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藏人文地理》2006,(6):103-103
观世音菩萨藏语称“坚热斯”。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的种类及变化身很多.但主要有六种.即: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合称六观音。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五代吴勿昌供养八臂九面观音像立幅,系我馆1959年以重价购自北京琉璃厂文物商店,出售人谓其先人张凤翙在甘肃作官时所得(图版陆)。画幅纵120、横60.5厘米,绢地设色,绢质精细,色泽鲜艳。内容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观音变相图,正中上端为三朵莲花组成的华盖,盖下立八臂九面的主像观  相似文献   

3.
拯救观音像     
《山茶》2011,(7):24-25
重庆大足宝顶山的摩崖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年间。以恢宏的气势、绝伦的奇姿和辉煌的装彩工艺闻名于世。在长期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造像已被表面风化、手指断裂等34种病害的叠加弄得伤痕累累。譬如造像上的金箔大都已脱落,留在造像上的也分层开裂、卷曲,再加上长期的香火烟熏。光彩也不复从前。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成为了世界级难题。  相似文献   

4.
隋立观音像     
石刻净瓶观音菩萨立像,是华亭县博物馆于1992年9月征集入馆的。这尊石造像在华亭县南川乡谢家庙村整修土地时挖掘出土,是当时出土的十几件窖藏石刻文物中唯一的一件隋代石造像。造像质为青灰砂岩石,通高40.7厘米,肩宽11厘米。莲座高3.5厘米,直径为10.5厘米,仰莲状,呈圆形。整个造像线条流畅,造型逼真优美,装束华贵,头上宝髻高耸。宝冠正面有小化佛,头部略低,双目微微俯视(面颊、鼻部略有磨损)口唇抿闭,气度庄严慈祥,善良典雅。右臂曲举(右手残缺),左臂下垂手持净瓶。天衣,胸饰,腰巾罗裙,环绕飘带,自颈、肩垂腹落…  相似文献   

5.
独乐寺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保存至今,泥胎存在裂隙、空鼓、脱落等病害。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观音像泥胎进行了材质分析。通过控制砂、纤维含量,分析泥塑试样的收缩性,并探索纤维含量对泥胎收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观音像泥胎的制作原料取自当地,其中土颗粒粒径多在5~70 μm之间,约占总量的79.5%;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伊利石,还有部分钠长石和钾长石,以及少量的高岭石。粗泥层含砂量约为35%,麦草(麦秆及麦壳混合物)含量约6%~9%,长度大多在2 cm以下;细泥层含砂量约为30%,麻丝含量约2.1%,长度大多集中在2 cm。麦草和麻丝的加入对泥胎的收缩均能起到抑制作用。随着麦草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和6%的麦草抑制作用最好;添加麻丝可使试样的最终线缩率显著减小,但麻丝的多少对线缩率的减小幅度影响不大。观音像泥胎的原纤维配比就有很好的抑制收缩效果。本次研究获得了十一面观音像泥胎的材料组成信息,得出了纤维占比对泥胎收缩性的影响,为十一面观音像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1978年夏,常州市委院内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口古井,出土物中有1件影青瓷观音像。像头部冠饰稍损,颈已断,经修复已恢复原貌(图版捌)。观音像通高22.6厘米,善跏趺坐,坐于镂空须弥座上。须弥座中间有一莲花小插,原插之物已失。右边为一小净瓶,左边为  相似文献   

7.
在藏传佛教供养体系中,观音的供养最为流行。而对身形众多的观音供养像进行基本的辨识,是佛教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是对观音众多身形之一“世间尊”的辨识。  相似文献   

8.
苏州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元代磁州窑坐相观音,是磁州窑众多造型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观音高27、横宽15.5厘米。其制法是先在制成的灰褐色胎上施一层薄薄的化妆土,使其表面平滑光润,然后用黑料绘画宝冠、发髻眼、眉、须、衣襟、袖口、朵花璎珞以及须弥座上龙的毛发、双角等,在黄褐色的长裙上点缀三排白色小花朵。观音头戴宝冠,结跏坐于须弥座上。长发分为二股,从脑后垂下披于肩上。面部丰腴,神态安祥,双眉细弯,眉间有一黄褐色毫相。双目微瞌下视,直鼻小口,嘴上一撮八字卷须。胸部袒露,佩饰三条朵花璎珞垂饰,双手结禅定印…  相似文献   

9.
传佛教中的供养神,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身形中,又以十一面观音这一身形传入的为最早,据《西藏王统记》载,当年松赞干布(617-650)为了寻找自己的本尊神,曾派化僧去南印度等地,请来了十一面观音等像,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神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经传入,经中也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一-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  相似文献   

