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草,一个怪物。一方面,人们在提倡吸烟有害,禁止吸烟;一方面人们在大力发展着这一产业。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人钟爱它。这个“怪物”起于何处,来自哪里?烟草,中国本不产它。它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传到我国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烟草最早产于南美洲,距今至少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1492年,哥伦布去到一个叫toba-co(西班牙语)的岛上,发现当地的印第安人把一种植物的叶子点燃起来,在它冒出缕缕烟雾时,拿一根管子伸入烟中,用嘴在管子的另一端吸,还不时将烟雾从鼻中喷出,这种情景使哥伦布一行感到十分惊奇有趣,于是把这种植物称作toba-co。传入中国后,最初把它译作“淡巴菇”。后来有的地方又叫它“淡肉果”、“担不归”、“金丝醺”“干酒”、“相思草”等。15世纪末,哥伦布将烟草带入欧洲,开始作为观赏作物在西班牙、葡萄牙种植。不久人们也学会了印第安人的吸烟方法。那时吸烟,还离不开烟管。直到19世纪七十年代,英、美发明了卷烟机,实现了卷烟的大规模生42产,才出现了香烟(又称卷烟、纸烟)。烟草传入中国大约有三条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牙人从欧洲经海路带到福建沿海地区种植传播;一条是中国商人和华侨从吕宋国(今菲律宾)贩...  相似文献   

2.
女人与烟     
对于吸烟女人的记忆,不能不提到我的童年时代,给我留下印象的吸烟女人是奶奶。那时家境不好,奶奶抽的烟都是一毛五分钱一盒的“大婴孩”、“丰收”、“黄金叶”之类的牌子。奶奶是个旗人,有些规矩、有些懒惰。她每天早晨差不多8点钟才起床,醒来之后的头一件事就是躺在被窝里点上一支烟,慢慢吸着。等这支烟吸上一半的样子,她便将烟叼在唇上,慢条斯理地穿上衣裤。奶奶到了70开外的时候,常常咳痰,为人孝顺的父亲有时就劝奶奶少抽烟,吃些营养品。可已有50多年烟龄的奶奶最终也没能戒掉这口嗜好。77岁那年,奶奶肺部生了癌,然后积水,然后窒息,然后……完了。奶奶的痛苦维持了将近半年。用这半年的痛苦来交换她50多年吞云吐雾的快活,奶奶可能觉得值了。  相似文献   

3.
王兵 《文史月刊》2012,(3):47-47
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的许世英平生不吸烟,不喝酒。某日,他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闲谈。王宠惠指着手中的雪茄说,自己吸了一辈子烟,这点星星之火,烧掉了好几栋房子与好几部汽车。许世英闻言接口道:“我从来不吸烟。但至今仍然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说罢,二人拊掌大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烟     
宋媛 《文史天地》2002,(12):26-29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在芸芸的烟民中,毛泽东算得上中国的头号烟民了。毛泽东的烟龄长,烟瘾大,常常手持一枝,不绝如缕。当然,包括埃德加·斯诺、贝特兰、卡尔逊、尼克松等在内的得到过毛泽东会见的外国记者、友人和领导人,对毛泽东的印象远非只是一个烟瘾极重的烟民,但是很多人在其后写成的回忆录、传记以及一些报道中,都提及了毛泽东这位伟大人物的一个生活侧而———爱吸烟。如R·特里尔在他的《毛泽东传》里认为,“毛泽东至少有六十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都不如毛泽东抽掉的烟卷多。”在他们感性…  相似文献   

5.
旧时东北的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各民族普遍有吸食烟草的习惯,由此形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烟文化.烟草从种到收有着一整套的劳作方法;从储存到吸食有许多程式化的程序和礼节.烟草是媒介,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在旧时东北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交流感情、增加情谊的社会功能;烟草被看成是"良药",具有驱寒和驱除蚊虫的功能;烟草是娱乐品,吸烟是人们闲来无事用以休闲的主要方式;烟和烟具是财产,拥有烟草烟具的多少和好坏是东北农家财富甚至地位的象征.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系统地阐述旧时流行于东北地区各个民族的烟文化.  相似文献   

