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光泽风味小吃种类很多,著名的有“花饼、仙草糕、脚掌糍、南瓜干、蠕糍”等等,流传很广.人们品尝之余可感受到浓郁的山乡民风。  相似文献   

2.
吴方言称蟋蟀为“赚绩”。《太仓州志》:“蟋蟀日赚绩”。苏州以前作为一个消费城市,喜欢玩耍赚绩的人很多。捉赚绩、斗赚绩、买卖赚绩,形成了姑苏一种特有的时令地方风俗。可惜,有关史料对此记载很少,应该补上一笔。  相似文献   

3.
民间风俗是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古今志书均有采撷民风民俗的传统。旧志风俗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第二轮志书应继承这一传统,保持志书记载民风民俗的连续性。第二轮志书应重视记述民风民俗,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和方言民谚等方面弥补缺漏,增记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变化的新的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4.
高淳古称濑渚,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许多风俗保留了古老的习俗,历代相传,至今沿用。如在传统的清明节和端午节这天,高淳居民在饮食上就很讲究,有“清明见三笋,端午十三红”之说。  相似文献   

5.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秦刻石新论     
陈宁 《黑龙江史志》2009,(3):33-34,38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7.
南宋中后期,在赣闽粤结合区民族融合不断深化、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基础上,赣闽粤结合区在语言、风俗、社会心理、人文性格等方面都在逐渐趋同,形成了以质朴、节俭、勇敢、偏急、重武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民风,以及以“颇类中州”为主要特征的早期客语,初步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同质性的社会文化单元。根据语言风俗与民系的对应关系,可以判断客家民系在南宋中后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民俗、民俗学的概念和内容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在中国 ,“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②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 ,好庳车”③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 ,化民俗”④ 等等。而其开始在学术界的使用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被周作人先生首先从日本介绍过来。此后时而用“风俗” ,时而用“民俗” ,直到19 …  相似文献   

9.
祁县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盆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有着文化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祁县民间剪纸不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人物花草、民情风俗、鸟兽鱼虫,无其不有。无论是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还是诞生、成年、婚葬、寿筵,到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苟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12.
陈新岗 《民俗研究》2005,30(2):74-85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荀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成为后世许多风俗的源头。有秦一代,史料缺乏,不好妄下评论。相对而言,两汉的风  相似文献   

13.
李家泉 《百年潮》2010,(4):75-76
最近十余年来,台湾由“威权政治”走向“政党政治”,人民当家,社会多元,应该说是一个进步。然而我总觉得,这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这在转型社会,是一个“过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种情况,如果时间太长了,习以为常,昕之任之,不求改善,未免也会走向“反面”,这是应该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14.
郭水菊 《丝绸之路》2010,(18):48-49
武威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铸造了贯穿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民风特性——“质”与“野”。“质”即文化底蕴,“野”有豪爽、强悍、刚劲之意。本文通过探究武威历史简要分析了形成这一独特民风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今年8月上旬,笔者在从江县巨洞乡腊俄小学发现一块青石碑,碑上用阴文刻有近900字的“禁条”,记载了道光14年当地公纳、腊俄两个苗、侗寨的“乡规民约”。这是研究从江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和民情风俗的资料。碑长125厘米,宽64厘米,厚7厘米。在“十年动乱”中遭锤击,碑文有两处字迹不清,碑脚已断,幸群众将其藏匿,保存下来。碑文有近300字叙述当地原来的纯朴民风,并说明“世风日下”是设立《禁条碑记》的原因。“禁条”共13条,分别对婚姻纠纷、田地纠纷、偷盗、拐骗及口角等作了具体的处罚规定。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启以商政”和“启以夏政”另解李衡眉“启以商政”和“启以夏政”出自《左传》定公四年。对“政”字的解释,传统的说法为“风俗政教”。如晋人杜预《左传集解》释“启以商政”曰:“启,开也。居殷故地,因其风俗,开用其政。”释“启以夏政”曰:“亦因夏风俗,开用其...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创始人之一。江苏苏州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曾积极参加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活动与《歌谣周刊》的编辑工作,并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与容肇祖、钟敬文等创立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会丛书。30年代在北平发起成立风谣学会,主编《民俗》、《民风》、《谣俗》等  相似文献   

18.
李华中 《纵横》2011,(8):39-42
1966年秋天,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高潮过后,全国性的“革命大串联”开始了。各地大中学校的师生和红卫兵,由中央号召并提供交通和生活条件,先是蜂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继而徒步串联,进行所谓的“新长征”。  相似文献   

19.
金满楼 《湖南文史》2013,(12):27-28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及“狗肉将军”张宗昌以“通赤”罪名枪杀知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两人之死相距不过百日,某报遂以“萍水相逢百日间”相吊唁,一时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20.
《福建史志》2012,(4):49-51
在发动全民写诗的“大跃进”期间,每天都会写出大量诗歌。以下为杨瑞仁同志搜集自“大跃进”时漳州的工厂、学校、街道、公园各处的墙报、黑板报、简报、宣传栏上的诗歌。现仅撷取其中部分,意在存史。从中可窥视“大跃进”中诗歌之一斑。搜集者已对一些明显的错别字作了纠正,如“苦巅”、“干坤”、“撒网渔”,改为“山巅”、“乾坤”、“撒渔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