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杰 《敦煌学辑刊》2023,(1):166-177
宋代孔雀明王信仰比较盛行,以孔雀明王为主尊造像主要集中在川东地区的大足、安岳石刻群中。此地区孔雀明王造像主要是在不空仪轨的基础上,融合显教造像与民间信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体系。文学作品如《夷坚志》等中亦有不少孔雀明王信仰的记载,窟龛配置组合所体现的功能与史料记载基本一致,且孔雀明王信仰的祛病消灾、安产等功能在盛中唐时期就已显现。因此,川东地区孔雀明王信仰正是宋代孔雀明王信仰流行状况的一个实证,亦是唐代孔雀明王信仰的赓续,而与柳本尊信仰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香坛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石鼓乡双渠村[图一],共有六龛(碑)五十九尊像,主要镌造地藏与十王地藏像[一],全部刻在一块巨石北侧上部[图二]。龛上方有人字形沟槽及榫孔,当为古时防雨之龛檐与引流举措。现今岩外的木构屋殿,是村民二○○○年集资所建,可起防风遮雨的保护作用。此块巨石位于双渠村北一处坡地上,长达十一点五米,最宽处约六米,高约五米,南端较尖,北面较平。龛像都雕凿于北侧,距地面一点八米以上。石位原先较  相似文献   

3.
四川安岳圣泉寺地藏十王龛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安岳圣泉寺中的地藏十王龛像作了详细介绍,论及地藏十五龛像的状况及独特价值.认为其雕造时代应属五代,但表达更为精深.此龛构图的回旋特点,与四川绵阳北山院第9号晚唐地藏十王龛像有接近之处.通过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在四川与重庆地区地藏十王题材至少可分为三个环系,即绵阳与资中的晚唐龛像、内江与安岳并大足部分五代龛像、大足所存北宋及南宋龛像.  相似文献   

4.
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北 7公里的嵩山玉柱峰下 ,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寺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 ,苍松翠柏 ,郁郁葱葱。寺前两山对峙 ,中辟公路 ,上通寺院 ,下达现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大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 ( 71年 ) ,距今已 190 0多年 ,是佛教传入  相似文献   

5.
黔明寺今昔     
寺院概况 黔明寺座落贵阳市阳明路。清《贵阳府志》载:“黔明寺在府城内西南隅双土地街,明末创建,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清初曾有行之显笃禅师住锡于寺,弘传禅宗。最初规模较小,经住寺僧众多年经营,寺宇逐渐扩充。 黔明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进门有山门影壁,大雄宝殿、大悲阁、藏经楼及客堂、斋堂建  相似文献   

6.
西明寺位于唐长安城延康坊西南隅,在今西安市白庙村一带。寺院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 五代后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它是唐代国家供奉的几座寺院之一,是唐代御造经藏的保存地,也是唐长安城内的佛教文化中心。在此弘教的先后有玄奘、道宣、道世、园测、善无畏、不空等高僧大德,它和佛教南山律宗、东塔宗、法相宗西  相似文献   

7.
米拉日巴是西藏史上最著名的苦修大师,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炳灵寺现存的米拉日巴像中,多以诗歌吟诵传道方式和苦修形象呈现,反映了其独特的传道方式和苦修行为。炳灵寺的窟龛中以他作为供养对象,展现了对大师的尊奉和对噶举派教法的推崇。  相似文献   

8.
涅槃像是佛教常见的题材。"涅槃"意为重生,佛教建立的教义,是佛教通过某种修行方式所达到最高的境界。印度最早的涅槃石雕像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处,即拘尸那城所建的涅槃像。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现存北朝时期最大的涅槃像——甘肃炳灵寺16窟涅槃像。  相似文献   

9.
<正> 1990年11月,河北省文物商店征集到一件青花孔雀牡丹纹大罐。通高37、口径21.5、腹径36.5厘米。(照1、2见封三)直口微敛,丰肩鼓腹,下部收拢,圈足浅宽,底部无釉呈火石红色。胎骨厚重,造型稳重古朴。青花色调于灰蓝中微泛红褐色,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器表釉面肥润平整,罐内施釉不匀,刷釉痕迹十分清晰。器身由弦纹隔为四层装饰带。口沿环饰格锦纹。肩部绘一周莲荷图案。腹部主题纹饰为孔雀山石牡丹,两只孔雀姿态各异,富有神韵,一只昂然回首,作鸣叫状;一只舞动双翅,跃跃欲飞。孔雀山石之间绘有牡丹、鸡冠花、蓟菜等植物,还有蝴蝶、蜜蜂点缀其间。画面布局自然活泼,笔法酣畅流利。腹下所绘的一周肥宽双层变体莲瓣纹,尤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巩县石窟寺双面人像,题材新颖,造型独特,为全国各石窟雕刻中所仅见。目前,学界对双面人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其名称和来历问题尚不明确。本文依据佛教经典的记载,结合雕像分析,进而认定双面人像即为鬼子母神。并指出,鬼子母故事题材在石窟中是作为《法华经》方便说法思想意图表现的,意在宣扬大乘佛法。  相似文献   