10.
谯慧 《收藏家》2012,(12):69-72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滇密"阿咤力教崇拜的主要圣像。阿嵯耶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圣",意为"圣"观音。又因多产于大理国时期,也称"大理观音"、或者"云南观音"、甚至称"建国观世音"。这类观音成为滇密中比较有特色的观音。南诏、大理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要道,佛教随之传入境内,内地传入汉传佛教、西藏传入藏传佛教、东南亚传入上座部佛教,形成了各派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王惠民千手千眼观音在密教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有关经轨多达十余部,单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就译有四部。汉译经轨主要有:不空《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不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不空《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应日本国文字文化研究所之邀,笔者曾赴日,参加在大阪举行的“傅山书画艺术展览”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期问,我们参观了大阪、京都、奈良的现代化城市与文物景区,考察了法隆寺这一日本国宝建筑。  相似文献   

13.
丁山 《收藏家》2005,(5):41-42
在西藏,观音菩萨的崇拜非常普遍。这是因为,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中,把观音菩萨描述成了藏民族的先祖,藏民族的英雄——松赞干部,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及其最重要的活佛系统达赖喇嘛一系也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化身。包括那座雄伟的宫殿——布达拉的名称(potala)都是源自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观音菩萨的崇拜非常普遍。这是因为,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中,把观音菩萨描述成了藏民族的先祖。藏民族的英雄——松赞干布、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及其最重要的活佛系统达赖喇嘛一系也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化身。包括那座雄伟的宫殿——布达拉的名称  相似文献   

15.
贵州遵义湘山寺所供奉观音像碑,乃四川省南部县嘉陵江畔罗寂寺所存唐代吴道子之《白衣观音像》拓片翻刻版,湘山寺观音像碑所述碑之渊源存在错讹之处.清代达县进士王正玺履职遵义,遂成黔省翻刻此碑机缘.湘山寺之翻刻观音像碑则又为解决现存罗寂寺《白衣观音像碑》之翻刻时间问题提供一定佐证.  相似文献   

16.
吴道子 ,又名道玄 ,阳翟 (今河南禹州 )人。少时孤贫。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 ,未成 ,改习绘画 ,年未二十 ,已有成就。曾任小吏 ,当县尉 ,后应召入宫 ,成为宫廷画家。擅佛教和道教人物画。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的《观音像》石刻高 2 3 7厘米 ,宽 3 9厘米 ,系青石凿成。面部阳刻 ,身部阴刻 ,赤脚露手 ,脚踩浮云。上款 :唐吴道子作 ,下款 :大明天启三年仲冬 ( 1 62 3年 ) ,弋山后学勒石。明江西巡抚李嘉乐出任赣省将拓片携归故乡光州 (今潢川 )又为勒石。据清《光州志》载 :“观音像石刻原镶嵌在潢川南城西湖南侧水姑娘娘庙内。”1 93 4年民…  相似文献   

17.
唐英,字俊公,别名“叔子”、“陶成居士”、“陶铸”等。关东沈阳汉军正白旗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农历五月初五,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曾侍奉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他长期在内务府任职,于雍正六年始至乾隆二十一年主持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督陶事宜,因成绩卓著深得当朝皇帝的垂青。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的瓷塑白釉观音像,就是唐英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奉旨烧造的。此白釉观音菩萨像,高19.5、宽21、底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作品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但很多作品的收藏经历还是谜,它们原来的出处在哪里,又是如何传播到国外的?为此,2011年3月1日至4月15日,受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荷兰普林西霍夫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邀请,笔者和黄忠杰、许回成两位先生前往欧洲考察德化古陶瓷,游历了德国、意大利、梵蒂冈、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比利时和英国。通过参观著名博物馆、访问知名收藏家和古董商人、寻找拍卖行和古董市场,对欧洲的德化古陶瓷有了一定的了解。2019年10月,笔者前往法国尼斯参加中法文化论坛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石叟及其款识的铜器由于资料的匮乏, 目前学术界对其认识尚不清晰。旅顺博物馆 藏有3件"石叟"款的铜观音像,通过对其造 型、材质及刻款的分析研究,或可有助于对 此类器物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馆藏徐渭的一幅人物画,绘一提篮渔妇形象。李锦炎先生著文予以介绍,文题为《徐渭和他的(拟(?)图>卷与<渔妇图>轴》(刊《文物》1987年第12期)。李先生认为,徐渭的绘画作品作为文人画的典型,诗书画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未能表达的画外之意,往往通过题写的诗歌、题记,再加以表现。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那么,《渔妇图》的画外之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