6.
草堂随想录     
人而狐者蒲松龄在《聊斋》里写过不少禽兽成精之后比人还要善良的故事,纪晓岚也写有。一人同天狐交上朋友。这位天狐本领高强,有本事把人送到千里之外,凡是名山胜境,想到哪儿玩都行。狐仙说:“只有圣贤居住的地方和神灵所在之处不能去,其余的地方,你打开地图,翻开古籍,想到哪儿都行。”这位求狐友:“你既然能把我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能把我送进他人闺阁中吗?”原来他在一位经常来往的朋友家中,看中了朋友的一位小老婆;两人虽眉目传情,彼此有意,却只能限于在公开的场合见面。他希望狐仙能把他送进这位爱妾的闺房中同她幽会。…  相似文献   

7.
《福建史志》2002,(5):64-64
《四库全书》因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而得名。全书共七万九千余卷,三万六千余册,近十亿字,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文史丛书。编纂此书,动用了三千余人,前后用了十年。一大批知识渊博的大家学者参加了编写。他们非常尽职,当时有“一字之误罚俸一年”的说法。才子纪晓岚担任总纂官,也就是总编辑。他们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8.
烟草、罂粟在清代山东的扩种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草是清初引种山东的,由于其利甚溥而很快地推广;罂粟在山东早有栽培,但先前仅系观赏或药用,需求量少,种植甚微,清末期才在山东扩大种植。烟草与罂粟的种植不仅给广大吸食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也对粮棉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一、清中后期烟草的引种及其主要产地明中叶传入中国南方的烟草,因天启初调用南兵征辽而逐渐北传,“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①。不过,此说太笼统,山东省明时种烟与否并不清楚。最早明确记载山东引种烟草的是清朝顺治四年(1647),兖州府滋阳县(今兖州市)“城西三十里颜村店史家庄创种”烟草,其后相习…  相似文献   

9.
烟草是一种嗜好品,烟草制品是烟叶消费的实现方式。烟草及其制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社会消费品市场中占有不小的份额。尽管烟草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和要求在销售的香烟盒上都印有“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句,但吸烟者的人数却仍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据资料载,全世界吸烟者中有113是中国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哪个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10.
Women Tobacco     
对于吸烟女人的记忆,不能不提到我的童年时代,给我留下印象的吸烟女人是奶奶。那时家境不好,奶奶抽的烟都是一毛五分钱一盒的“大婴孩”、“丰收”、“黄金叶”之类的牌子。奶奶是个旗人,有些规矩、有些懒惰。  相似文献   

11.
鄂温克族世居祖国东北的高寒地区,大多数人有吸食烟的习惯,他们认为吸烟不仅可以提神、解乏,而且还具有驱蚊虫、防寒冷的作用。居住在农区的鄂温克人,从长期生产实践中学会了种植烟草的一套细密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烟叶收获,在每年寒气未退的早春,他们便把优良烟籽撒种在室内特设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湖南文史》2012,(5):38-39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  相似文献   

13.
没嘴说自家     
纪晓岚就刊刻《元诗选》的顾侠君家有几百位绅士模样的鬼向他跪拜这一传说发表了一通高论说,那些发掘保存古代文化、搜罗亡佚诗文的人,能使人感恩于黄泉之下,是理所当然的。而那些利用文字来互相宣扬,互相吹捧,大印无聊书籍,误人子弟的人,例如元朝初年的月泉吟社那一伙人,就不怎样。等等。此说当然正确;但是,不知纪晓岚对他当总编辑的《四库全书》功过如何看?他在发这段议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陈登原《国史旧闻·四库全书十疵》根据有力的材料,指出这套书的毛病在于:选本不精,任意割裂,有意窜改,进退未当,党同伐异…  相似文献   

14.
鲁迅戒烟     
林颐 《文史月刊》2014,(4):70-71
鲁迅给人的印象之一,就是他很喜欢抽烟。鲁迅的画像,许多是鲁迅手指夹烟的形象。可是,事实上,鲁迅一生为烟所苦,戒之而不可得。1925年9月30日,鲁迅在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止吸烟、禁止喝酒。所以现已不喝酒而少吸烟,多睡觉,病也好起来了。"可见,鲁迅早就意识到吸烟和健康的关系,并且有戒烟的想法和行为,可惜他坚持不了。同年11月,鲁迅又给许钦文去信,说道:"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  相似文献   