11.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的殊像寺俗称"乾隆家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的一座满族喇嘛寺,本文论 及殊像寺的建立和满文大藏经的收藏,并对清帝译制满文大藏经的用意及经过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10多年前曾撰文对东方的庞培古城——洪泽湖底的泗州城进行过考索。泗州城所以出名,除了因为它曾长期地“扼淮、汴通漕襟要”外,更因为它与“水漫泗州”的著名神话传说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水漫泗州”的水母娘娘是被泗州大圣征服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0,(4)
正高58厘米道教弘扬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流传甚远,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心。道经中说,天官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又尊称紫微帝君、曜灵元阳大帝,是玄都元阳一品位阶,居住在紫微宫中,率部众三十六曹。他主宰众生善恶之籍,执诸仙升降之司。又说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领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便莅临世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此尊头戴贯簪系缨的通天冠,正面铸刻日月星山四章。面庞圆腴,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光下敛,俯视芸芸众生,颌下留有一缕长髯。身着宽大的袍裳蔽膝,并饰以革带玉佩。衣纹曲走流回自然,衣料质感厚重,衣缘处刻饰精美的云纹、卷草纹及几何图案,巧夺天工,繁而不乱。佩绶的两端拂卷体侧,  相似文献   

14.
明襄阳王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明史·列传第七·诸王四》记载,明襄阳王藩始设于正统元年(1436年)终于崇祯十四年(1625年),历宪、定、简、怀、康、庄、靖、忠七代八王,其中襄忠王朱蝴铭因张献忠攻陷襄阳后遭火焚没有建墓。从调查情况看,宪、定、简、怀、康、庄六王陵墓已有明确地点,只是文献记载的怀王与实陵墓名不一致,实际墓名为惠王,经庄王墓志文考证,惠王即怀王。靖王墓只能依据地形地势及周围附属物进行推测。七座王墓除简王墓位于隆中山外,其余六座均处今谷城、南漳两县交界处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脉间(图一)。地的选择十分考究,其背…  相似文献   

15.
祁海宁 《东南文化》2021,(2):119-126
东晋时期,武昌寒溪寺、建康长干寺和荆州长沙寺,先后出现三尊金铜菩萨像和佛像,造像者指为阿育王或其第四女,它们被统称为"阿育王像".从晋至唐,这批佛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一直受到佛教史研究的关注.1995年四川成都出土梁代石质阿育王像实物之后,中外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但是,这批佛造像究竟是哪国铸造,与阿育王是否有关等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通过全面梳理东晋三座阿育王像的史料和相关考古资料,进一步利用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尊东晋阿育王像皆为托名伪作,与阿育王无关.它们的出现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为相关寺院提供了神圣性支持;其二是为东晋政权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6.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0,(22):22-25
罗汉源自印度,而罗汉艺术产生于中国。在罗汉的发展过程中,十八罗汉成为我国罗汉信仰的主要内容。炳灵寺这座地处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佛教艺术深受汉文化影响,藏、汉两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此交流、融合、发展,第126窟十八罗汉就是这两种佛教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北朝石窟中的神王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石窟中的神王像赵秀荣我国的石窟遗存以中原北方居多。在大部分北朝石窟中,其四壁下部接近地面处(壁脚)或中心塔柱下部靠近地面处(塔柱基坛),常常雕刻或图画一排排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形象,有的画像甚至作兽头人身。这些形象究竟是什么?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金...  相似文献   

18.
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9月陕西凤翔纸坊公社高王寺大队发现一处窖藏,距地面2米左右,窖内有十二件铜器。经勘查得知,窖藏地点在秦都雍城范围内的马家庄宫殿区附近。该地有灰坑多处,地面散布春秋战国秦的绳纹瓦。出土铜器有: 鼎三件。形制大体相同,花纹与大小稍异,其中较大与较小的两件已残破。完整的鼎通高21.6、口径19.7、腹深25.4厘米。鼎均为附耳,子母口,圜底,深腹,蹄足,  相似文献   

19.
王効墓志,1994年夏出土于榆林城西黑山大墩梁,一同出土的还有王効与其夫人时氏的合葬墓志。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土洞墓,遭盗掘破坏。王効墓志为砂石质正方形,边长75cm,厚10cm。盖文篆体阴文5行21字:“明故光禄大夫柱国  相似文献   

20.
杭州慈云岭资贤寺摩崖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文物》1995,(10)
杭州,不仅以秀丽的西湖风光闻名于世,而且保存着大量文物古迹,特别是五代吴越国与南宋临安的文物,更为突出。在为数众多的五代佛教雕刻中,资贤寺摩崖造像堪称代表作之一。慈云岭位于今杭州城西南玉皇山的东面,在它的南坡五代吴越国之资贤寺遗址崖面,现存二大二小共4龛造像,依自北向南顺序编为第1龛至第4龛(图一、二),基本特征如下: 第1龛龛口呈圆拱形,高256、宽236、深101厘米,内雕地藏菩萨与二女侍像。地藏通高198厘米,形似僧样,面相长圆,作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