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皇甫谧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明 《文献》2001,(4):58-73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幼名皇甫静,西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附近)人.出后叔父,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附近).<晋书>卷五一有传(然其记载简略,且有疑点).他是继东汉刘向之后,大量撰述杂传的作家之一,见于书目著录及诸书征引的就有六部之多.  相似文献   

2.
卜楠 《丝绸之路》2000,(4):49-49
当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日渐东移之后,地处在历史长河中,西北一隅、黄土山塬的灵台被冷落了。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灵台还有个皇甫谧。东汉建安二十年(215),皇甫谧生于今灵台县朝那乡的皇甫湾。3岁时,由于生母病故被过继给叔父,迁居河南渑池。40岁后又回到灵台,在皇甫湾居住了短暂的时间,然后搬到今灵台县独店乡张鳌坡村,直到公元282年溘然长世,葬在张鳌坡村边。  相似文献   

3.
皇甫谧,我国魏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医学家。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名震陇东,享誉全国。籍贯何地?《晋书》日:“安定朝那”。在今何处?一说今宁夏彭阳,另一说今甘肃灵台。拙文略加考证,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5年,笔者发表了一篇介绍宁夏籍历史名人皇甫谧的短文《彭阳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孰料受到有关方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华兴时报》记者樊前锋还从网上发现了相关信息。据载皇甫谧早已被甘肃省灵台县指认为该县籍乡人,并在灵台县修建了中国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陵园、公园和纪念亭,建造了皇甫谧雕像,还成立了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正在酿酝筹建国内外皇甫谧基金会和皇甫谧(针灸)国际大学。笔者不对上述信息进行评论,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甘肃省和灵台县的领导、文化界人士十分重视弘扬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对人文资源潜在价值的认识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大打“旅游牌”,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资,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种思路和战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皇甫谧(214-282年),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历阅东汉、魏、晋三朝,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较多,唯固不从仕。中年后,患风痹症,遂潜心钻研针灸医术,试治自身,十余年不已.以亲身体会总结完善了针灸经验,撰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流传于世,为我国的针灸学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尊称为针灸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皇甫谧文化主要是指以秦汉魏晋时期的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人们之间渴求和谐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体系,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高度融合后走向世界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吴晓红 《宁夏史志》2006,(2):43-44,47
2005年10月以来,宁甘两省区对中国针灸奠基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故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议。随着新闻媒体的相继报道,将两省区名人之争引入高潮,1800年后的古朝那成为国内甚至香港地区的新闻焦点。笔者依据国内报刊所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及网络信息,对此事作一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8.
近年,皇甫谧研究引起了甘肃和宁夏的重视。尤其是2005年以来,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以推进地方文化建设的呼声日渐高涨。据报载,甘肃已出版发行了《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皇甫谧邮票。甘肃灵台县政府在灵台和兰州等地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纪念性建筑如皇甫谧祠等,这一切都为历史文化的发掘、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近,《光明日报》推出专版,有各级地方政府和著名学者撰文,“弘扬皇甫谧历史文化,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对此,宁夏学者也有不同的声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研究历史人物与文化的层面上看,与当前政府实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精神是吻合的,对西北历史文化的提升有积极意义。但从地域或地域文化的视角看,历史人物的地望应该有一相对准确的归属。正是从这个意义,对皇甫谧的籍贯有一个历史性的交待将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士传》是皇甫谧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表达了对高士品行的仰慕与崇敬,是皇甫谧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匡救。该书通过语言描写、典型细节、对比烘托的方法塑造了九十多位各具特色的隐士形象。《高士传》的论赞传承自史传,而又以其抒情性区别于史传。其志人记言、兼采史传的叙事特色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张怀武 《宁夏史志》2006,(2):26-26,3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越来越重视挖掘和开发利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借此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甘肃省灵台县利用宁夏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大做文章,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07,(9):15-22
一部《青春之歌》,让他背上了"余永泽"之名而遭遇旁人冷眼,他本人却不以为意;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仍是平易近人。本文介绍的,就是大师级的学者张中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今彭阳县古城镇高庄村皇家湾出土一石匾,长约1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匾上正面阴刻“后汉皇甫祠”,下额阴刻“北至弄水泉(今高庄村与黄泉沟之间)三百零三步,西至东山寨五里四十八步”的字样。“东山寨”(今彭阳县古城镇治地)为宋咸平年间镇戎军(今固原)所统辖的军城,  相似文献   

13.
布衣圣人     
一副新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孔子见老子问礼图”,显示了一个平民的孔子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绘孔子像。  相似文献   

14.
布衣朋友     
李汝庆 《百年潮》2008,(4):57-60
王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同时又以关怀爱护知识分子而闻名。原国务委员、著名科学家宋健曾深情地说:“王老是知识分子的大恩人,他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他敢做敢为。在困难时期,我们都得到过他的保护,现在的科技发展有王老很大的功劳。”我就是受其恩泽,得到保护,而有了“用武之地”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而最使我感动的是,我和他身份相差悬殊,却成了他的布衣朋友。  相似文献   

15.
余玮 《文史春秋》2004,(6):46-50
“从找参加革命之韧为穷人谋解放,到建国后为人民谋幸福,几十年来,金心金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永远不能变。”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将军到平民百姓,一代将军刘华清不改的是爱民心肠,不变的是布衣本色。  相似文献   

16.
王学斌 《文史天地》2014,(10):29-33
正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响当当的大人物,不但穿着打扮异于常人,而且行事作风亦特立独行,堪称传奇人物。一《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虽是传统士人们毕生追求的完人标杆,但并非遥不可及,至少汤寿潜与之很是接近。汤寿潜(1856—1917年),原名震,字蛰先、蛰仙,学名震,乡举后始改名寿潜,生于浙江绍兴府天乐乡。汤氏自小聪颖,六岁那年,他在私塾学习四书,当讲至"读十有五章"时,  相似文献   

17.
"从我参加革命之初为穷人谋解放,到建国后为人民谋幸福,几十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永远不能变。"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将军到平民百姓,开国将军刘华清不改的是爱民心肠,不变的是布衣本色。  相似文献   

18.
韦杵,原名明俊,字天培,1883年出生于安龙县钱相乡一布依族农家。少年时家境贫寒,得外祖父鼎力支持在乡间私塾就读,后入兴义府城(今安龙县)景氏塾馆攻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自带干粮,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步行到湖南长沙考入湖南师范学校;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学习尤为勤奋。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成回到安龙,应聘在兴义府高等小学堂任教。任职不久,即被一些歧视少数民族的纨绔子弟在校门写白条诬蔑攻击,于是,愤然辞去教职回家。当时,韦作深感当局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少数民族备受欺凌,心中愤愤不平,决心投军从戎。宣统…  相似文献   

19.
在“扬州八怪”中,黄慎的情况是颇为独特的。他出身贫苦,以画为业,布衣终身。由于自己不懈的努力,黄慎由一个职业画工成为一名文人画家,诗文、书法、绘画,无所不精,时称“三绝”,在艺术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黄慎,初名盛,一作胜,字恭寿,一字恭懋,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出生于福建宁化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其自幼家贫,因无钱读  相似文献   

20.
<正>陈云逝世以后,每年的6月13日,陈云的夫人于若木都要率子女,与在陈云身边工作过的同志聚一聚,共同缅怀陈云。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