  相似文献   

5.
徐良文 《铁军》2020,(2):23-27
1941年1月,血雨腥风。新四军9000将士面对10倍于己之敌,血染皖南大地。蒋介石阴谋得逞,悍然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延安,毛泽东针锋相对,迅即着令由陈毅、刘少奇重建新四军军部。盐城泰山庙,军号震天,一杆抗日的铁军大旗再度扬起。日伪军惊恐,欲趁苏北新四军立足未稳,妄图一举歼灭这支重建之军。当年7月18日,日伪军出动1.7万人马,从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以四路成包抄之势直扑盐城,对苏北根据地实施第一次大扫荡。  相似文献   

6.
1939年底至1941年初,在应对因国民党的驱赶政策而产生的新四军危局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并实施了将新四军战略重心向长江以北地区转移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立足全局,灵活辩证地指导江南新四军北移行动的或急或缓,华北八路军南援计划的或备或启,皖南事变中军事政治应对的或攻或守,最终促使蒋介石政府不得不承认新四军坚持在长江以北地区自主抗战与发展的事实。新四军的危局在反击皖南事变的斗争中被破解,构成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后国共关系向有利于中共方面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共的妥协、让步和坚持莫斯科要求中共改变对国民党的路线,和国民党合作,在延安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走法国的路",准备和蒋介石"搭伙"。朱德甚至在会上表示,蒋介石当总统,我们当副总统。这些方面表明,中共在总体上大致接受了莫斯科的意见,在重庆谈判的实际进程中,做了相当大的妥协和让步,但是,中共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法共当年将自己的武装全盘交给了戴高乐  相似文献   

8.
正世人常以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第一次见面,然而事实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曾有过同参一会或同处一城而未曾交际的情形,亦有过计划谋面而不得见的情形,毛泽东晚年还曾计划邀请蒋介石回大陆谋面,蒋介石暮年亦曾有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走走看看的想法,终因种种原因而未成行,不免令人遗憾。那么,毛泽东与蒋介石一生有过多少次交集,历史上这两大政治对手之间又有哪些轶事呢?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是因为,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且与中共中央必欲独立自主,坚持大力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为它也与中共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和国民党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完成了围堵部署,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去之路的巧合有关。同样,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不曾有过要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共动武的计划。换言之,并不存在着美苏及国际舆论的反对和日本人的突然进攻,打乱了国民党人发动更大规模的剿共战争的阴谋的情况。而就中共中央来说,受到莫斯科态度的影响,它在这段时间里对国民党的政策估计和对事变的应对态度,也曾有过一个颇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军调小史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与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相会于重庆,就战后国是前景以及国共两党关系等问题进行谈判协商,结果双方仅就政治合作,和平建国和整编军队等概要性的方面达成协议,于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入其中有关中共人民军以及解放区民主政权等实质性的问题,蒋介石则强调“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的主张,意图把中共军政势力统一于国民政府之下,挖空共产党使成落政权的附庸,无视现实上两党并存的政治局面,此为关键性之所在,双方意见分歧很大,难以协调一致,在草草签订上述协定之后,毛泽东即返延安,蒋介石的目的未…  相似文献   

11.
1939年12月前后,国共之间爆发了抗战期间第一次军事冲突,史称"晋西事变"。事变前,中共在山西与阎锡山不仅合作抗日,而且在事实上共同领导着山西范围内的民众抗日组织牺盟会及其新军(即决死队)。事变发生,眼看牺盟会、决死队及其相关地区严重受损,中共高层内部一度对如何应对意见分歧。毛泽东在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后,坚信划界而治最为有利,故力劝军事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等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划界办法,最终使事变得以平息,并且首次在山西获得了军政和地方控制的实权。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特使密访西柏坡——来自俄国档案的秘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潮》1998,(1)
毛泽东弄不明白:究竟是中国革命胜利重要,还是苏联收麦子重要?1947年,解放战争全线展开,毛泽东断定蒋介石国民党大势已去,中国革命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据此,他一面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进攻。一面开始设想取得苏联方面的理解与支持,计划亲自去一趟莫斯科,当面向斯大林请教建国经验,并赴东欧考察各新建人民民主国家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蒋介石与毛泽东的生活态度:毛泽东生病"不信邪"》将蒋介石与毛泽东在各自私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一比较,可以深刻体会到两人政治上的根本性差异。蒋介石晚年真是怕死到了极端,尿中有血,紧张至极,总是急声命令让人送医生看。医生说没事,他还是不放心。蒋介石对医生来说,就像乖孩子一样听话,他是任何医生都喜欢的好病人。  相似文献   

14.
从两岸档案史料综合分析可证,皖南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容不得新四军在华中敌后迅速发展壮大。要求新四军于1940年12月底前北移和不准攻击兴化,是蒋介石划定的两条底线。蒋介石确有围剿新四军的周密预案,但是并没有在茂林设置陷阱。顾祝同也只求新四军渡过皖北。由于皖南新四军选择南走茂林的错误路线,又轻率地过早坦露行动目标,从而给第三战区制造皖南事变提供了机会。皖南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无法回避的一页痛史。  相似文献   

15.
王谦 《文史天地》2006,(9):19-25
叶挺,早期的共产党人,广州起义失败后,因不满党内“左倾”代表的无理指责而脱党;在抗战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将组建新四军的重担交给了他。结果,当然是历史给蒋委员长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的突发,出乎中共与共产国际及斯大林的意外。如何解决事变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在陕北的毛泽东立即给斯大林发去电报,表示联合张、杨积极推动抗日反蒋;正在莫斯科的王明则提出了立即枪毙蒋介石的主张,同时共产国际也有不同意见。斯大林出于苏联利益的考虑,与中共电文交驰,力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与蒋介石结成抗日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7.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成立及其历史功绩陈书华1939年11月,在漂阳水西村成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发展史上的重大部署。它与皖南军部、江北指挥部形成犄角之势,在日、顽、我三方鼎立,敌顽夹击极为尖锐复杂的艰苦环境中,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当时国民党军队远在大后方,鞭长莫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则贴近东北。面对这个历史机遇,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根据地组织10万大军,向东北进军。万事开头难,东北老百姓对共产党不了解,部队所到之处得不到群众支持。新四军三师师长  相似文献   

19.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中央存有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保持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项英本人的政治经历、政治水平和战略判断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中央选择项英任职新四军的审慎考虑、新四军斗争活动所处的实际境况及毛泽东和中央对新四军的南方战略长期存有寄望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于化民 《百年潮》2001,(11):19-25
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即1948年秋季,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8年9月,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中,歼灭敌人主力10余万人,解放了济南,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战略决战,歼灭敌军154万人,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将战线推进至长江北岸.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已基本上被消灭,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捉襟见肘,摇摇欲坠.1949年元旦,走投无路的蒋介石发表求和文告,表示愿意与中共"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熟知蒋介石惯于翻云覆雨的毛泽东,当即写下<评战犯求和>的评论,揭露了蒋介石假求和的虚伪性,1月5日以新华社的名义发表.14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及改编一切军队等八项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