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羡余”看北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羡余”看北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高聪明北宋结束了中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辖区内行政、军政、财政的统一。就其中的财政方面而言,三司作为中央一级的最高财政管理机构,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大大加强,改变了唐后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擅财的弊端,因而也就有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旧有的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战时的需要,尤其是一向富庶的杭嘉湖地区的沦陷,使浙江省财政收入几乎减少了一半,再加上军费的大量支出,浙江的财政经济陷入困境.黄绍竑第二次主浙后,对战时浙江省财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调整税收机构、整顿财务行政、开辟财税来源和活泼社会金融等,使战时浙江的财政得到了较大改善,迎来最后的胜利.总结当时财政改革所采取的方针主要有三:第一,采取自给自足的方针,第二,采取量出为入的方针,第三,采取公卖、专卖、专运等经济统制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广开财源,加强了对财经工作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财经纪律和制度,对惩治贪赃枉法和偷税漏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中唐以后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经济保证。但是,唐代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则使财政经济改革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历史证明,任何财政经济改革都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作保证,政治腐败是永远解决不了财政经济危机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直省官员没有专项办公费用,导致陋规盛行,雍正朝已通过耗羡归公及定额发放养廉银试图补救。但咸同后官场应酬及公务需索无度,陋规津贴名目繁多,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相伴而行。光宣之交,在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促动下,统一公费标准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公费"概念认识的模糊,直接造成制度立意的偏差,为官吏化公为私提供了可乘之机。虽迄清亡直省公费标准仍决而滞行,但其所开启的行政经费用途公私不分的恶例,以及官制改革、财政与吏治相互制约影响的教训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5.
在唐后期经五代到北宋初期财政中枢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唐未曾出现以一名重臣主判三司的个别事例,后梁曾设置建昌宫使、国计使、租庸使分担了一部分财政中枢的职权,但总体上看,唐末、后梁实行的仍然是宰相分判三司制。后唐才正式改行一人专判三司制,但专判人选来源有多途,其职衔称号有多种;任命财政最高长官时,“判三司”与充“三司使”是两种不同的正式职街,轮流使用,但宰相被任命为“判三司”之后也可被称为“三司使”。后唐的一人专判财政三司制显示出较高的行政管理效率,故为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初期所继承。与此同时,专判者的权力逐步增强,地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费出于役"是地方财政的基本特征。明中期以来,福建地方行政支出及额外征收日渐增多,所需皆以"里甲役"与"均徭役"的名目向里甲摊派,造成基层里甲疲敝,丧失应有机能;与此同时,中央向地方施加的征税压力不减反增。困境之下,福建地方自发进行如"纲银法""八分法"等役法改革。役法改革后,福建地方确立了以官府为中心地位的收支体系,财政职权大为伸张,形成了行政职能总体虽趋于萎缩,但在财政职权上却呈现局部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唐昭宗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晔,公元888年至904年在位,统治唐王朝16年。昭宗在位时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大唐的盛世局面,无奈主观意愿被无情的客观事实所限制,因为财政税收没有着落,中央政府无力供养一支强大的军队,使得中原地区的几大强藩屡屡欺凌至尊,最终李唐皇室也为节度使朱温所灭。昭宗被叛兵杀死时仅38岁,正  相似文献   

8.
赵尔巽于1905—1907年任盛京将军,其在任内对奉天财政进行了改革。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赵尔巽档案全宗》为基础资料,对赵尔巽在奉天的财政改革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包含其对财政机构的裁撤与整合、所采取的财政改革具体措施等方面内容。本文主旨在于厘清赵尔巽在奉天所施行的财政改革之全貌,并由此管窥清末东北新政改革之一般景象。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财政竭蹶的北京政府承袭清政府清理财政的思路,进行以国地税划分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变革。依附于皇权政治的赋税观念的崩溃、省制的纠缠、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对立、持续的财政危机等,都对两税划分形成严重的冲击与破坏。改革的无效与财政形势的急迫逐渐滋生对制度变革本身的怀疑,在规复旧制的倡导声中,北京政府最终取消国地税名目,放弃两税体制。  相似文献   

