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建立朋友关系走进内心世界为能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交流,消除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日前,很多家长花高价坐在课堂里,听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们讲授如何“看孩子”。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09,(5):72-72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相似文献   

3.
柳丽平 《沧桑》2012,(4):51-52
“人性论”所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以及人会是怎样”的问题,而教育要解决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应当是怎样的,这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人性论和教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探寻中国古代“人性论”与教育关系的脉络,从而给现代教育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木木 《南京史志》2009,(10):7-10
河南一位身为主治医师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在看到儿子酷爱玩网络游戏后,他心急如焚,与儿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代沟之战”!那么,10年过去了,到底谁占了上风?这一场“父子之战”又能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怎样的震撼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勇 《民族译丛》2007,(2):13-18
“全球化”与“民族一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一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一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6.
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润明 《史学集刊》2003,(4):40-45,54
代际理论是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代沟和代际冲突一般出现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曾出现了许多思想代沟和代际冲突。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存在的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用代际理论就能够予以很好的阐释。发生在曾国藩和曾纪泽父子之间及康有为和梁启超师生之间的认识差异和思想冲突,可以看成是近代思想史上代际冲突最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至今民航江苏管理局的不少员工还记得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原局长崔学宏俨然以“廉政理论家”的名义剖析当今社会上流行的“59现象”:什么是59现象,就是乘退下来之前捞一把!”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爱捉弄人。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1999年4月19日,崔学宏因涉嫌受贿、挪用公款。非法所得罪被南京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此年,崔学宏正好是59岁。崔学宏以“谋私开始.犯法告终”的活生生实例佐证了“59现象”的存在。“人之常惰”把他送进了监狱崔学宏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市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家庭,祖宗三代未读过一天书。父亲自幼…  相似文献   

8.
“走”器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器小考张吟午所谓“走”器其实颇不具普遍性,仅见二例,一是曾侯乙墓出的三十五件“曾侯乙之走戈”;二是载於《三代吉金文存.卷一》的一件“自作其走钟”.初见曾侯乙走戈,因其短特征与“走”字现代含意的一致性而并未在意,后於《三代》上见到“走钟”,方觉有...  相似文献   

9.
王伟艳 《神州》2012,(6):214-215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数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君(或包括夫人、宗族成员在内)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公墓制度。这种“集中公墓制”是阶级、国家产生之初级阶段君权确立但还带有氏族遗痕的一种墓地形态。“集中公墓制”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每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的出现。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陵园制”尚处在创立与发展阶段,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独立陵园制”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完善,从而奠定了尔后中国近两千年专制社会帝王陵园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前十年,用严厉的军事手段管理社会,不许有任何异议之声。思想上,国民党动用一切教育和宣传机构,鼓动反共情绪,宣传“反攻大陆”的政策。简言之,“反共”和“反攻”是国民党立足台湾的两项基本意识形态,几乎是“天天讲、年年讲”,可以说将近有两代的台湾人都受过这种洗脑。  相似文献   

12.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曹定云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如同对宗教起源做一解释一样让学者们着实为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永远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偶然与必然共存、有序与无序同在。通常,人们在以“线形进化”观勾勒出历史中“必然”与“有序”的同时,“偶然”与“无序”大多被置于历史的角落。  相似文献   

14.
1974年1月27日江青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以及“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待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还是施行郡县制,就是多了人民公社。我们现在是中央、省、地、县、公社,基本上还是郡县制。”江青说:“主席年前看《十批》看了五遍,先头还看了,这次集中看了五次,下决心要批判。”于是这就有了1974年10月15日署名岸苗的文章:“今天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郡县制。可见,实行郡县制是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护这种统一,增强人民的革命团结,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需要,是发展当前大好形势夺取更大胜利的保证,是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绕来绕去,实行郡县制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固然没有说“基本上采取秦政制”,但是,自认是秦始皇,又承认是郡县制。那么是不是“秦政制”也就无须多说了。  相似文献   

15.
里耶秦简“守”和“守丞”释义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与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的相互参照和分析,本文认为里耶秦简中县的“守”、“丞”和“守丞”含义不同,它们分别为代理县今、县丞和代理县丞;而迁陵县和阳陵县频繁更换县的代理官员的原因是:(一)县的官员参加战争,(二)县的官员去世、生病以及短期离开官署。里耶秦简也说明了秦朝“守官”制度的完备。本文还对里耶秦简中其他一些称谓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甄静 《神州》2011,(7S):99-1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自从《课标》颁布以来,很多老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课堂的现场生成,开始追求生成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不牺牲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创造了许多“难以预约的精彩”。但是,很多老师过于迷信“重视生成必然精彩”的观点,在生成这件华美“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误区,跌入了由生成造成的“陷阱”。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7.
“抢亲” ,即未婚男子将自己喜欢的女子抢到自己家中成亲。这种习俗 ,在云南的几种少数民族中都存在 ,但这都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凡被抢的女子 ,虽然心里很高兴 ,一百个愿意 ,但都要呼天唤地大叫大哭一通。女方家庭的成员也要装模作样呼吼着追上一程 ,但却都是“演戏”———这“亲”必然是把握十足 ,十“抢”十成的。但阿昌族的抢亲却有所不同 ,分三种情况 :一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有了感情 ,“抢亲”结果都如上述。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 ,而父母却硬要为她另择夫婿。在这种两个男子追求一个姑娘的情况下 ,便会发生抢亲 ,其…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丁”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界关于清代前期“丁”的争论由来已久 ,不少学者认为“丁”代表 1 6岁至 60岁的成年男性。何炳棣根据明清两代户口调查制度的变迁 ,指出清代前期的“丁”是一个纳税单位 ,与人口无关。然而 ,直到今天 ,何炳棣的观点并未被所有学者所接受 ,有不少学者仍在不断重复前何炳棣时代“丁”的定义 ,并造成研究中的错误。何炳棣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 ,他的论证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省一级的而非县一级的零星数据 ,进一步证明清代前期的“丁”即纳税单位 ,与人口无关  相似文献   

19.
依法冶志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是依法修志发展的奋斗目标、必然路径。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正式提出“依法治志”新概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编修志鉴一项工作向“多业并举”一项事业的...  相似文献   

20.
位于北京城南的天坛,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