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绚丽多姿的中州文峰塔何宏波阳春踏青,仲秋访古,中州大地高耸入云的古塔随处可见。它们或立于山巅,或踞于平原,峥嵘突兀,秀丽挺拔,给大自然平添了几分美的衬托。在中州塔林中,文峰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人注目。中州文峰塔现存很多。其中洛阳、安阳、许昌、宝丰、...  相似文献   

2.
安阳天宁寺附近发现新莽铸钱遗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安阳市老城改造筑通文峰中路,2001年3月中旬在此北路西段路北丹尼斯生活广场工地发现一处新莽铸钱遗址。遗址位于老城天宁寺塔(又称文峰塔)北110米,天宁寺弥陀龛(又称八卦楼)东30米,唐子巷北门西小学西50米处(图1)。  相似文献   

3.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因被古人誉为“双塔凌霄”、“文笔双峰”的双塔而得名,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晋阳官僚学士集资兴建。当时规模很小,且只修建了文峰塔(称旧塔),名为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奉晋藩第十一代王穆王之命主持扩建永明寺。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由明神宗之母慈圣太后出资,新建了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配殿,并在文峰塔西北建宣文塔(后称新塔),并改名为永祚寺。…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随州文峰塔墓地曾侯與墓等资料的整理与报道,2014年7月16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邀请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专家学者,召开了"随州文峰塔曾侯與墓"专家座谈会。现将各位专家的发言予以整理发表(按会议发言顺序,部分专家会后提交了会议发言书面稿,即以书面稿为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宣文佛塔屹立于山西省太原市永祚寺塔院的西北隅,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修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宣文佛塔为晋藩王朱敏淳邀请五台山的著名高僧、建筑大师妙峰法师修建,在建塔时因万历皇帝的母亲宣文慈圣李太后出资佐助,故以李太后尊号命名,称为宣文佛塔。它与永祚寺塔院东南方的文峰塔巍峨对立、高耸入云,双塔之名闻名遐迩,历来为世人所瞩目,是明代晚期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6.
义地岗墓群位于湖北随州东城区文峰塔社区.墓群坐落于一条东北-西南向岗地的东南部,涢水沿岗地西侧由西向东流过(图一).墓群南北长约1600、东西宽约720米,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海拔50-105米.2009年至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等发掘单位不间断地对义地岗墓群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义地岗墓群可分为若干处小型墓地,至今已发掘有文峰塔墓地、汉东东路墓地、枣树林墓地,义地岗墓群所有墓葬采用连续编号(图二).  相似文献   

7.
大理塔多,因塔引出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不知是在哪个朝代,有一座塔正在维修。这座塔所在的寺院里,住着一位名叫法正的老和尚。他虽年过古稀,身体还很健壮。每天中午,他都要亲自提一桶开水登上塔去,送给修塔的工匠们解渴。一夭,法正手提水桶,步步登上塔去,  相似文献   

8.
张兵 《文史月刊》2023,(3):36-39
<正>静乐文庙,坐落于静乐县城东北的岑山半山腰,背倚文峰塔,俯瞰东碾河,与文峰塔融为一体,共同构成静乐八景之一——文峰凌霄。据清《静乐县志》记载,静乐文庙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城内儒林街迁建于现址,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建,后代屡有修缮。2004年6月10日,静乐文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  相似文献   

9.
一个星期日的午后,受两位爱好摄影朋友之邀登西宁大南山采风,站在山顶时,看见通红着圆脸的夕阳,已给远处静静矗立的文峰塔和山坡里那些树梢镀上一层淡淡的金黄色,心中顿时涌起一股美感,有一丝温暖,一点诗意。  相似文献   

10.
隋文帝杨坚在首都大兴城建造舍利塔,他要求绘制统一图样,同时在全国80个州开工建塔。舍利塔共分三次建造,计113座。时至今日,没有一座塔保存下来。据分析,这些塔全部是木塔。目前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现建塔之碑,笔者据此推测研究了塔的原状。  相似文献   

11.
为未来负责     
唐民 《文史月刊》2012,(1):14-14
北宋仁宗年间,朝廷准备在京城开封东郊建一座塔,命名为开宝寺塔,预浩是当时最著名的工匠,朝廷请他负责设计、建造这座塔。  相似文献   

