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证主义地理学是通过"认识论翻转"确定均质化空间而保证其有效性的,这在根本上规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中人文世界的隐没。人类科学理性的缔造经过"认识论翻转",确保了其割裂人文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并随着实证主义在近现代的成功和学科建制化而得到制度保障。这一历程在显示实证主义对地理学神圣指导作用的同时,暗含了其对地理学分工的不适。在"认识论翻转"层面上,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地理学研究传统进行了"否思":①重新评估了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使人文世界定位于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内;②发展了针对人文世界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但并非对实证主义的反判;③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足点伦理和价值是内在的而非实证主义外在的;④人文主义地理学讨论的知识论要求"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的联通以获得具有人性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
一、通论 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谭其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复旦大学学报1论当前地理学四大热点陈桥异等杭州大学学报4我研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过程史念海文史知识n略论历史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方法〔日〕菊地利夫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李映辉益阳师专学报4魏源与地学.周维衍复旦学报1地名学研究中的地理学和民族学方法曾昭漩.中国地名4中国地名学的地名渊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韩光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4遥感技术应用于历史地理学当议刘沛林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侯仁之著上海教育出版社△河山集·五…  相似文献   

3.
刘斌  杨钊 《人文地理》2020,35(6):18-25,131
老年旅游的发展是全球人口结构老龄化的现象之一,成为了旅游学、老年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老年旅游的关注日益提高,但尚处于现象描述等初期阶段,各学科关注度和研究深度较一般。本文以人文地理学科为背景,收集、整理并仔细分析了国外老年旅游研究的主要文献,系统性的地总结了国外老年旅游研究的进展脉络、线索、较具代表性的学术理论观点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介入状况。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目前国外老年旅游研究的不足,作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对老年旅游研究的适用性研判,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框架。一方面致力于解决现实的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是寻求人文地理学科在老年旅游研究中的深度介入,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方感指人与地方的情感关联,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快速城镇化使得“地方”剧变,地方感也变得复杂多样,多元主体的地方感形成机制值得探讨。本文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选取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将不同主体的地方感归纳为三类:根植型、创造型和关怀型。老年原住民形成了根植型地方感,其重点在血缘联结、归属感、身份认同;沿街商户生成了创造型地方感,主要涉及美学、经验与私人空间等;虽从地方抽离但仍与地方保持着积极情感纽带的“乡邻”们则形成了关怀型地方感,主要涉及关注、社会互动、熟悉等。借助案例剖析和质性研究方法,本文对地方感多元类型和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理解地方感的多态性和分异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学界和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但中国地理学界对其认识还非常欠缺,相关研究更是迟滞。针对目前常见的对段义孚的研究是否属于地理学以及如何把握和推广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并探讨了段义孚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段义孚不但具有开创精神,而且40多年的坚持更是令人敬佩;广泛取材于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经验的方法,流畅生动的文风值得学习和推广;对其的专门研究应当得到鼓励;其理论不但具有较大普适性,而且是治疗人文素养和精神欠缺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6.
高万辉  卢涛 《人文地理》2007,22(6):21-25
伴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娱乐场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者的重视。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价值,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的角度,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学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全面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7.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 一 历史地理学的两大流派 有一种说法叫做“知识的地球仪”。象地球仪这样的球体,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只能看到一个半球。要想看到相对称的另一个半球,必须把视点转移到完全相反的另一面。在历史地理学当中,要想掌握完整的知识,也要从两个相对应的视点来观察“知识的球体”。这就是人文主义的视点和实证主义的视点。实  相似文献   

