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霞 《民俗研究》2006,(3):250-253
中国的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似乎处于某种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民俗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以来,其研究进展似乎走到了某种困境。这些年,民俗学的研究路径,在调查方面,仍主要是通过“采风”,按照已设定的民间口传文学各种体裁(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和民俗事象分类(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标准进行资料搜集;在研究旨归上,大多可归为单纯的事象记录、民俗事象类型比较研究、民间文学母题研究,以及由调查事象与文献结合的(往往是简单化了的)溯源研究等。这些调查和研究在不断丰富民俗学这一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能申报"文化遗产"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学标本。它源于民歌,又为文人墨客所仿作,传承千年而不衰,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可以说,保存至今的历代"竹枝词"是以书写文本形式保留下来的汉民族口传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更多的没有经过书写留存下来的同类歌咏活动的仅存标本。就此而言,古代"竹枝词"整体性地再现,出版于当今时代,应该说兼有文化史料和文学审美的双重价值。就史料价值而言,二十世纪以来的人文学术创新不外乎新材料的  相似文献   

3.
保留在各民族民间的口传文学,它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在文字没出现以前,民间的口传文学就成为各个民族唯一的文学,具有全民的性质。这一特点在我省的一些民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它延续的时间很长,因而也就形成了它自己的许多艺术传统和审美特征。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社会上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创造了文学之后,才产生了本民族的作家和艺术家,产生了与民间口传文学相平行  相似文献   

4.
90年代日本文坛的开场锣鼓,似乎并不那么美妙。其主旋律可以概括为:“纯文学即日本文学主流的代表”的历史传统,伴随着文学精神的空泛化与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倾向,在崩溃与再生的文化断层中奔突,举步维艰、日渐衰弱;现代日本文学的危机,仍在困扰着文学家自身的探索。两个突出的音符,乃是文坛上的风波迭起与女作家的锐意进取。不妨首先从这一年文坛上的三大新闻说起。 1989年末,当代日本著名行动派小说家开高健,留下遗作《珠玉》(文艺春秋)和《花凋影单》(新渐社)谢世,享年尚未及花甲;不啻是之于文坛的一种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5.
土族有自己独特灿烂的传统文化。口传文化是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土族的口传文化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又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土族口传文化处于青黄不接、濒临消失的状态。土族文字的创制使口耳相传的土族口传文化变为有记录的传承,极大地拓展了其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起到了其它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一位传奇式女作家。其作品至今仍倍受欢迎。她及她的作品有一定的解读难度,评论界对其魅力所在亦是众说纷绘。本文从另一角度认为,一叶及其文学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地位在本质上犹如处于两种或几种不同潮流之间的夹缝地带,具有中间性、过渡性、遥摆性。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者认为,盘古神话只是一种民间口传文学,盘古是神不是人,不是历史的真实,天地不是盘古劈出来的,人死后,也不可能变成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我们对这种看法不敢完全赞同。我们认为任何文学、任何传说和神话,都必然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型,都必然有其产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鹏飞 《民俗研究》2011,(4):141-152
“使人现出原形的动物毛发”这一母题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朝鲜、日本,最近日本学者对其传播路线进行了研究。这一母题在不同国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含义,其在中国民间的流传至今仍很活跃,并进入了作家文学,成为表现复杂人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观察民间故事与作家文学之间关系的绝佳侈叮证。  相似文献   

9.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2):F0002-F0002
口头程式理论在现阶段的民间文学研究中.远未发挥它的阐释效力.更遑论在作家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了。也许在20年后进行学术史回顾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口传史诗诗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嗜好。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日本文学 ,都不例外。但是 ,文学所反映出的民族嗜好 ,都不是在一瞬间突然形成的 ,而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风土中逐渐形成的。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政治性格”文学研究家们经常指出 ,中国文学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反之 ,文学的“超政治性”却被视为日本文学的传统性格之一。中国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 ,一种性格 ,这种传统和性格至今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定…  相似文献   

11.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0,(3):166-168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上、中、下三层文化构成的。所谓上层文化是指居于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创造的高雅文化;所谓中层文化是指知识分子创造的通俗文化;所谓下层文化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创造的民间文化。前二种文化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一种文化则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众之中。民间故事就是后一种下层文化(一日民间文化)中流传广泛、生命力旺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记者亲历阿罗约的危机菲律宾女总统阿罗约的政权仍在“风雨”中飘摇。今年3月下旬的一起未遂政变,使她至今寝食难安。从与阿罗约的多次接触和对菲首都马尼拉的观察,记者知道,这位美女总统眼下仍在应对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首先是基于历史渊源上的关系,无论从地缘还是血缘上看,台湾与大陆都有渊源关系。另外,从内容和形式看,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化是母体关系。但是台湾文学又有其"地方性知识"色彩。  相似文献   

14.
鄢然 《巴蜀史志》2007,(4):60-60
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和对英雄的“绝唱”。其EPJC一词,由希腊文“叙事”(EPOS)演变而来,意为“神托”,是古代人在祭祀的时候代表神念出来的祭诗。这种“神托”的祭诗后经民间说唱艺人的口传,文人的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大的古代民间故事诗,成为了一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英雄史诗。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图书馆——德格印经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偏远的藏区小镇,一座缺乏高科技防火措施的藏经楼, 却是一个文明的文化集中地。当现代化的进程迈着坚定的脚步走近,无论管理者还是工匠, 僧侣还是信众,都在面临变化带来的机遇和困惑。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文化形态的一种,也是至今仍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美国高校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已有很长一段时间,通过总结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经验,分析其发展中的利弊,有助于我国高校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既是文学批评,也是文化批评。它的产生既根植于当前生态危机日趋严重这一现实基础,也充分吸收了生态学、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科及文艺批评流派的一些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生态批评家期望通过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以发掘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寻找一种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有机论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胡适《说儒》一文除探寻儒之起源外,亦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关怀。其参照基督教创教史建构孔子为"儒教教主"时涉及的"文士"、"法利赛人"有隐喻学院派学者之意,并借此揭示出知识人、学者的追求与百姓愿望之间的差距,其目的是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以便在民族危机之时建立起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心。从篇尾以理性解构自己建构的"教主"形象可知,胡适在此问题上亦充满困惑。但《说儒》提出的儒家及其思想与民间社会、普通百姓疏离和沟通的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曹建国 《古籍研究》2002,(1):106-109,121
在某种意义上,解释(explanation)和阐释(interpretation)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经验材料在解释过程中的重要性.被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中;后者则主要强调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参与,而被经常于人文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中。如果说解释是一种科学活动,而阐释则完成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最终目的在于保存文化价值,通过赋予文本以变动不居的生态存在形式使之适应于不同的环境而最终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汉文化的影响,盘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认为要从收集、整理、记音、翻译、研究和出版几个方面来保护盘县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文字、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