12.
文峰塔     
位于陇西县东南文峰镇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的文峰塔直径4米,高34米,为七级八角形楼阁式实心砖塔。其塔八脊攒项,宝刹凌霄,形体秀美,数公里外便可望见。塔身呈灰白色,耸立在座基上,在太阳照耀下,显得极为矫健,顶部八个翘角上各悬一个风铃,清风拂过,清脆悦耳的声音便荡漾在塔的上空。文峰塔不但是陇西古建筑的代表,更重要的,它是陇西人心愿的象征。陇西古代属“雍州”地,周安王十八年、秦献公元年(前384)设“道”,这是境内设县的开始。道县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后,当属“三十六郡”之一的陇西郡。宋哲宗元五年(1090)设陇西县,从此,县名县治沿用至今。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设巩昌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后,陇西成为巩昌府所在地,经元、明、清至民国初, 成为陇右一带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古老的陇西大地上真可谓名家辈出,有三国不降之将庞德,后秦创立者姚苌,还有文才出众的李揆,明代散曲家金銮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其中为中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还要数唐代的“陇西三李”。“陇西三李”———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都是著名的传奇作家,...  相似文献   

13.
正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大量曾国青铜器,特别是2009年以来经过多次考古发掘,逐步厘清了墓地的格局。其中2009年抢救发掘的文峰塔M1(曾侯與墓)出土了一套编钟,铭文讲述"稷之玄孙"伯括(南公括)因为"左右文武,挞殷之命"而被  相似文献   

14.
畏冬 《文物》1991,(11)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陈洪绶的《戏婴图》轴(彩色插页),绢本设色,纵150、横67.3厘米。图中绘一玲珑剔透的巨大湖石,石前置一瓦制小塔,塔旁一尊佛像,四个髫发男孩在塔和佛像前做礼佛游戏。最上方的男孩跪踞塔前,左手扶塔身,右手握小刷,正在清扫瓦塔。中间画两个拜佛的男孩。前面一个向佛像行五体投地式大礼,他双手前伸扶地,双腿跪屈.臀部翘起,前额触地,不知是因为裤带未系好,还是用力过猛,他的裤子竞从腰间褪至膝部,使胖嫩的臀部暴露无遗。这情景吸引了那个正在清扫  相似文献   

15.
阿育塔雅(1350年-1767年)是泰围历史上继素可泰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王朝,关于其建立者乌通王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他原本属高棉人管辖,1350年为躲避大规模暴发的天花,带着一批人来到湄南河畔建立阿育塔雅政权。也有人说他是华裔商人的后代,来这里最初只是为了寻找商机。不论如何,公元14世纪中期,在泰困中部湄南河和巴塞...  相似文献   

16.
甘州古城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说法,此话虽夸张,但张掖塔多,确是事实。据《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 张掖比较有名的是金塔、土塔、木塔、水塔、火塔。关于土塔,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早先,张掖只有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四座宝塔。张掖城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姓王的土木工匠,他根据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说,想在这个美丽的塔城中再增添几分姿色,于是就动员甘州百姓说:“要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要…  相似文献   

17.
《元代〈宣授善和大师塔铭〉碑浅析》一文首次发表了《宣授善和大师塔铭》。善和大师应为元代医学家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提到的刘禅师,他是金元之际此方佛教的著名领袖万松行秀的弟子,曾应召到忽必烈藩邸,受到忽必烈的尊崇。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生活了14年近5000多个日日夜夜,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回国定居藏胞林周塔深深感受到是祖国给了他幸福的晚年。林周塔是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十里乡人,8岁开始在家读藏文,12岁那年在元坝寺当和尚,后来还俗结了婚。1959年去印度,在印度多兰吉经商,尔后又与一位青海姑娘结婚,生一女儿起名巴桑拉姆。他在异国他乡生活了26年。在国外期间,他常常收听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从中了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祖国建设蓬勃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政策是既往不符,欢迎国外藏胞回国探亲、访友定居,他常常是一边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随州文峰塔曾国墓地新出随大司马嘉有戈的年代、铭文有关文字进行了讨论,认为其时代应在春秋中期,人名首字应是"嘉"字。然后就戈铭所涉及到的过去历史、考古学界热议的"曾国之谜"问题简单谈了一点初步看法,认为从目前的材料和研究情况来看,曾、随一国的观点是较为合理的,而不应仓促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张澍诗文记载,他最早于武威清应寺内发现西夏碑,而武威清应寺正是西夏碑中所记载的西夏凉州护国寺,位于寺内的姑洗塔也正是西夏碑中多次提到的那座充满灵异色彩的宝塔,即护国寺感通塔。但是西夏碑确实被后来学者发现于大云寺碑屋内,致使今日学者对于张澍发现西夏碑地点持怀疑乃至否定的观点。纵观大云寺塔与姑洗塔的历史,根据阿育王奉佛舍利建八万四千塔的记载,可以断定西夏碑的最初发现地应是武威清应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