9.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空间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在全球化、信息化、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等语境下需要重新认识。首先对空间认知转变的背景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重点辨析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对于"空间"的核心论述,把对空间的认知转变归结为4点:(1)从科学的空间到人性的空间;(2)从物质的空间到非物质的空间;(3)单纯的空间到复杂的空间;(4)从"外壳"的空间到空间里面的空间。最后提出对我国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3点启示:(1)注重学科基础概念的重新认识;(2)重视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3)加强跨学科的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站在人文地理学视角上,结合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优劣。逐步完善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存在着多样化的参考标准,可以依托于结构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化主义的理论基础。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问题。通过采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的梳理相关的我国旅游资源优劣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方法。推动国家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现实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90年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特点进行概括,表现为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题多样化和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到质化的转变,然后从内容上进行归纳,包含社会公平、疾病与健康地理、犯罪地理、感应地理等研究重点,其中社会公平又细分为对弱势群体地理研究、福利地理以及女性地理学。这些研究在侧重点上有较大转变,从一般性社会要素空间区位探讨过渡到要素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情境的结构式剖析,注重研究社会空间的隐喻和文化意义、社会问题对空间的塑造机制以及特定空间对人的再造等。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归结为问题导向、主题多样化、地方性研究和质化与本位研究主导,最后提出对中国社会地理研究的初步建议:壮大中国社会地理研究队伍、积极借鉴其它学科、以居民日常行为地理研究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张楠楠  石爱华 《人文地理》2002,17(1):77-80,72
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地理学是其中比较激烈的部分。西方传教士作为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媒介,理所当然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其中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本文结合传教士在中国发展的兴衰过程,相应地对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的研究分三个时期来进行描述:唐元时期、明末清初时期以及鸦片战争以后。最后,本文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它在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中国对地理科学认识的误导。  相似文献   

13.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27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4,19(4):68-76
198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表述的方式与风格,均经历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上一世纪50-60年代的"计量和理论革命"和70- 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相比,这次变革不仅发生在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而且许多也发生在本体论层面,它使西方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走向了高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本文在分析这次变革的起点:马克思主义转向及其批判的基础上,从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4个相互交织的方面,系统勾勒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变动的主线,讨论了这些视角变动的方向、成因、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凯  秦耀辰  毋河海  李全 《人文地理》2007,22(3):18-21,124
本文主要从哲学层面上,本体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上探讨了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问题:①地理学发展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研究要自觉接受哲学的指导作用,吸收哲学研究中积极成果,打破传统观念、思维框架的禁锢;②地理学研究的本体论承诺,地理学研究对象在本体论前提上具有异质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以及所具备的其他特征,所以地理学研究应该从多个视角分析和观察问题,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③后现代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和启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反思、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地理学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geography as an ideologically loaded discourse about the world and its inhabitants which has operated both within and beyo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graphy and imperialism, militarism and nationalism. For the most part, these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western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Iran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and charts some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is new spatial sensibility and an emerging Iranian nationalism. Based on rare and hitherto unexplored nineteenth-century Persian sources, including several newspaper imag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which Iranian statesmen and diplomats in the service of the Qajar dynasty attached to geography and to geographical reasoning in their attempts to protect their authority from external threats. The forms of Iranian geography which developed in this period sustained various myths and legends about Persia's historic importance and reflected both external, western ideas and concepts as well as indigenous, Persian traditions. Forged in a context of acute vulnerability to «Great Power» incursions, Iranian nationalism and Iranian geography both represented an intermingling of external, western and internal, non-western ideas.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李蕾蕾 《人文地理》2005,20(2):77-83
当代西方人地理学在“后现代地理学”之后蓬勃发展起“新化地理学”。新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化转向”和“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普遍的“空间转向”之后的学术互动产物。它与地理学以往的知识遗产包括传统的化地理学既有联系也存在从研究议题、概念、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差别,是走向批评范式的人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本立足丰富庞杂的理论献,全面综述和分析了新化地理学的知识谱系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以前,内地对广袤的西南地区地理了解甚少,且在地域观念上充满陌生、神秘甚至恐怖感。唐宋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经略的加强与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文人学者对西南地理风物的考察记述明显增多,出现了《蛮书》、《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入蜀记》,《吴船录》、《成都志》、《益部方物略记》等一大批地志名著。这批地志文献不仅在唐宋地理学史上有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多角度对西南地区的物候生态、奇木珍果,金属矿藏、温泉盐井、奇禽异兽、瘿病瘴疫及其农田水利、民族风情等记载,为后世丰富对西南地区地情特色认识,了解与开发西南自然资源与人文地理资源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唐宋西南地志之学的兴盛,不仅标示着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方志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表明内地对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的认知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