10.
清代州县行政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行政与司法不分和财政家产制等封建性弊病。北洋政府时期,县行政长官任用私人势力履行县政职能的情况开始得到改变,司法与行政开始有所分离,法制化的行政经费制度开始建立。所有这些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县行政制度开始摆脱传统而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州县行政在官员任用考核、机构设置、财政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病 ,表现出欠缺合理化的前近代性质。晚清时期 ,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对此提出改革意见 ,并在“新政”和“预备立宪”过程中得到清政府采纳。这种改革思潮与实践 ,对中国县行政的近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日本也不例外。1996年11月29日,第二届桥本政权成立。桥本在众议院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行政、金融、经济、财政、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六大改革”,把它们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并把行政改革作为“六大改革”之首,放在突出的位置上。1997年12月4日桥本内阁正式批准了“行政改革会议”关于日本行政改革的最终审议报告,行政改革开始启动。报告确定了改革的方案,拟从2001年实施。这次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强化内阁和首相的功能;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李青淼《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一文提出的“唐前期都督在从军政向民政转变过程中,其等级也从统州降至与州同级”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都督府是对驻在州有完全军事、民事管理权,对所督其它各州有完全军事及部分民事管理权的军政合一机构,虽不是标准的行政机构,但正因为对所督州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上下级统属关系,在唐前期,都督并未下降为与州同级的官职,都督府也不是州一级行政机构。  相似文献   

14.
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变——兼论明中叶的财政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变——兼论明中叶的财政改革郑振满前人论及明代的政治体制,往往片面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而忽视地方行政的实际效能及其演变趋势。笔者认为,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明代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趋于萎缩,因而导致了社会控制权的下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大部制改革在整合政府职能、进行机构重组的同时,不应忽视行政分权机制的构造,因为行政分权一方面是国外公共行政改革的共同趋势,这种趋势有一定的必然性;行政分权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趋向,这一趋向不应为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所掩盖;此外,行政分权是新组建的大部长期存在、有效运转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所以,有必要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构造完善的行政分权机制。  相似文献   

16.
唐两税法实施后,经两京财政收支划分改革,河南府两税收入实行府司占留和上供的两分法。留府支出中,交通枢纽的地位造成其馆驿钱物费用庞大;府县官员俸禄除由留府财政支出,复有中央加给等来源;河南尹不领州镇军,无府本级军费占额支出。作为东畿军政长官的东都留守鲜少兼任河南尹,其财权囿于军府本级。使、府两级财政相互独立。由于辖下府州无送使钱物,东畿使级财政主要仰赖中央,军费等由度支转移支付,营田收入、杂税等构成补充。摆脱中央财政的性质后,东畿、河南府使、府两级财政仍受中央深度监管。  相似文献   

17.
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道制改革是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起于睿宗、玄宗之际 ,至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 ,经历了景云—开元和乾元—大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改造贞观十道的虚设巡察单位性质 ,使之逐渐向实体地方管理层级机构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是受战争影响 ,加强了观察使、节度使等使府长官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 ,同时改进加强了道一级建制的制度建设 ,使之行政实体化。第二阶段及此后百余年唐廷的地方行政 ,就在道级单位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府的体制下运行 ,形成道—州府—县分级管理的三级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有人形容日本从“西方经济优等生”,一下子跌为“劣等生”。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所以,桥本内阁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即经济、金融、社会保险、财政、教育、行政改革。...  相似文献   

19.
黄新华 《攀登》2004,23(6):19-23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深化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三要深化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四要深化地方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五要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六要深化地方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建立电子化政府;七要深化地方政府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八要深化地方政府责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九要深化地方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再造政府工作流程;十要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  相似文献   

20.
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魏光奇在清末民初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全国许多地区均形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县自治财政。这种县自治财政,不仅是当时中国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体现出当时地方自治所蕴含的中国行政体制近代化变革的积极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