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清政府决定以十年为期,裁撤驻防.被裁之前,需妥筹八旗生计.清末军事改革,旗人作为国民的一部分参与进来,成败参半,原因不一.但它毕竟以新式军队标准要求旗人,为旗人鳊入新军打下基础,解决了部分旗人生计,也弥补了军事改革过程中财力人力的不足,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北的旗地问题,一些中外学者曾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纵观现有成果,多侧重于清前期的旗地制度,有关清末东北旗地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仅就清末东北地区一般旗地的发展变化及旗人地主的发展等问题作一初步考察,就教于学界师友。  相似文献   

3.
黄治国  王晓萍 《沧桑》2012,(1):35-37
清朝对八旗实行俸饷制度,使八旗兵丁专靠披甲为生。开封驻防旗人早期依靠政府粮饷生活宽裕,后期由于人口繁衍,物价飞涨,出现有饷而贫的现象。辛亥革命后不久,旗人生活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一直到开封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满蒙族同胞才摆脱旧社会带来的苦难,走上了富裕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4.
清初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勇士一路过关斩将,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作为旗人是特权阶层的王朝,清朝从政治到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体现出优待旗人的色彩,特别是其生计方面,经历了入关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到入关后由国家供养、不事工商的转变,这一转变使旗人享受锦衣玉食,国家钱粮同时,又为后来其生计困难的出现埋下祸根。特别是清代中叶后,旗人人口数量的倍增,加之其不谋职业,披甲兵额有限等因素,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重化,成为清中期皇帝们急于解决,却无良策的难题。最为重要的是旗人生计问题的严重化给当时的政局和为政者的决策以及施政方针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嘉庆朝时期尤为明显,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探寻此问题者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译者按:这是一份法文档案资料,标题为译者所加。原件为十六开打印件,是当时法国驻成都代总领事德瓦赫(Doire)致法国外交部长比松(Pichon)的公文信函,档案编号为:Nouvelle Serie【新编之部,又称Etat Numerique des Fonds de la Carrespondance Politique et Commerciale(1897a1918),各国政治、经济情况通讯汇编(1897—1918)】;Sous—seric:Chine(中国部分);Vol.578(第578函);PP.17—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清末新政为背景,主要从吉林旗务处档案入手,围绕清末吉林新式旗人学堂的开设、满文教育依然颇受重视的原因、以满文为主的课程设置、满文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四个方面,探讨清朝末年吉林新式旗人学堂及满文教育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实业救国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颇为壮阔的爱国进步的思想浪潮,影响深远。在该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时期全国兴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清末年间,广西当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实业政策,大力倡导实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推动了广西近代化进程,客观上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对其进行历史考察,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仍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 ,黑龙江实业教育蓬勃兴起 ,不仅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倡行的“实业救国”方针付诸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黑龙江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 ,有富国强兵、共御外侮的意义存焉。本文探讨了黑龙江实业教育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 ,剖析了黑龙江实业教育的意义及发展的不足。其中所反映出的实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在国防建设上的作用和意义 ,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清末东北宪政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施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是清末东北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官制改革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 ,加强了地方公署对边疆的控制 ,为东北实施宪政铺平了道路。二是把司法独立作为实施宪政的关键 ,完善了近代地方司法体系。三是以地方自治为实施宪政的基础 ,促进了东北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四是以谘议局为实施宪政的后盾 ,扩大了谘议局参政的深度和广度 ,并充分利用谘议局与商会的特殊关系 ,使公署、谘议局、商会形成一个有机体 ,从而东北的宪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李琴 《广西文史》2002,(1):38-43
马君武多才多艺,正如他的学生秦道坚所评论,“他是一位革命家,一位诗人,又是一位科学家。”除此之外,马君武还是一位教育家、实业家。综观其一生业绩,无论在教育、化、政治、实业等诸方面都有所建树,目前史学界对马君武的教育思想和成就颇多述,而对于他的实业思想则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2.
李珣 《黑龙江史志》2012,(23):14-16
初等实业教育是清末黑龙江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黑龙江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黑龙江初等实业教育数量上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黑龙江初等实业教育始终未能实现质的提升,其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些因素主要有资金不足、师资不足、生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等,其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基础薄弱,不能为实业教育提供推动力。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清末黑龙江初等实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吴玉伦 《史学月刊》2006,(3):121-123
提起商人,人们联想到的或是锱铢必较、惟利是图的奸猾市侩,或是结驷连骑、纵横捭阖的巨商大贾。事实上,历代商人同样多有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匡扶教育的善举。清末“重商主义”推行,使得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政治影响也愈益突出。尤其是以商会为代表的新式商人  相似文献   

14.
经济政策是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的集中体现,清末,特别在《马火条约》、《辛丑条约》赔款以后,清王朝的财政每况日下,利权丧尽,迫切需要华侨的资本,招徕华商,并相应配套优惠政策,促进华商内向祖国之心,促进“实业救国”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富甲东南亚的著名潮籍侨领张振勋是振兴中华实业先驱,在晚清“实业救国”活动中,耿耿效忠祖国。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时人誉其为“实业奇才”,并有此赞语:“南洋率先牺牲无数金钱办学者,首推张振勋。”  相似文献   

15.
1905年,日俄战后,东北情势艰危异常。为挽救东北,清政府命徐世昌率北洋势力进入东北。两年间,东北地方政府采取了组建新式编制军队、建立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边务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对三省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凡所举措,虽然推动了东北近代军事和教育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日俄的侵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6.
1901年1月29日,流亡之中的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清末教育立法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评价尚存分歧,但不能不承认,清末的教育立法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末的教育立法,林林总总,几乎涉及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李彩萍 《民俗研究》2007,(4):198-20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元素。无论是达官贵人和还是贫民百姓对于死后的安排都十分看重,各种礼俗繁文缛节,甚至把死看的比生还重。《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为大事,惟送死足以为大事。"丧葬礼俗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家族、家庭事项。  相似文献   

18.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19.
北庙会历经千年发展渐成繁盛之势,寺庙遍及乡村城镇,“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近代社会变革带动了风俗文化的变迁。庙会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前提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地方史料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东北庙会文化的演变并指出:庙会由原来宗教、商业、娱乐并重的情况,转变为商业特色日益增强而宗教观念日趋淡薄。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