15.
忆王中先生     
徐成淼 《文史天地》2003,(11):20-22
1955年9月,我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王中,矮矮的一个老头,说话挺幽默,烟抽得很凶,课堂上也抽。一次有位《解放日报》的老总来给我们作报告,王中先生陪同,两人在讲台上互相递烟。王中先生掏出一个长圆形的小玩意,像现在女人用的口红模样,揭开盖子,将烟伸进去一吸,烟就燃了。我们在下面看了,觉得很稀奇,纷纷研究是什么原理。有人说里面有两种药水,烟伸进去,两种药水碰在一起,就燃了;有人说是用电池,烟伸进去接触电极,烧红了电热丝。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明白它的原理。后来听说他是在南京路中央商场淘来的,外国货。王中先生抽烟,还抽出一段…  相似文献   

16.
烟酒糖茶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是街子上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它在,街子的意义也许就要大打折扣。烟吸一口烟是一折,“折”字用得好,一口烟一折戏。云南人抽烟主要有两种:旱烟和水烟。旱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但水烟却给人印象深刻。“饭后一锅烟,赛过活神仙”,“好烟见抽不见卖”这些说法,更增加了云南水烟的神秘。因此,云南水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另类的民间文化。在云南大部分地方的街子上,都可能有一条小巷或若干铺面批发零售水烟筒,各式各样,有的用胶木做成,有的用竹筒做成,有柏木  相似文献   

17.
草堂随想录     
纪晓岚听他的堂孙说,韩店史某穷得叮当响,他父亲病得将死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件棉袍,史某准备把棉袍来装殓父亲。他母亲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不如拿它去换点米,一家人还可能多活个把月,何必把它在土中沤烂呢!史某不忍心这样做,终于用棉袍装殓了父亲。这时,有一家丢掉了副银手镯,怎么也找不出来。一天,史某倒粪,竟在粪堆里发现了银手镯。人们说:这是老天爷偿还你的棉袍,旌表你这个孝子呀。丢失手镯的用六千钱赎回它,恰好等于一件棉袍的价钱。有人说:“这纯属偶然。”纪晓岚驳斥说:“如果把这说成偶然的,那么,王祥…  相似文献   

18.
白天 《神州》2003,(12)
孙大午说:“小时候我看到大家伙儿年头忙到年尾,累得不行,还是吃不饱肚子,我心里就痛苦得不行。我想,长大了我一定印大批的钱,从天上撒给大伙。这东西怎么就这么缺呢?” 大午集团办公室主任李文生告诉记者:“董事长被抓后,大午集团的中层以上的干部经常开碰头会,我们一致商定;假如被判刑,哪怕三年不拿一分钱工资,我们也要坚守岗位,直到把董事长等出来。” 孙大午说:“很多人误解了我的意思。我要建的社区跟他们理解的不一样。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公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免费享受社会财富。我从来不否认,大午集团的资产是我的,但是,我之所以说资产姓公不姓私,是说这个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我的财富。”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厚义先生就孙大午一案发表评论说:“非法集资”这个词,我认为很快就和‘投机倒把’这个词一样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9.
在纪晓岚笔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行动,完全合乎天意。一位和尚对纪晓岚的曾祖父谈及明末的流寇。当时,有人认为明末这一难是在劫难逃,和尚持反对态度说:依我看来,劫数是人而不是天决定的。明末杀戮淫掠之惨,使得唐朝末年黄巢的流血三千里也是小菜一碟。那原因,是明朝中叶以后,官吏个个贪婪残暴,士绅横行乡里,社会风气也跟着败坏到奸盗诈伪,无所不至。于是,下层百姓心中埋伏了怨毒,上界的天神也怒火中烧。上百年的冤愤之气一旦喷发,那些遭罪最深重的,都是平时作恶多端的人。这能叫做“劫数”吗?那时我在造反军中…  相似文献   

20.
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在诸种社会关系之中,“友朋”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因此,中国古代把“友朋”列为“五伦”之一,而古希腊也有谚语说:“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能猜出你是谁”。说法虽不相同,却都说明了“朋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